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电话即停火?”——特朗普斡旋俄乌冲突的叙事策略与实际困境

作者:李亚琦、朱政宇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前言

2025年5月18日至19日,特朗普分别与普京和泽连斯基通话,随后迅速通过其社交媒体平台宣布俄罗斯与乌克兰将“立即开始停火谈判”。 这一系列戏剧性的外交动作与辞令,在俄乌冲突已持续超过三年且日益复杂胶着的大国关系背景下,无疑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然而,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洲方面的表态从各种迹象表明,特朗普所宣称的“立即”和“停火”达成的共识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种落差揭示了特朗普外交风格中一直存在的重宣告轻实质、重短期效应轻长期布局的特点。本文将分析这两通关键电话以及特朗普的宣告如何在俄乌冲突的微妙时刻重塑了停火叙事,暴露了俄、乌、美三方在停火问题上的真实底线与战略盘算,并由此触发了欧洲盟友对美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角色的新一轮审视与政策调整。


01

两通电话:核心内容与立场剖析


1

普京的立场:

坚持“根本原因”,拒绝“无条件停火”


在5月19日与特朗普长达两小时的通话中,普京的核心立场展现出高度的延续性和战略定力。根据克里姆林宫的后续声明及相关报道,普京向特朗普表达了以下关键信息:


一是优先解决“根本原因”。俄方强调,任何和平进程都必须解决冲突的“根本原因”。这通常被解读为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关切,包括乌克兰的永久中立地位、去军事化,以及对其已宣布拥有主权的领土(包括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地)的承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指出,关于和平备忘录的准备工作“没有时间表”,“魔鬼在细节中”,暗示俄方不会在核心诉求上轻易让步,并坚持“先谈后停”的顺序。


图片

2019 年 6 月 28 日,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的 G20 峰会期间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举行会晤。图源:Brendan Smialowski /AFP via Getty Image


二是用“备忘录”取代“立即停火”。普京表示,俄罗斯愿意与乌克兰就“未来可能的和平协议备忘录”进行合作,并称通话“富有成效”、“坦诚且具有建设性”。然而,俄方明确拒绝了美欧此前推动的为期30天的“无条件停火”方案。这表明俄方更倾向于在达成一份包含其核心诉求的政治框架协议后,再考虑具体的停火安排。


三是对谈判持开放姿态,但掌握节奏。尽管拒绝了立即停火,俄方也向特朗普释放了愿意对话的信号。普京对特朗普提出的由梵蒂冈新任教皇利奥十四世主持和谈的提议,表示“乐于研究”,但未作明确承诺。佩斯科夫甚至称赞特朗普的立场“中立”。这种策略一方面回应了特朗普的斡旋姿态,另一方面则将谈判的实质性筹码和节奏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普京的立场清晰地表明,俄罗斯期望通过谈判巩固其既有的战场和政治成果,而非简单地寻求战事暂停。其核心诉求未见松动,对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表现出“愿意接触,但条件明确”的态度。


2

泽连斯基的立场:

强调“立即停火”,警惕“缺席让步”


19日当天,特朗普还与泽连斯基进行通话。泽连斯基在通话中及通话后的公开表态,清晰地阐述了乌克兰的坚定立场:


一是“立即全面停火”是前提。泽连斯基向特朗普重申,实现“立即、全面且无条件的停火”是开启任何实质性和平谈判的必要基础。他提议停火应持续至少30天,并可延长,为外交创造必要条件。这与普京“先谈后停”的立场形成直接对比。


图片

泽连斯基二月在白宫会见特朗普。图源:Jim Lo Scalazo/Pool/EPA-EFE/Shutterstock


二是乌克兰不能“缺席”或被迫“让步”。泽连斯基强调,任何关于乌克兰未来的和平协议,都不能在乌克兰缺席的情况下达成,更不能以牺牲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他明确表示,乌克兰不会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坚持“以正义换和平”而非“以停火换和平”。


三是寻求美国持续支持与对俄施压。泽连斯基私下要求华盛顿继续对莫斯科保持并追加制裁压力,以迫使俄罗斯回到有意义的谈判轨道。他同时对特朗普公开声明表达谨慎欢迎后警告,“若俄罗斯不接受即时停火,美国绝不能抽身”,这既是对美方可能“后退一步”的预先警示,也是对俄方惯常拖延策略的预判。


泽连斯基的立场反映了乌克兰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以及对外部压力的依赖和对谈判前景的审慎。他试图在特朗普的斡旋中争取对乌方有利的谈判前提,并防止美国在乌克兰核心利益未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与俄罗斯达成任何默契。


3

特朗普的态度:

积极促谈,乐观表态,但模糊责任


特朗普在与普京和泽连斯基分别通话后,迅速展现出其特有的“交易大师”和“成果导向”的外交风格。通话结束后,特朗普迅速通过其社交媒体平台“真相社交”宣布:“俄罗斯和乌克兰将立即启动旨在达成停火,更重要的是,结束冲突的谈判。”他强调和平的条件将“由双方协商决定”。这种绕过正式新闻发布、先行塑造突破氛围的做法,旨在凸显其个人斡旋的“成效”与“效率”。


图片

此次通话是特朗普总统和普京总统今年第三次公开披露的通话。图源:美联社


在通话中,特朗普强调和平条件由俄乌“自行决定”,并向泽连斯基暗示若克宫配合,美国将支持在第三方“安全场所”(如梵蒂冈)举行会晤。这暗示美国可能从直接的调停者和条款制定者,转变为一个更为超脱的“促谈者”,试图将谈判的主要责任交还给冲突双方,减少美国的直接投入和承诺。


特朗普在通话中提及要阻止“杀戮”,引用了每周大量士兵伤亡的数据,以此向各方凸显达成协议之急迫。同时他也暗示,如果达成和平,美国愿意与俄罗斯开展“大规模贸易”,展现其“软硬兼施”的交易策略。尽管特朗普向普京提及美国参议院可能准备对俄制裁,但他同时强调更倾向于达成协议而非使用制裁。在其公开声明中,并未包含若谈判无进展则对俄施加新惩罚的明确威胁,这与此前部分欧洲盟友的期望存在温差。其“如果没有进展,美国将撤退”的表态,进一步削弱了其作为调解者的持续压迫力。


图片

5月15日,泽连斯基在土耳其安卡拉的乌克兰大使馆与记者交谈。图片来源:Evgeniy Maloletka/AP


特朗普的态度核心在于迅速展现外交“成果”,塑造个人政治形象,同时试图降低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直接责任和长期投入。其乐观的言辞与对具体细节和执行机制的模糊处理,为后续的“信号释放与实际操作的巨大落差”埋下了伏笔。


图片

特朗普在其旗下“真相社交”平台上向公众发布了与普京通话的消息 来源:Truth Social


02

“电话停火”背后:

信号释放与实际操作的巨大落差


尽管特朗普高调宣布“停火”即将达成,但这一信号并未获得认可。两通电话及俄乌各自表达立场后,俄乌冲突的外交格局再度发生剧烈震荡。尽管白宫试图将此次通话包装为“和平转机”,但在欧洲政治与安全核心圈内,它被更广泛地理解为美方战略撤出迹象的坐实,并由此引发连锁式的国际反应。


图片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和他的妻子奥列娜·泽连斯卡、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和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周六访问基辅的独立广场,来源:via REUTERS。


1

通话前的紧张协商


在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前,欧洲国家已表现出极高的外交敏感度与协调意愿。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以及欧盟领导人冯德莱恩等,先后与特朗普进行密集磋商,希望在“最后通牒”式外交中达成一致。其核心目的是,敦促普京接受乌克兰已同意的、由美方推动的30天无条件停火方案,并以此为和平谈判建立最低共识。


英方发言人直言“讨论了无条件停火的必要性”;默茨强调“欧洲与美国都决心共同努力”;法国和欧盟则在布鲁塞尔积极推动统一制裁机制。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出欧洲在俄乌冲突长期化背景下对稳定战略节奏的期待,也反映出跨大西洋同盟机制试图对冲特朗普不可预测外交行为的集体反应。


欧洲国家在此次通话前的外交努力中并非被动等待,而是试图在保持团结的同时,向美方持续施压,敦促其不要轻易接受俄罗斯未兑现的谈判姿态。泽连斯基与梅洛尼、冯德莱恩等人密集互动,并在通话前明确提出,“全面停火必须覆盖空中、海上和陆地”,且“监督机制可由美国主导”。这其实是一次借助乌方之口,对美方做出的角色绑定尝试——既塑造其义务,也为其转身提供难度。


与此同时,“自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与到访基辅的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等人举行的线上会议讨论内容,也将美国继续作为安全保障框架中的协调中枢。冯德莱恩在虚拟会议中直言,“我们一直在走一条非常微妙的路线,以保持美国参与解决冲突”,此言反映出欧洲对美乌政策的现实性评估——即使特朗普政府的承诺不稳定,美国仍是维持俄乌停火谈判势头不可或缺的支点。换句话说,即便欧洲开始谋求独立施压与自我防务机制,但在通话前的主基调中,对美国“留下来”的战略期待仍是显性的。欧洲清楚,在当前阶段尚无他者可以替代美国在调解、制裁牵引力和情报技术支援上的综合能力。


现实是,特朗普在通话中并未坚持既定立场,反而淡化了对俄罗斯施压的意愿。他称“只有他们知道谈判的细节”,暗示美方不会再担任强势调解人。这一转向在数小时后迅速传导至欧洲,引爆外交信任危机。


2

通话后欧洲的震惊与失望


通话结束后,欧洲政界的反应几乎是集体震惊。《金融时报》援引消息称,参与后续会谈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领导人对特朗普“对普京立场满意”的态度表示“惊讶”,并认为“这一进展缺乏实质内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强调:“我们确实没有看到美国对俄罗斯施加压力。”这标志着欧洲对美方可靠性的预期正在迅速下降。


图片

2025 年 5 月 20 日星期二,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大楼举行的欧盟外交部长会议上迎接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右二)。

图源:奥利维尔·马蒂斯/美联社


欧洲的不安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在对俄态度上呈现出明显的模糊与退缩。他既未重申先前支持的最后通牒,也未对普京拒绝停火做出实质性回应。更重要的是,他并未承诺加入欧洲最新一轮对俄制裁行动。面对普京拒绝谈判的极端条件,包括要求乌克兰从四个地区撤军,特朗普依然对俄方释放“积极信号”,这在欧洲政治语境中被解读为事实上的纵容。


通话结束后,俄罗斯国家通讯社俄罗斯新闻社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欧洲的希望破灭:特朗普拒绝与普京开战”。俄罗斯报纸《莫斯科共青团员》的专栏作家米哈伊尔·罗斯托夫斯基也将这一呼吁描述为对乌克兰欧洲盟友的打击。“只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基辅才会同意与俄罗斯进行认真、全面的对话。特朗普正在逐步切断泽连斯基的其他选择,”他写道。“这非常非常好。”


值得玩味地是,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周日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面向全国》(Face the Nation)节目采访中表示:“近两个月来,我们已经反复警告俄罗斯,如果双方没有取得进展,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的做法才刚刚开始奏效。”


此刻欧洲认清了一个关键现实:在当前阶段,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退出现有的调解结构,把责任交还乌克兰与俄罗斯本身,甚至转向教皇等象征性第三方。这不仅意味着跨大西洋联盟的角色分配出现变化,更预示欧洲可能必须接手美国长期以来主导的压力杠杆。


3

行动反应:欧洲快速推动自主制裁与战略调整


在外交失衡背景下,欧洲迅速作出实质性回应。5月20日,欧盟和英国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重大制裁,目标直指支持俄军事机器、规避制裁的影子船队和能源出口网络。欧盟对近200艘影子油轮和多家俄国企业实施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英国则宣布对100个涉战实体实施制裁。


这一连串措施不仅是应对特朗普“外交失败”的补偿性操作,更体现了欧洲国家在战略重心下移后试图夺回议程控制权的企图。正如德国外交部长所言,“如果俄罗斯不配合停火,我们必须作出回应”,而爱沙尼亚国防部长则直言,“普京不愿意结束”。英国外交大臣戴维·拉米表示:“普京最近的袭击再次暴露了他的真面目。”


图片

2025年2月8日,在克里米亚雅尔塔利瓦季亚公园一家艺术画廊举办的“雅尔塔2.0”展览上,参观者站在一幅描绘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艺术作品碎片前。该展览旨在纪念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图源:路透社


欧洲对乌援助的财政与军事资源也在随之重估。2025年前四个月,欧盟提供了69亿欧元援助,而美国仅为5亿。基尔研究所分析指出,如果美方完全撤出,欧洲需将其年度援乌规模从440亿欧元提升至820亿欧元。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正在探讨调整国防支出结构,将援乌视为“战略防务投资”。


更为关键的是,欧洲正在探索以“丹麦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支持路径:直接投资乌克兰国防工业,提高其本土武器产能,替代高成本的美欧装备转移。这代表欧洲安全政策的一种“工业内生化”逻辑转型,旨在降低对美依赖的同时增强地区战略韧性。


3

结构性担忧:欧洲面对“美国退场”的不对称风险


尽管欧洲迅速响应,但外交层面仍面临显著的不对称风险。首先,制裁工具的执行力高度依赖欧盟一致机制。如匈牙利等亲俄国家的立场,使得制裁路径仍存在制度性脆弱。其次,在军事能力上,欧洲尚无法在短期内填补美方提供的关键情报、远程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缺口。欧洲承诺维持直接援助和武器采购,但前提是美国必须同意出售武器,有些美国弹药是无法替代的,即防空系统和短程导弹。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特朗普的行为反映出一种外交行为逻辑的转变:将俄乌冲突看作双边问题,摆脱大国责任结构。这对以规则与多边主义为基础的欧洲战略文化构成直接冲击。欧洲领导人虽然仍公开表示与美方“协调”,但其政策实践已然转向更自主、更现实主义的轨道。


图片

2025 年 5 月 10 日,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乌克兰总统沃洛伊德米尔·泽连斯基、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和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在乌克兰基辅的马林斯基宫内散步。来源:Ludovic Marin/Pool via REUTERS/File Photo

泽连斯基正积极与意大利、芬兰、英国、法国构建“去美国化”的谈判平台,考虑由土耳其、梵蒂冈、瑞士主办的五方会谈机制。这种多极平台结构本身即是一种外交结构重建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洲国家试图在美俄之间构建平衡支点的战略愿景。


欧洲各国已不再仅仅期待只依赖美国推动和平,而是启动了一轮制裁与安全战略的“自主重组”。这种转向并非意味着“美欧分裂”,而是代表在权力与责任失衡背景下的功能再分配。面对一个对北约持怀疑态度、对普京态度暧昧的美国总统,欧洲必须建立自己的压力杠杆、谈判平台与安全支撑系统。

换言之,特朗普可以放手,但欧洲无法回避。


03

前景展望:外交信号与冲突现实之间存在落差


本次美俄总统通话,作为一场本被赋予外交突破期待的互动,却更清晰地暴露出当前俄乌冲突解决路径中的结构性障碍。这不仅体现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深层战略目标的根本对立,也体现在特朗普本人在和平调解角色中释放出的政治信号与国际现实的错位。通话之后的社交媒体发布、谈判议程设置以及政策落地可能性之间的鸿沟,使得外界对其真正推动俄乌冲突解决的能力产生持续质疑。


1

俄乌谈判的根本矛盾仍无解


当前俄乌谈判在本质上仍被两个不可调和的问题所钳制:乌克兰的地缘政治中立地位以及对俄罗斯已吞并或部分控制领土的法律归属问题。普京政府一再将未来和平的前提设置为乌克兰永久放弃加入北约、接受军事非武装化、以及正式让渡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和克里米亚五地的主权。反观泽连斯基政权,其国内舆论与制度立场已将上述让步视为国家主权的彻底沦陷。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基辅对外一致强调的红线是:不接受任何领土换和平的安排。


正因如此,尽管特朗普宣布“俄乌将立即启动和平谈判”,但谈判机制本身即缺乏根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多次警告,不允许美国在乌克兰或欧洲盟友不在场的前提下对俄罗斯作出任何让步承诺。这一表态不仅明确否定特朗普所主张的“美俄主导模式”,也使得美方作为调解方的身份陷入合法性危机。俄乌冲突的解决,不可能回到传统的大国俱乐部模式,而是必须在包括乌克兰、欧盟、北约在内的多边体系下进行。这使得特朗普意图简化冲突处理路径、以双边博弈框架推动快速停火的努力,在实践上很难形成合力。


2

“特朗普式”外交遭质疑


特朗普通话后通过Truth Social社交平台发布的“积极”“建设性”“极佳”的措辞,未能掩盖现实外交进程的空洞。事实上,特朗普此次通话后所曝露出的议程设定机制,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演或形象重塑工程。这一模式在其第二任期伊始虽然仍有效激发舆论聚焦,但从国际政治运作角度看,缺乏对复杂议题的制度性处理机制。外交谈判非属即兴政治表态可以涵盖之事,其所依赖的,是前置磋商、条约草拟、条文监督等完整链条。


图片

2018 年 7 月 16 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图源:Brendan Smialowski—Getty Images


社交媒体的“快节奏外交”,在此次俄乌通话中尤显局限。特朗普发布“谈判将立即启动”,而克里姆林宫则表示备忘录尚未拟定、无时间表、无监督架构。这一事实层面的落差暴露出,美方对“结果”的定义更偏重于话语占领,而非协议结构构建。正如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所言:“没有第三方监督与国际法律约束,和平仅是文字游戏。”特朗普倾向于将外交变成领导人之间的“交易”,但俄乌冲突的根本性在于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普京作为“对手”,其诉求不具可交易性,这种一对一模式天然受限。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定义外交进程的做法,已开始遭遇可信度下降的挑战。美国国内政治观察人士普遍指出,与其2017-2020年任期不同,如今的特朗普在制度外推动外交突破的空间正在收缩。当下与2020年最大的不同,是盟友和对手都学会了“等待特朗普言辞自己破产”。特朗普上任前便自称可“一日内达成协议”,但未提出监督机制、撤军时间表、第三方担保等基本要素。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和平图景”现已饱受质疑。这使其议程不再具备“方向引导”的能力,反而成为各方为己辩护的工具——普京用来推诿谈判失败责任,泽连斯基用来争取更强制裁,欧洲用来重新确立自主性。国会的牵制、盟友的独立性增强、以及俄乌局势本身的非对称性,也使得其“人设型调解人”策略难以有效转化为实质影响力。


3

国内政治牵制下的战略分裂


在和平努力的舆论构建背后,特朗普还面临着复杂的国内政治压力。一方面,共和党内鹰派如林赛·格雷厄姆推动的对俄500%能源关税方案正逐步获得跨党派支持;另一方面,来自共和党基层选民的对俄态度正发生可量化的转向。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将俄罗斯视为“敌人”的共和党选民比例自2022年高峰期(69%)下降至2025年初的40%。近12%的共和党人甚至将俄罗斯视为“伙伴”。


图片

民主党人比共和党人更担心俄罗斯击败乌克兰并入侵其他国家,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这一民意结构的分裂,极大影响了特朗普的政策灵活性。若其对普京过于强硬,可能损害部分支持者的“反干涉主义”情感认同;若过于妥协,则面临党内精英层对其战略软弱的批评。民主党方面也未对其政策走向报以信任。皮尤调查显示,约72%的民主党人对普京“完全不信任”,这一比例远高于共和党人(43%)。这种深层次的信任结构鸿沟,也使得特朗普即便试图推动外交和解,也难获得跨党派的广泛背书。


图片

民主党人比共和党人更倾向于对普京表示不信任,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此外,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并未设定“政治后果承诺”,即如果俄罗斯违反停火协议,美方将作何反应。这种“无成本博弈”被批评为助长普京对协议的不严肃对待。泽连斯基也明确表示:“如果协议缺乏制裁衔接机制和监督结构,那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单方面让步。”


04

结语:“和平剧场”与结构性僵局的重合


当前特朗普与俄乌双方通话所释放的和平信号,更多是政治叙事的再包装,而非现实外交机制的构建。特朗普的个人意志虽有意突破外交惯性,但其社交媒体议程设定的模式、国内民意结构的分裂、以及俄乌之间结构性战略目标的对立,共同决定了“停火即将开始”的宣示,极可能成为又一场和平剧场。


真正实现稳定、具执行力的停火协议,需要的不仅是首脑之间的意向表达,更取决于:第一,是否能构建多边参与的合法性平台;第二,是否存在清晰具体的监督与惩罚机制;第三,是否解决俄乌冲突结构根源中的主权、安全与秩序问题。否则,当前一切看似积极的信号,最终都可能被现实战火迅速淹没,成为历史剧本中又一页未能兑现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