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讲座: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作者:沪港所&城经所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收藏本文


图片


我们为何选择生活在大城市?当现代化发展狂奔向前时,城市如何回归以人为本?


6月19日,由博华广场、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办,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协办的 “博讲未来: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前沿讲座”在博华广场拉开帷幕。首期讲座上,博华广场邀请到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和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的符育明教授,为在场嘉宾和观众带来了题为《城市发展:从机器到园林》的精彩分享。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建峰主持活动,与大家共话城市发展。


图片


活动伊始,汉斯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博华广场总经理贺喜霞女士致开场白,分享发起这一系列讲座的初衷与理念:博华广场始终以开放姿态联动国内外学界、业界,从更深、更广的维度激发人文思考、促进城市发展——“身处博华、心怀世界”。


图片


符育明教授在讲座中以“让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惠及每个人”为落脚点,从历史、社会、经济与哲学等多重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现代城市发展的逻辑和理想城市形态。他将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选择,用“机器”和“园林”作比喻。前者是一种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生产制造方式,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产品;而后者是一种园艺种植方式,注重整体协调进步,培养发展生态。很多嘉宾和听众们积极提问、分享见解并展开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展现了大家对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和积极思考。


他指出,发展是进步的基础,进步是发展的方向。“发展”是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辩证统一,它为进步奠定坚实基础;“进步”则是一个通过持续完善的过程,它不仅是质的飞跃,更是价值判断的升华,是对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深刻反思与优化。


图片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它“因为生活方便而产生,为人们活得好而存在”,这更像是一个万物自我调节、相互适应的演化过程,而非由线性扩张和单一目标驱动。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城市理念,一个城市的发展应着眼于对人的造就,活得好不在于享乐,而在于欣欣向荣。


基于此,符育明教授提出了“城市建设回归园林”的思考。一个欣欣向荣、滋养人性的“园林”,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良性构建。这种发展不应是封闭的、统一的,而应具备开放性、弹性和适应性,能留有空间供未来演化与调整。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从“机器”向“园林”转变,让城市成为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美好家园。


图片


此次讲座在博华广场52楼举办,云端之上,嘉宾与观众们在露台上欣赏城市景观,为活动增添了别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