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宴 朱政宇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2025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发布禁令,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并要求近6800名留学生在72小时内转学或离境。这一举措引发的震动远超教育领域。它不仅是一次行政手段的升级,更揭示了特朗普试图重塑美国文化秩序的深层意图。在这场围绕哈佛的冲突中,高校不再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共同体,而被直接纳入意识形态对抗的战场。事实上,特朗普真正意图并非只是管控哈佛,而是借哈佛立规,通过对最具象征性的大学下手,为全美高校“树立新秩序”。这场风波表面看是招生与治理的冲突,实则是对“真理”与“忠诚”关系的重新定义:是忠于开放社会,还是服从政治意志?当哈佛不再能代表学术自由,美国也正在失去其全球教育的道义高地。一个以自由为核心精神的国家,正亲手折损其最重要的软实力支柱。而这,或许只是更大规模文化转向的前奏。
唐纳德·特朗普两侧是副总统 JD Vance(左)和顾问 Stephen Miller(右)
图源:Getty Images
01
特朗普政府撤销哈佛SEVP认证
当地时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撤销了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这意味着哈佛大学在即将到来的2025-2026学年将无法招收持有F-1和M-1签证的国际学生,目前的外国学生也需要转学到其他学校以维持合法身份。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指责哈佛大学在校园内煽动暴力及反犹太主义,造成了不安全的校园环境。诺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大学招收外国学生并从更高的学费中获益,以补充其数十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这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在给哈佛大学的一封信中,诺姆给了哈佛大学“机会”重新获得认证——在72小时内交出大量有关外国学生的记录,其中包括向政府提供过去五年哈佛大学所有非移民学生的纪律记录以及非移民学生在校园内进行“非法”和“危险或暴力”活动的电子记录、视频或音频。
近来,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冲突愈演愈烈,哈佛俨然已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大关切目标。今年4月,由于哈佛大学拒绝改变其招聘、招生和教学方式,白宫首次威胁要禁止外国学生入学。此外,白宫还冻结了近3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迫使其自行承担其庞大研究机构的大部分资金,哈佛大学正在就此提起诉讼。
当地时间周五,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要求法官撤销特朗普政府禁止该私立学校招收国际学生的禁令,这也是哈佛在近几周的时间内第二次起诉联邦政府。校方迅速且强硬的行动,也意味着双方斗争的急剧升级。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博士(Alan M. Garber)在周五上午致哈佛社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谴责这种非法和无理的行为”,并补充说,这“危及哈佛大学数千名学生和学者的未来,并对无数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实现梦想的人们起到了警示作用”。在诉讼中,哈佛大学指责特朗普政府“明显报复哈佛大学行使其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控制哈佛大学的治理、课程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识形态’”。该校管理层表示,哈佛大学未遵守4月16日发出的一份要求清单,包含五年前的抗议活动记录、不当行为的录像带和涉及国际学生的纪律处分记录。哈佛大学表示将申请临时限制令,要求法官立即阻止特朗普政府行动的执行。
02
“寒蝉效应”席卷美精英高校
该禁令不仅只针对哈佛大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威胁将打击范围扩大到其他大学,或将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引发连锁反应,学术界普遍感到震惊,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萨莉·科恩布鲁斯(Sally Kornbluth)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一个“严峻时刻”。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到2023年,在其他43所至少有1000名学生的学校中,国际学生的比例甚至更高。NCES数据显示,在被特朗普政府指责推行反犹太政策的哥伦比亚大学,2023年外国学生占该校总入学人数的39%。在其他246所入学人数至少1000人的学校中,至少有10%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
资料来源: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
作者:Steven Rich
其实早在3月和4月,特朗普政府就冻结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其他精英大学的联邦资助,理由是这些大学不遵守政策变革的要求,并且未能解决反犹太主义问题。3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宣布将遵从政府的要求,就恢复4亿美元冻结资金展开谈判。除其他让步外,该校还表示将禁止在校园抗议活动中佩戴口罩,聘用36名拥有逮捕权的“特别警员”,并加强对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的监管。4月22日,200多位校长和其他学术机构领导人签署了一封联名信,反对“政府过度干涉在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强制使用公共研究资金”。
特朗普政府针对这些精英大学的打击可追溯到两年前。2023年,以色列为回应哈马斯领导的袭击而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加沙卫生部称,该行动已造成该地区超过5.3万人死亡,并表示大多数死者是妇女和儿童。这场战争在美国各地大学校园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抗议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在哥伦比亚大学,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在曼哈顿晨边高地校区中心的草坪上搭起了帐篷并拒绝拆除。尽管今年抗议活动有所减弱,但特朗普政府仍对纽约大学本月迅速镇压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行动表示赞赏。特朗普政府还参与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且搜捕或拘留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学生。
事实上,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美国各地的精英大学一直承受着来自政府的巨大压力,这些学校被要求遵守学校政策改革的要求,否则将面临失去联邦资金的风险,本次禁令的威胁并不仅存于哈佛校园,“寒蝉效应”席卷全美精英高校。
03
哈佛国际生:
转学还是离开?
尽管哈佛大学可能会在法庭上对撤销该认证提出质疑,但对于依靠学生签证就读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说,失去SEVP认证将是灾难性的。根据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网站,当一所大学的SEVP认证被撤销时,目前就读的国际学生必须在转学、改变移民身份或离开该国之间做出选择。因而禁令下达后,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弥漫在这所校园里。这项禁令或将影响到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的7000多名签证持有者。根据哈佛大学官方数据,其2024年秋季招收了来自140多个国家的6751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加拿大和印度的学生人数最多,共占国际学生总数的40%。
2024秋季哈佛大学外国学生注册数量
来源:哈佛大学
美国教育机构必须获得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USICE) 的SEVP认证,才能接收持有F-1和M-1签证的申请人。院校必须向SEVP提供每位学生的最新基本信息,包括其地址和学业状况。而失去SEVP认证的院校的国际学生通常被允许在离开该国之前尝试转学到其他获得认证的学校。与此同时,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前副主席杰夫·约瑟夫(Jeff Joseph)也表示,对于一些参加选择性实践培训的签证持有者来说,转学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因为选择性实践培训允许参与者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长达三年,若持有者毕业后处于选择性实习培训期且转学到学校,那么其工作许可就会自动终止。
布拉德利·布鲁斯·巴尼亚斯 (Bradley Bruce Banias) 是一名律师,他代表多名因身份终止而起诉政府的学生。他周四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ICE 继续将政治置于法治之上,显然无视具有约束力的规定,并再次恐吓外国学生。”巴尼亚斯并不代表哈佛大学的任何学生,他表示,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申请旅游签证,以便在案件审理期间留在美国,等待法官能够介入并对这一“史无前例”的判决发出临时限制令。
美国众议员、哈佛大学毕业生Elise Stefanik呼吁切断对哈佛大学的联邦资助
来源:路透社
目前尚不清楚该政策何时以及如何实施,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法律分析师、前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法律顾问埃利奥特·威廉姆斯 (Elliot Williams) 表示,大学领导、学生和教职员工将拥有“强有力的基础”来通过法律挑战该政策。上个月,在特朗普政府篡改学生的SEVIS记录(SEVP项目用以跟踪和管理持F-1和M-1签证的国际学生的数字数据库),使学生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后,联邦法官发布了初步禁令,特朗普政府也在众多法律挑战下放弃了这一举措。但也有观点认为,该裁决仅适用于个案,而不适用于大学层面,特朗普政府最近针对哈佛大学的举动是否会在法庭上受到质疑还有待观察。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据八名接受《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采访的移民律师称,尽管该指令范围广泛,但将于下周毕业典礼上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有资格获得学位。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移民权利教授妮可·哈利特 (Nicole Hallett) 表示:“如果学生完成了所有毕业要求,他们仍然应该能够毕业。”乔安娜·M·埃雷罗律师事务所的移民律师、哈佛法学院毕业生布瓦尼亚·维杰(Bhuvanyaa Vijay)表示,撤销哈佛SEVP资格并不会立即导致学生签证失效,相反,她表示,该机构可能会给予学生一些宽限期,让他们考虑如何应对,然后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Shreya Mishra Reddy表示,哈佛是“印度人最想进入的学校”
来源:BBC
在哈佛禁令风波持续发酵的同时,一场全球性的“人才重组”正在迅速展开。短短两日内,香港多所高校、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研究机构纷纷向哈佛学生抛出“橄榄枝”。港科大动作最为迅速,甚至公开启动“抢人大战”,不仅承诺延续学术项目,还将为转学生提供包括奖学金、联合导师在内的支持方案。
对比来看,美国政府正将签证与学术挂钩,使高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场,而港科大等机构则选择强化学术自由与学生保护的形象。这种反差无疑重塑了全球高教吸引力的认知格局。原本坚不可摧的“哈佛品牌”,正因政策突变而被“解构”。“哈佛难民”成为社交平台的自嘲,也成为一种地缘教育竞争的注脚。
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与此同时,哈佛国际学生潜在的去留选择也具有高度象征性。如果全球顶尖人才纷纷转向香港、巴黎或布鲁塞尔,那将不仅是流动路线的改变,更是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信任重构的开始。国际学术界的人才流动,从不是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一场对制度与价值观的深度表态。
04
禁令背后的动因与意图
此次哈佛大学面临的禁令风波,表面上是一场围绕校园抗议、学生签证与数据合规的执法冲突,实则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推行“极限政治”的治理图谱。此举不仅关涉个别高校的行政自主,更昭示出国家权力如何借“国家安全”“反犹主义”“意识形态清洗”等议题,渗透并重塑大学制度的边界。从巩固政治基本盘、掌控科研话语权,到挑战大学自治的制度根基,这场风波远不止于一纸签证禁令,而是一次对美国宪政结构与公共理性秩序的深度碰撞。
特朗普政府的严厉惩罚措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哈佛大学身上
来源:纽约时报
1
制造冲突以巩固政治基本盘
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的打压,远不止是一场行政执法事件。它本质上是一种有意制造冲突、重新界定“敌我”的政治操演。哈佛在美国政治文化中被广泛视为“自由派高地”与“文化精英象征”,一旦将其塑造成“反犹”“反美”的靶子,便可激发保守派民众的情绪动员。这种操作手法在特朗普的政治语法中并不陌生。他通过将哈佛塑造成“失控的左翼堡垒”,不仅切割大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任,也强化其对忠诚支持者的信息控制——“真正的美国人正受到这些高傲学院的边缘化”。
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对哈佛大学采取的系列措施梳理
资料来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对抗策略能短期内创造一种“正在斗争”的紧张氛围,使政策本身成为表演空间。吊销国际学生项目资质,冻结巨额拨款,抨击“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等理念,不是因为这些政策本身无法调整,而是因为“对抗”的过程更具政治效益。这种通过攻击文化机构来巩固选民认同的策略,延续了其第一任期对“主流媒体”“深层政府”“左翼大法官”等的系统性动员。
政策动因不是教育安全,而是政治牵引力。在“选边站”的话语压力下,哈佛成为被推入聚光灯中心的范本,所有高校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是否处于联邦政府的“好感”谱系上。而这套二元逻辑,正是巩固保守派政治共同体、驱动忠诚投票机制的核心手段。
2
科研挂钩国家安全
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的控制,往往以“国家安全”或“科研透明”为名启动。在哈佛事件中,要求其提供抗议数据、国际学生记录、纪律处分等信息,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一旦科研机构涉入政治表达,联邦即可借“安全”之名重塑其运作边界。
这起诉讼标志着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斗争升级
来源:彭博社
这显然与冷战时期的“国家防御教育法”有着结构性延续。大学作为联邦科研系统的关键节点,其对政府资助的依赖,使其在制度上易受政策工具的牵制。在《The Higher Learning,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Public》一书中,曾任肯尼迪政府国家安全副顾问的政策专家 Carl Kaysen 深入剖析了美国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资金与职能关系他指出,“美国的大学虽然自称私立,却无一不是国家利益系统的一部分”。哈佛之所以成为当前风暴中心,正是因为其科研体量与联邦项目深度交织。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打击哈佛是信息控制的一环。科研自由带来的“不可预测性”本质上不利于国家治理的高度集权。若政府能通过经费、签证、监管等手段重新界定“合规科研”的标准,其对知识生产的控制力将大幅增强。此次政策未事先说明具体违规条款,正是一种权力先行、规则滞后的治理样态——先施压,再择可控目标。其目标并不一定是获得抗议记录,而是建立先例,令所有高校明白:一旦偏离政治期待,后果不止于声誉。
3
大学自治与权力边界的制度冲突
更深层的博弈,是对大学治理边界的重新勾勒。哈佛之争实质上并非是否提供数据的问题,而是围绕“谁有权决定大学的运行逻辑”。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改变招生结构、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招聘机制,其本质是用联邦资源换取治理干预权。哈佛的抵制不仅是保护数据,更是拒绝国家权力对学术空间的入侵。
抗议者上周敦促哈佛大学领导层抵制联邦政府对大学的干涉
来源:路透社
一旦这一机制被确立,其他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各类联邦认证、经费分配、签证审批,皆可成为新的政策杠杆。这不是对哈佛单一机构的压迫,而是对大学作为“独立判断空间”的系统性驯服。
历史经验早已表明,大学之所以能够孕育自由社会,是因其具备相对稳定的制度空间。但特朗普政府借反犹调查为由,在未提供程序正当性情况下,发动对哈佛的联合制裁,已明显超越法律所赋予的合理权限。这类“极限施压—倒逼就范”的治理逻辑,显然试图将大学纳入权力网络中,使其转化为国家宣传与意识形态同质化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看,哈佛案所涉及的,不是某所高校的运营危机,而是关于整个高教系统的根本问题:大学究竟是否仍是社会的独立判断者?或已逐步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属技术机构?而一旦答案偏向后者,美国民主制度的另一根支柱也将随之动摇。
哈佛大学注册学生中,国际学生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来源:美联社
05
“自由国度”的大学是否不再自由?
1
哈佛事件是否成为
“学术治理国家化”的临界点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项目被突袭式撤销,不仅是一纸政策决定,而是一场制度地震。其标志意义在于,它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反犹主义”议题,对大学施加直接统治力的路径。
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特设“打击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其既定目标是“根除学校和大学校园中的反犹骚扰”。这一使命源于去年扰乱校园秩序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但在此过程中,该工作组正在更广泛地挑战大学文化,其方式呼应了“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重塑高等教育的梦想——包括终结招生和招聘中的种族偏好。反犹太主义特别工作组不再将联邦资助视为支持学术研究的中性工具,而将其转化为意识形态清洗的硬权力杠杆。这种治理方式摒弃了协商和规则导向,以“资金作为武器”,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的合法边界。
白宫高级顾问斯蒂芬·米勒经常批评美国大学和学院中存在的左翼偏见
来源:Bloomberg
更关键的是,哈佛之所以成为打击对象,并非因其程序失范,而是因其象征意义。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它承载着美国自由主义秩序中关于“知识自治”与“学术中立”的传统想象。而正是这套传统,被特朗普政府视为“左翼霸权”的温床。拒绝提交五年抗议录像、坚持招生自主权、强调学术自由——这些在大学内部属于常规操作,却在当前政治逻辑下,被解读为“不合作”“纵容极端思想”。
此事件的临界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术自由作为制度共识的最后防线。当教育部长公开宣称“接受联邦资金就必须接受政治监督”,当总统直接干预学术政策、要求“审计观点多样性”,美国大学所依托的规范性权威便不再稳固。哈佛的命运,正在成为所有美国高校的预演剧本。
2
科研环境的再规训
哈佛禁令事件更深层的冲击,体现在对科研系统的再编码。长期以来,美国高校的学术声誉与科研优势建立在自由探索、去中心化资助与全球合作之上。而如今,这一系统正被有意重构。特朗普政府冻结超过110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仅针对哈佛就包括22.6亿美元的长期拨款、合作医院项目暂停、国际研究中心断供等。这一系列举措意在释放一个明确信号:科研不是中立活动,而必须与国家意志对齐。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称,特朗普政府禁止他们入学引发了“大规模恐慌”
来源:Getty Images
特别工作组在行动策略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准军事化”风格:以行政通告取代听证程序,以社会标签压倒法律依据,以资金断供作为威慑前提。这不仅削弱了大学对研究议题的自主裁量,也使学术生产面临选择性寒蝉效应。教师在面对“定居者殖民主义”“种族与政治表达”等高风险议题时,被迫自我审查。正如哈佛政治学者瑞安·埃诺斯所言,这是一种“毛主义式”的学术治理策略。
更具结构性的变化,是科研逻辑从知识价值转向政治合规。譬如,“观点多样性审计”与“反西方研究清理”,已成为评估机构资格的标准;原本基于同行评议的拨款机制,如今必须经由“意识形态对照表”审核。这意味着,美国科研体系正从以自由探索为核心的模式,转向以政治可控为导向的模式。这不是一次技术性调整,而是特朗普对美国大学教育的一次范式重构。
3
美国高教全球引力场的断裂
特朗普执政下国际学生政策的变化,标志着美国高教“全球吸引力”结构的严重受损,这一操作不只是破坏学校正常招生节奏,更实质性地动摇了美国大学作为全球人才汇聚地的根基。
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依赖国际学生补充学术与财政资源。据NAFSA统计,哈佛国际学生年度经济贡献达3.84亿美元,支撑3900个岗位。而特朗普政府将国际学生污名化为“恐怖主义协作者”或“国家安全隐患”,不仅造成现实流失,更构建了一种持久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印度等主要生源国的学生,正以更高比例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替代选项。
人们走过哈佛大学校园大门
来源:Getty Images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国际学术迁徙的封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整套以美国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的战略性切割。在科学和工程期刊中,中美两国的研究人员是最常见的共同作者以及同行评议人员,但2019至2021年,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中,同时有美国和中国单位的研究人员的论文数量减少了20%以上。科研项目审批趋严,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高校均在限制与中方接触。在此基础上,再叠加签证限制、身份清查、华裔学者调查,形成一整套“知识去全球化”机制。这不仅削弱了美国高校的科研多样性,也削弱了其软实力输出能力。
正如MIT前校长拉斐尔·莱夫指出:“如果大学不能在技术冲突和政治封锁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美国将逐步失去了解世界、吸引人才和参与合作的三重能力。”
06
结语:
哈佛事件之后,美国大学如何自处?
哥伦比亚大学领导层屈服于白宫的要求,在暂停了4亿美元的联邦资金后,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纪律进行了彻底改革
来源:AP
此次哈佛禁令事件,是一个标志性瞬间,也是一种深层结构性危机的集中爆发。它昭示了:在以“国家安全”与“文化战争”为外壳的治理逻辑下,高校不再被当作公共理性机构,而被视为需要整肃的“敌对堡垒”。科研失去独立,国际化遭遇收缩,自主性沦为政治筹码。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旦此种治理逻辑获得司法上的部分认可,它将迅速扩散为系统性常态。正如学者所言,这不是一场“针对哈佛的个案冲突”,而是一次针对“大学制度本身”的总体性施压。
美国高等教育一直自诩为自由与多元的灯塔。但在哈佛被迫就范、哥伦比亚被“监管接管”、多所高校自我审查的今天,灯塔正面临风暴袭击。而风暴过后,美国大学究竟还剩下多少“不可协商的价值”,将决定它在未来全球秩序中能否保有道义与智识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