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解读 | 孙立坚:积极政策构建全新机遇 重燃外企投资意愿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4-03-27 来源:凤凰卫视+收藏本文

图片




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于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上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欢迎外企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发言中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一些挑战,但要看到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仍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中国经济绝对基数已非常庞大,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增长的规模巨大,强调体量更大的经济体需要更加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受凤凰卫视邀请,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访谈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您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收看采访视频。


Q1: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历来被视为中国高层与国际工商界领袖沟通对话的重要平台,今年继续吸引来自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商界的110多位嘉宾参与,尽管美国政府持续围堵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但包括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波音、美光、高通等美国大型科企的高管仍亲自出席论坛,您怎么解读?



孙立坚:今天我们看到政冷经热的分化格局,实际上背后反映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近来在加大力度推进经济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这对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中优化和改善其营商环境是极为有利的。无论是中国企业和中国政策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中,中国企业和中国政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是我国构建统一大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商机,都在引起跨国企业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我想在未来会有更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重新燃起对华投资的热情。


Q2: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出席论坛的中国主要官员,频频向市场传达中国将会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加大国际科技合作,更大力度引进外资的决心,疫情三年的扰动,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出现新的变化。您认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工作,有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孙立坚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运行方式严格遵循了国际高标准的商业规则,我们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中国利用自身的人口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了“两头在外”(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模式。但这些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不公平的制约战略和举措,特别是在技术和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措施,对中国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格局及市场活力产生了影响。但我们也看到,虽然这样的挑战对中国而言确实比较严峻,但我们正在把挑战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我们开始重视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战略,通过自己构建新动能和新格局,并加大制度性开放和改革的力度,努力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步入良性循环、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Q3:

出席年会的IMF和世界银行高管都关注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两大挑战,也就是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地方政府债的风险。财政部长蓝佛安昨天在年会上指出,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面临的这些挑战,积极的财政政策会适度加力,今年赤字规模4.06万亿元,再加上新增地方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公共预算支出将会增长4%。您怎么评估此项政策对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孙立坚: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外依存的格局,在今天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直在进行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和支柱产业的探索,但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开始意识到了过去的增长方式带来高代价的问题,集中表现于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中小金融机构等。这些问题与现在复杂的环境,以及我们内部结构失衡的矛盾叠加在一起,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此时如何发挥中国手上的一张非常重要的好牌,即有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其他政策的组合拳,形成逆周期、跨周期的稳中求进的效果,提振市场信心,从而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一致发力,形成协同效应,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关键,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发力点。所以,今天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增加公共支出赤字预算的水平等举措,都是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分担风险、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