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M2与信贷:孙立坚解读4月金融数据结构分化与未来趋势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5-05-18 来源:上观新闻+收藏本文

图片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的背景下,金融数据的走势及其背后反映出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一系列关键金融指标的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这些变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整体呈现怎样的趋势?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这些数据背后的因素是什么?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未来金融数据将如何演绎?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对相关问题做出深入解读。


Q1

对于4月的金融数据,您觉得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整体呈现怎样的趋势?


孙立坚: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广义货币(M2)增速显著回升,但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低迷,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由政府债券驱动,从这个结构看,市场活力的回复还需时间,私人部门信贷需求仍显疲软。二是社融结构分化。政府债券主导增长,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占社融增量比重高,而人民币贷款表现疲软,居民和企业部门贷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供求关系的平衡和资金循环值得重视。三是存款结构变化。居民储蓄偏好强化,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其中居民存款占比较大,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反映居民风险厌恶加大及资本市场波动下的资金避险需求。这也会影响企业的销售回款能力和民营企业投资的意愿。


图片


Q2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有哪些因素促使?哪些因素导致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增速超过8%,透露了什么信号?


孙立坚一是积极财政加大发力。政府债券加速发行,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超5万亿元,同比多增3.6万亿元,4月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贡献显著。二是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4月企业债净融资同比多增,这可能债券收益率下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三是监管强化和市场活力疲软出现的叠加效应。这可以从M2余额同比增长背后的因素分析来佐证:一方面是低基数效应,2024年同期存在“挤水分”操作,虚增存贷款减少,基数偏低。另一方面是存款回流,4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可能与股市回暖相关,资金从理财回流至存款账户。四是信贷支持存量盘活、增量发展。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信贷增速超过8%,表明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更强。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相关贷款,虽在统计上拉低信贷增速,但不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未来随着化债工作推进,信贷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片


Q3

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预计五月金融数据将如何演绎?


孙立坚一方面,当前外贸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债务置换工作持续推进,加上市场预期疲软的格局难以短期扭转,5月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有效信贷需求仍可能受影响。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会起到积极作用。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总量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信贷结构可能继续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或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强化会有所改善,居民贷款可能在就业和收入的环境改善和消费刺激政策下逐渐回暖,但整体改善幅度可能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