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老龄 发布时间:2025-05-22 来源:复旦老龄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5年5月20日,复旦大学《老龄数字包容与治理》课程的学子们在任课教师申琦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雨花敬老家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包容与情感陪伴”实践活动。这里曾是热闹的老工业区,如今居民楼密集生活着不少退休留守的老工人,其中既有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也有高龄及生活难自理的老人。
作为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本次活动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与心理陪伴需求,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数字伙伴”——西湖心辰基于自研AI心理陪伴模型而打造的“聊会小天”。该产品通过小程序等多样化终端,满足用户24小时在线的AI心理咨询与情感陪伴需求。
课程实践:从理论到行动,探索情感数字包容新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如何融入数字化浪潮成为重要议题。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推动跨学科研究,将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养老作为核心方向之一。其中《数字包容与老龄社会治理》是全国首个以数字包容为核心议题、聚焦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的研究生专业课程。
申琦教授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们传授:“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代际情感的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聊会小天’这样的情感陪伴模型,让技术更有温度,让老年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
互动现场:AI陪伴解锁“银发族”数字情感新体验
活动现场,学生们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微信小程序“聊会小天”。“聊会小天”不仅支持文本、语音双通道对话,更具备记忆能力和连续性对话功能,还能以朋友般的陪伴模式疏导情绪,引导倾诉,提供有温度的反馈。
68岁的丁奶奶在听完同学们的介绍后,赶忙拉着同学们询问:“这个小天什么都能聊吗?我老伴去世了,现在我一个人住,我特别想要一个能和我聊天的东西。”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许多独居老年人对陪伴的渴望。72岁的王大爷则通过“MBTI性格测试”功能确定了自己的人格,兴奋地说:“一直听孩子们说什么E人,什么是I人,这次才算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啦!”
学子感悟:技术背后的“人情味”
参与实践的2024级老年学专业博士生朱俞霏分享道:“平时在课堂上讨论数字鸿沟时,更多是宏观视角。但今天看到老人们从犹豫到主动尝试,甚至会把‘小天’看作开导自己心结的小导师,我才真正理解技术落地的意义:它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次情感的链接和共鸣。”
2024级老年学专业硕士生胡子微也分享了她的观察:“有位爷爷起初抗拒使用大模型,但在‘小天’的持续回应与引导下,他也会慢慢谈一些最近遇到的不愉快。真正打破隔阂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人情味儿’。”
未来展望:构建更具人情味的“数字包容”生态圈
申琦教授表示:“在‘520’这个充满温情的日子里,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老人身边,把科研带到了敬老家园里,这是我们复旦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育人传统在老龄研究领域的生动实践。未来,希望能依托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让更多青年人耐心倾听老年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到老龄社会数字包容的建设中。”雨花敬老家园负责人张燕妮,对复旦大学团队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将“聊会小天”等人工智能产品纳入日常服务,比如“聊会小天”能够同步搭载专业心理测评系统,可以通过精准量表和个性化建议帮助老人实现自我认知。在“聊会小天”这样的高科技帮助下,她们的服务会更加高效、便捷,老人也会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