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 张端鸿:美国高等教育自治的警钟——评美国教育部致哈佛大学公开信

作者:刘虹、张端鸿 发布时间:2025-05-21 来源:里瑟琦科教观察+收藏本文

ee1c45b49b3449bf379716d863c8a93d.jpg


作者

刘   虹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教育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作为美国高等教育自治传统的奠基者,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近四百年始终坚守学术自由与自主治理的理念,不仅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形态,也在塑造国家的智识基础与公共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期特朗普政府的系列政策举措正悄然冲击这一传统,令高等教育领域长期积累的制度共识和价值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片

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


2025年5月,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在公开信中宣布,哈佛大学将不再获得任何新的联邦拨款。她指责哈佛大学“未能遵守联邦法律”“缺乏学术严谨性”,并威胁撤销其免税地位。特朗普政府此举标志着美国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又一瞩目事件。


这封公开信不仅是一纸行政命令,更是一记警钟,敲响了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自主权和政府干预边界的广泛讨论。对于所有致力于维护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美国大学而言,这一事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日益强化的政治压力和意识形态干预下,美国高校该如何维护其独立性?


01

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

从资助到控制?

麦克马洪的信中充满了对哈佛的严厉批评,质疑其学术标准、招生政策和管理能力。她指责哈佛“学术标准不严”,甚至质疑为何哈佛要开设“基础数学课程”来应对疫情期间的学习损失。这种表面上的“质量关切”实则掩盖了更深层的政治意图:政府试图通过资金杠杆来控制哈佛大学的内部治理和学术方向。


美国教育部宣布将切断哈佛的联邦资助,这一决定表面上是基于“哈佛不符合联邦法律要求”,但事实上并未提供任何法律依据。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没有清晰的法律框架和程序依据的前提下,这种“以资助换服从”的模式无疑是一种对哈佛大学自治权利的严重侵犯。联邦政府本应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支持者和保护者,而非操控和审查者。


02

哈佛的回应:

坚决捍卫学术自由

面对联邦政府的施压,哈佛大学并未选择退让。哈佛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在回应中指出,政府的要求超越了其法定权限,侵犯了哈佛的宪法权利和自主权。哈佛明确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捍卫大学自治,抵制政府的非法干预。这种强硬立场不仅体现了哈佛的自信和责任感,也提醒所有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大学必须有能力和意愿维护其学术尊严。


这种态度坚决的回应不仅是对哈佛自身的保护,更是一种公共声明——哈佛希望以此表明,高等教育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思想空间,既不应被政党控制,也不应成为政府意识形态的工具。


03

可能的影响:

从“自由之地”到“寒蝉效应”?

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的行动并非孤例。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审查和控制逐渐加剧,尤其是针对那些被视为左派的大学。从冻结研究经费到威胁撤销免税资格,联邦政府以资金和法律手段试图重塑美国大学的治理模式。哈佛的遭遇并不是个例,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高校身上。


这种变化趋势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自由传统”正在出现结构性危机。高校不再是思想自由的象牙塔,而成为政治博弈的前沿阵地。联邦政府以“财政拨款”为由,要求大学按其意志调整学术政策,而大学则必须在“顺从”与“抗争”之间做出抉择。


欧盟和法国已经明确表示,将利用美国高等教育的“寒蝉效应”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美国正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欧洲将成为“科学家的避风港”。“人才争夺战”显示,全球高等教育生态正在加速重构。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赖以维系的制度稳定性与国际吸引力正遭受侵蚀。当政治干预不断突破大学自治的底线,美国“自由之地”的象征意义也在悄然褪色。与此同时,欧洲等地区则趁势布局,争夺受压抑的全球科研资源与人才。可以预见,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美国或将失去其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制度优势与道义高地,真正从“自由之地”滑向“寒蝉效应”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