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社会与弱国家》、《社会中的国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21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译林社的L老师今天来串门(交流)时,看到了我们新新上市的“思库文丛”几本书。指着其中两本说:“啊,这是不是再版的?在K网上价格一下子跌下来了。”就是这俩:


图片图片

上网一搜,嘿,这书价还是不低啊,难道原来更高?看来当你真正需要一本书时,甭管多贵,该下手还是得下手呀。


图片

图片

不得不说,对于读者广有需求的绝版书,我们重印、再版的触觉也太不灵敏啦。必须反思、检讨,坚决改正!否则对不起读书人的钱包。


一 前情提要



十年前,一批年轻学者密切关注国内外比较政治学研究动态,大量阅读该领域有影响力的文献,对理论前沿代表性著作的引进出版,成为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有力抓手。

在这种情况下,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包括剑桥大学“比较政治学研究丛书”三本名著《强社会与弱国家》(1988)、《社会中的国家》(2001)、《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1994)在内的一批政治学名著,将其纳入“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






图片
图片






我们引进比较政治学作品的初衷是:引进吸收国外理论成果,将中国经验纳入比较政治学一般分析框架,探索和拓展有助于理解和阐释中国实际问题的政治学理论。如此,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乔尔·S.米格代尔考察分析第三世界国家治理能力的著作,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9年,米格代尔代表作《强社会与弱国家》中文版出版;2013年,《社会中的国家》中文版问世;2017年,《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中文版与读者见面。

这三部著作都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为研究对象,重新建构“国家”概念,突破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视角,形成和完善“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进路的力作。

《社会中的国家》是“比较政治学研究丛书”中最畅销的图书。


二 经典为什么是经典




《社会中的国家》是米格代尔的研究论集,通过对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经典文献与论述进行全面而精当的回顾与综述,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进路的最初形成、发展变迁与流变定型,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重性”,即社会(主要是社会组织)是如何影响、主导甚至是建构国家权威的;在阶级结构、公民社会制度、文化变迁与认同形成中,国家的“渗透”与“影响”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图片

《强社会与弱国家》是米格代尔研究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专著,通过对塞拉利昂、埃及、印度、以色列、墨西哥五个国家的历史考察,寻找国家领导人通过国家的计划、政策和行动来实现改造社会目标的能力,提出“强社会-弱国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对研究中国问题是有益的借鉴。

图片

“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马克斯·韦伯对“国家”的经典定义是:“国家是在特定疆域内的人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本疆域内成功地垄断合法的暴力机器。”这一概念高度抽象、宏观和涵括,是一种理想型的国家概念,面临着简化论的风险,可能既不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图景。以“理想型国家”范型的应然状态同现实国家的实然状态相比,来概念化、量化对国家的认识,导致这种国家概念不能呈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国家内涵。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米格代尔以此为逻辑起点,重新思考“国家”的概念,在《社会中的国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国家”定义:“国家是一个权力的场域,其标志是使用暴力和威胁使用暴力,并为以下两个方面所形塑: (1) 一个领土内具有凝聚力和控制力的、代表生活于领土之上的民众的组织的观念;(2) 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实践。”


三 精雕细琢+“改头换面”




2019年年中,以《社会中的国家》《强社会与弱国家》重印为契机,经译文修订、内容增补,江苏人民出版社决定对这两种图书进行全面改造,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推出《社会中的国家》《强社会与弱国家》。这两本书的再版,从动议到上市,整整三年。

图片

当年米格代尔作品进入出版流程的时候,主要译者、审校者大多是在政治学领域里研学的年轻人。从接受翻译邀约到完成审校,交付出版社,平均周期是两年,最长的有四年。翻译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是重叠的,译与研也是相互促进的。

“政治学前沿系列”的不少书都经过了这样的磨砺过程,有的书还成立了翻译团队,为一个当时国内还没有通行译法的术语,激烈辩论,互相说服,这种场景不时地在译者写给编辑的邮件里重现。

出版政治学翻译著作,对编辑来说,也是不断挑战自己、拓宽眼界的过程,闹笑话的事情一再上演,不堪回首。磕磕碰碰,翻来覆去,初版终于问世,编辑自己踏进了政治学的门槛,“回炉”去读了一个硕士。

七年过去,已经换岗的编辑,接到了译者求书的电话:米格代尔教授即将到中国访学,市面上很难买到《强社会与弱国家》,可以“支援”吗?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重印,迈开了第一步。不问不知道,书断货已久(汗颜)

调出了库存书,请译者修订。译者的回信十分诚恳和谦虚:多年过去,对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愈加觉得当年的译稿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求多留一些时间,全面修订译稿,纠正谬误,根据新的文献作一些增订。

两个月以后,译者寄回了修订后的初版图书,改动较大的地方,提供了电子文档,还附上了增补的一篇访谈录。

译者的认真促使编辑仔细搜索初版时由于不熟悉专业内容而埋下的“地雷”,包括但不限于专名错误、提法错误、“低级”编校错误……认真的译者又要去了排出来的清样,仔细校改,逐一答复编辑对书稿提出的问题。时间在退改沟通中,一眨眼就滑过了一年。

对负责任的译者,出版社最大的敬意就是精雕细刻,从内容修订,到装帧设计,再到整体营销,全都精心考虑,把再版的经典名著,打造成了新品牌“思库文丛·汉译精品”的首批作品,闪亮登场。

图片

这三年的磨书,让编辑由衷地感到:

每一次有期许的再版,都是重生。

做书当如是,做人,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