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2025分论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分论坛成功召开

作者:FDDI 发布时间:2025-05-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微信图片_20250520110322.png


近日,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上海论坛2025分论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两场)分别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复旦大学成功召开,以下为会议回顾。


4月25日下午,“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I)”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和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红忠主持。



参会嘉宾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中尾武彦,世界银行前常务副行长、印度尼西亚大学教授Mari Pangestu,RFIEA 基金会主任Oliver Bouin,联合国贸发会议宏观经济与发展政策司司长Anastasia Nesvetailova,韩国首尔大学、韩国中央大学教授李根,以及辽宁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客座教授胡永泰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


余淼杰在关于中美贸易战主题的演讲中指出,特朗普以关税作为武器发动对华贸易战,核心诉求包括平衡贸易逆差、迫使制造业回流以及遏制中国产业链升级等。但他强调,实际上计入在华美企收益与服务贸易,中美经贸利益基本平衡,且中美输对方商品实际税负已趋均衡。他认为贸易战将加剧美国通胀并重构全球经贸格局。最后他建议我国应对需推动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创新提升话语权;聚焦全方位开放,通过中间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链整合,同时扩大进口、推进贸易多元化、打造绿色低碳与数字供应链。


图片


中尾武彦在题为“特朗普的关税冲击对全球贸易与经济的影响”的报告中指出,特朗普政府通过快速推行高强度关税政策与反多边主义行动,配合放松金融与能源监管、削减国际机构预算,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展望未来,他判断该政策短期推高国内通胀并引发消费者不满,长期效果因产业链转移成本高昂而受限,最终将与特朗普通过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目标背道而驰。此外,他认为政策的实施也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制约,未来全球经贸秩序将在对抗与调整中持续演变。


Mari Pangestu(线上)围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主题提出,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经济,催生创新业态,却伴生技术垄断、隐私泄露、数字鸿沟、能源消耗等问题。破局需构建开放互通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通过RCEP等国际协作机制平衡数据主权与全球流通,解决算力失衡与治理框架缺失问题。


图片


Oliver Bouin发表题为“困于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浪潮中的欧洲:共赢发展路径的构想与构建”的主旨演讲,提到欧盟当前贸易格局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国际收支失衡,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升级,内部成员国立场分歧,以及俄乌冲突、移民危机等。他认为破局路径需立足全球依存本质,将贸易置于经济、科技、环境综合议题中,避免政治民粹干扰,防止金融领域风险传导,兼顾弱势国家利益。


图片


Anastasia Nesvetailova在主题为“重压之下:不确定性重塑全球经济前景”的演讲中强调全球经济深陷系统性挑战,美元主导地位动摇,金砖国家加速货币多元化进程。绿色科技与数字治理催生增长动能,多边机制疲软下非实体服务贸易成关键纽带,区域供应链韧性增强,但需在多极化中重构公平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片


李根聚焦东亚企业分析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他指出美国对华半导体限制措施显著延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技术追赶速度,尤其在高壁垒领域。他提到韩国和中国台湾两地企业通过“高端本土化、低端海外化”战略有效控制全球产能过剩风险,巩固其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同时借助美国市场扩张海外投资,进一步强化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图片


胡永泰发表题为“多极化世界阵痛期的全球治理转型方案”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美竞争呈螺旋式升级,地缘、贸易和技术领域互动使局势紧张,中等国家为免沦为代理人战场,需构建战略缓冲带。他提出的核心策略包括建立大西洋 - 太平洋可持续协定(APSP),整合 RCEP、CPTPP 形成开放自贸区;在联合国框架下中立斡旋,以可持续发展基金应对大国经济拉拢。他最后强调关键在解耦贸易、技术、地缘竞争,防全面脱钩,借区域价值链韧性和多边机制维护全球化,使中等国家以 “联合缓冲国” 平衡大国博弈,促进气候协作与技术转移,重塑非阵营化全球秩序。


图片


翌日‌上午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分论坛七“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II)”在复旦大学智库楼开展,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城主持。



参会嘉宾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助理教授黄秋实,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Li Yunan,日本东京大学教授Ryo Okui,香港大学教授Liu Xuewen,以及韩国首尔大学教授Young Sik Kim先后作报告。


图片


黄秋实围绕“科技美元”进行演讲,他指出技术创新与美元汇率呈现显著正相关,挑战传统市场理论。他强调技术竞争力会重塑全球货币格局。创新驱动财富向美国集中,加剧全球资本流动与国内不平等。美元霸权不仅依赖贸易地位,更由技术创新驱动的资本流动支撑。对新兴市场而言,单纯汇率干预或贸易调整效果有限,需通过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提升资产吸引力。


图片


Li Yunan作题为“信息获取的证券竞价拍卖”的报告,他分析了信息获取成本如何影响对并购交易中证券投标拍卖的支付方式。他发现最优拍卖设计采用动态线性机制:高预期协同价值的买方以现金支付为主,低预期者则以股票为主。支付方式的切换阈值随信息成本降低而提高。这一发现揭示了证券投标的复杂性,为并购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


Ryo Okui在主题为“具有未知网络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结构断裂检测”的报告中提出一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允许网络结构通过结构断点发生突变,并开发了三阶段估计方法。用以解决传统方法依赖预先设定的网络形成机制或静态假设、无法捕捉动态变化的问题。


图片


Liu Xuewen作题为“创新时代:技术、发展与治理”的演讲,他指出国内市场规模是技术追赶的关键驱动力。消费升级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刺激企业创新,而产业升级通过提升国民收入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正反馈循环。政策层面,最优政策需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早期抑制消费以积累资本,后期转向刺激消费以释放创新需求;此外,战略产业规划等政策干预有助于摆脱低增长陷阱。


图片


Young Sik Kim在“预测 CBDC 的支付偏好:离散选择实验”的报告中提到,通过离散选择实验(DCE)随机分配支付方式的属性(如发行方、折扣率、隐私披露等),模拟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行为,分析用户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支付偏好。实验结果表明,DCE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支付调查数据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