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波和第二波

作者:林辉煌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源:行业研习+收藏本文

导读:如果说前三十年中国的现代化解决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经济层面的,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二波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全面发展。虽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也逐一得到强调,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经济的赶超发展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工作的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图片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

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

二十大的召开显然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按照官方的说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提现代化?如何理解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对这两个问题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二十大报告的精髓。


二十大报告的结构

二十大报告的结构包括以下15小节,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回顾与展望(第1-3小节),二是12项具体任务(第4-15小节)。

1)历史回顾

2)指导思想

3)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

4)经济发展

5)科教兴国

6)人民民主

7)依法治国

8)文化自信

9)民生福祉

10)绿色发展

11)国家安全(社会治理)

12)军队建设

13)一国两制

14)和平外交

15)从严治党




图片

1 第一波现代化

图片


“现代化”显然不是一个新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大致来说,中国经历了两波现代化的浪潮,即建国后前三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被首次较完整地提出。

1960年2月中旬,周恩来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称,“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周恩来在会上向全国人民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经过前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第一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原来连一个螺丝都生产不了的落后状态转变成一个工业大国。

其次是建立了庞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至今依然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是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防体系,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

第四,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成就斐然,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组织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引导中国科技事业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这个规划迄今为止仍是同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规划。

第五,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前三十年也取得巨大成就,不论是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升,还是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都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

第六,在组织建设方面,前三十年搭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组织,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的基层政权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图片

2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图片

改革开放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对前三十年现代化事业的批判性继承。1979年12月,曾参加过日本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的大平正芳首相向邓小平提问:“中国根据自己的独立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整个现代化蓝图是如何构想的?”

对此,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0年,邓小平就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二大首次把“翻两番”、“实现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提出来:“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1984年以后,邓小平开始思考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提出在实现“小康”以后,还要花30到50年时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1987年,邓小平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十三大确认了他的这一战略设想,即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除了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还首次把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之中。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大正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

1991年,江泽民在全面总结建党70年来中国现代化追求与探索的历程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三个概念,对“富强、民主、文明”的基本目标作了进一步阐释。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十六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新世纪前20年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五位一体”。明确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的新的部署安排。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片

3 第二波现代化

图片

如果说前三十年中国的现代化解决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经济层面的,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二波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全面发展。虽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也逐一得到强调,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经济的赶超发展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工作的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当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在客观上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后果,这也是后来党和国家要求不断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建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国还实行了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呢?我们在下一篇评论中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