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政宇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前言
2025年6月19日,特朗普总统再次签署行政命令,将TikTok在美国的封禁执行期限推迟90天,延至9月17日。这已是特朗普政府第三次延长该禁令,再次突破了国会在《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法案》(PAFACAA)中所设定的唯一一次90天延期限制。此举不仅引发了关于总统权力边界、法律效力的激烈讨论,更让TikTok在美国的命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当前,TikTok的运营问题不仅仅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它已经成为一场法律灰区、政治交易与中美博弈交织的系统性僵局。从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其核心政治目标与现实影响以及TikTok在美国的未来出路等维度切入,我们试图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数字冷战”提供清晰画像。此战不仅关乎一款社交应用的存亡,更是全球科技治理格局重构的重要一环。
TikTok 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应用,在美国拥有 1.7 亿用户。图片来源:Dado Ruvić/路透社
01
特朗普政府为何三次延长TikTok禁令?——实用主义治国逻辑下的战略权衡与个人算计
6月19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第三次签署行政命令,延后TikTok与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分离的法定最后期限。尽管禁令本身有国会授权与最高法院背书,但特朗普在法律允许的唯一延期之外,持续通过行政命令将其推迟,使这场本应是“技术执行”的国家安全事务,变成一场高度政治化、节奏化的动态博弈。表面上,这是一种拖延;实质上,这体现了特朗普一贯的实用主义治国风格和交易式战略设计,是一场有节奏、有筹码、有目标的“政治调度”。
2025年1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弗城,TikTok美国总部的标识。图源:路透社/Fred Greaves
这一策略可归纳为一种“动态控制型博弈逻辑”——即通过“控节奏、控风险、控话语”三重机制,将政治风险与成本外移,将战略收益与操作权牢牢掌握在总统个人手中。
1
控节奏:将TikTok命运与自身政治周期绑定
特朗普在TikTok问题上的一再延期,其核心意图在于掌控议题节奏。他通过行政命令设定新的时间窗口,将平台禁令从国会设定的1月、4月、再到6月和9月,不断后延,从而让TikTok的命运与自己的选举节奏实现精准耦合。
大多数支持禁止TikTok的人士将数据安全和对中国所有权的担忧作为主要原因。图源:皮尤研究中心
在竞选和施政周期叠加之下,TikTok成为一个可以灵活操纵的“政治闹钟”——需要制造舆论声量时,就让禁令话题升温;需要缓和社会情绪时,就发布延期“安抚民心”。在这场节奏的主导中,TikTok禁令不再是是否执行的问题,而是何时、为了什么、以何种方式执行的问题。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种节奏管理也延伸至谈判空间的布设。每次延期都为潜在交易提供“继续斡旋的时间”,同时让字节跳动和中国政府面临持续的战略压力,却始终留有“可谈”的余地。这种节奏式博弈,为特朗普赢得了比封禁更具操作性的战略资源。
2
控风险:将法律与经济成本转嫁他人
TikTok问题表面上是国家安全问题,实质上却牵动着一整套平台型经济生态。TikTok在美国直接或间接创造的GDP高达240亿美元,提供超过22万个就业岗位,承载着无数内容创作者、中小企业、音乐人和广告主的生计与市场。封禁意味着切断这一链条,也意味着直接冲击大选前的就业与消费数据。
2021 年,Charli D'Amelio 为她家人的 Hulu 真人秀节目进行直播。图源:纽约时报
特朗普显然对此有清醒认知。他多次警告“封禁可能让数百万人失业”,并有意识地将禁令执行的法律风险和商业压力外移。在目前国会授权已到期、禁令生效理论上无可阻挡的情况下,苹果和谷歌仍选择继续分发TikTok,靠的并不是法律明确授权,而是特朗普政府通过司法部“口头不追责”的行政保证。这构成了一种风险外包机制:总统不承担封禁带来的市场后果,企业承担法律模糊带来的潜在损失。
通过延期和模糊操作,特朗普避免了“执法即伤民”的困局,将法律的刚性转化为行政弹性——既没有让TikTok彻底消失,也没有使国会立法失效,而是让整个国家处于一种“持续合法与实际不执行”的张力之中。这种策略性的“缓执法”方式,实际是一种极具特朗普个人色彩的政治风险管理手段。
3
控话语:在国家安全与流量民意之间左右逢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TikTok并不是特朗普“反中叙事”中的一项必要牺牲品,而是他在2024年后精心打造的流量资产。自其加入TikTok并在短时间内积累1500万粉丝以来,这个平台已成为他直达年轻人选民群体的关键通道。他曾直言:“我是TikTok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美国媒体认为该应用程序的未来是其政府与中国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的一部分。图源:纽约时报
这种身份转化使得特朗普不再仅仅是平台监管者,而是平台使用者、受益者和内容生态的一部分。他一方面高举国家安全旗帜,在国会与外交中施压中国,另一方面又通过TikTok直接与年轻群体沟通,收获真实的舆论流量和政治红利。
这一双重身份赋予了他极大的话语主动权:既可向鹰派证明其“对华强硬”,也可向年轻选民展示“理解你们的生活方式”。TikTok的延续成为一场语言游戏:它在政策上“岌岌可危”,却在现实中“活力四射”。
4
对TikTok的功能重构:
从“威胁对象”到“外交筹码”
TikTok的存在本身,已成为特朗普对外谈判中的重要战略变量。据路透社报道,原本在4月接近达成的TikTok剥离协议在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被中方叫停,表明TikTok问题早已被纳入中美经贸博弈主轴。特朗普总统自己也承认,“中国可能会批准交易,但需要美国在关税上做出调整”。
这种将平台问题嵌入国家谈判结构中的操作,使TikTok成为一种“可以交换但不可轻弃”的谈判压舱石。不是封禁TikTok换来安全,而是通过保留TikTok的生存权,换取中方在其他更重要经济领域的退让。平台议题,成为主权交易逻辑中的代币。
蒙大拿州海伦娜的 TikTok 广告牌,是该公司为应对 2023 年全州禁令而开展的活动的一部分。图源:纽约时报
从三次延期背后可以看出,特朗普并非法律程序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议题节奏的主动操盘者。他将TikTok事件变成一场跨越法律、选举、外交和经济的复杂棋局,在其中运用节奏调度、风险分摊、话语管理和议题交换等手段,将一个看似“技术处理”的国家安全问题转化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政治工具。
TikTok是否被禁,已不再是关键问题。真正的问题是:TikTok在何时、如何、由谁来决定其命运,而特朗普显然希望,这个决定权始终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02
三延禁令背后的法律风险、国会争议与制度后果
1
法律风险:一纸法律、三次跳票,
美国企业被逼“走钢丝”
PAFACAA原定于2025年1月19日正式生效,法律规定:如果字节跳动未能剥离其对TikTok的所有权,美国所有平台(包括应用商店与云托管服务)将不得继续分发或支持该应用。否则,将面临每位美国用户5000美元的巨额民事罚款,按照1.7亿用户计算,总赔偿额高达8,500亿美元。
在特朗普首次就任总统前的数小时,该法律曾短暂执行:TikTok被从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下架,甲骨文和Akamai关闭其服务器,TikTok主动禁用美国用户访问。整个封禁逻辑按照预定方案运作——直至特朗普当晚通过竞选团队向服务商非正式承诺“不会追责”,随后上任首日即签署“非执行令”,暂停执法75天。
特朗普总统此前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他的政府“非常接近”达成一项拯救TikTok的协议,“但中国却因为关税而改变了协议”。图源:埃里克·李/纽约时报
最严重的法律风险在于:总统并未援引法律授权下允许的一次性90天延期机制——该机制要求总统向国会证明剥离交易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需提供具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特朗普既未提供此类证明,也未启动正式延期程序,而是绕过国会程序,直接命令司法部长不执行该法律。继而,再次、三次发布“行政豁免”,要求司法部继续对苹果、谷歌等平台“不开罚”。
至此,美国企业被迫陷入“薛定谔的TikTok”式法律状态:一方面法律文本明确禁止分发TikTok,另一方面总统以行政口头承诺允许其继续存在。Akamai在其2月的10-K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无法保证未来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法律真空正在向制度层面扩散。若未来总统撤回不执行立场,这些公司可能面临回溯性罚款责任。谷歌一位股东甚至已提起诉讼,指控公司未披露继续支持TikTok的合法依据,并起诉司法部未履行执法职责。这预示着一个危险信号:在总统主导的法律失效状态中,司法可预期性被替代为政治投机性。
2
国会态度:立法权失效,
TikTok事件映照美国国会功能性衰退
此前美国国会虽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法案》(PAFACAA),却在总统多次违反法定执行程序、拒绝执法的过程中,几乎毫无反制能力。
2024年春,美国国会两院分别以360票对58票(众议院)和79票对18票(参议院)的跨党派压倒性支持,通过PAFACAA法案,要求TikTok在270天内(即2025年1月19日前)完成与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的剥离,否则将被从应用商店下架、服务器中止服务,全面封禁。该法案获得最高法院一致裁决支持,成为极少数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形成广泛政治共识的立法成果之一。
现实是,自2025年1月特朗普再次就任总统以来,该法律执行遭遇连续“冻结”。总统不仅三次签署行政命令延后禁令生效时间,而且从未履行法案规定的延期前提条件——即必须向国会证明剥离交易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提交法律文件说明交易将在90天内完成。更严重的是,特朗普指示司法部不得对仍分发TikTok的美国平台(如苹果、谷歌、甲骨文)执法,甚至公开承诺为其“免除责任”,令本应立即生效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
TikTok Inc.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于 1 月 20 日出席华盛顿总统就职典礼。图源:Shawn Thew/EPA/Bloomberg
面对总统的公然违约与选择性执法行为,国会的反应却极其软弱。除了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马克·沃纳(Mark Warner)斥责这一做法“违宪”,以及乔什·霍利(Josh Hawley)强调“应立即执行”法律外,大多数议员保持沉默。没有启动听证调查,也未提出立法修正或司法问责机制。在TikTok平台1.7亿美国用户(其中大多数为18-34岁年轻选民)形成强大舆论压力之下,议员们更倾向于观望而非对抗。一些共和党人也越来越感到沮丧。今年4月,12名共和党议员发表联合声明,敦促白宫确保“遵守美国法律,确保中国无法获取美国用户数据,也无法操纵美国人消费的内容”。
这正反映出国会权威在数字舆论时代的结构性弱化:在面对涉及高度用户黏性、平台经济与选票流动性的科技议题时,立法者倾向于回避争议、规避责任。TikTok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为特朗普带来超过1500万粉丝,帮助其在年轻选民中提高支持率34个百分点,已成为政治现实中的“不可撼动资产”。在这种背景下,封禁TikTok不再是单纯的国家安全问题,而是对政客政治前途的直接威胁。
更深层的问题,是立法权的功能性崩解。PAFACAA法案原本设定的“强制封禁机制”本意就是为了限制行政部门的自由裁量权,防止总统出于政治考虑延宕安全决策。事实证明,只要总统拒绝提交认证文件并“口头承诺”不执法,该法律就毫无约束力。企业被迫在“服从法律”与“服从总统”之间做出选择,最终只能转向后者,形成事实上的“法律休眠”。
认为TikTok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美国人比例下降。图源:皮尤研究中心
司法系统亦无法有效介入。一方面,TikTok作为诉讼原告已败诉,法院维持法律有效性;另一方面,服务平台如苹果、谷歌虽处于违规状态,但在总统保证下暂未被起诉,亦缺乏明确的法律伤害证据,难以构成可诉资格。制度在此进入“无人可告、无人可裁”的权力真空区,沦为行政意志与政治风险计算的产物。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所言,TikTok事件不是孤立案例,而是“总统以行政手段暂停有效法律”的历史性时刻。如果国会面对法律被总统连续废止而选择沉默,这一制度就不再是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而是个别权力中心主导的剧场。
3
制度后果:
规则破裂的三重裂缝与制度合法性危机
TikTok禁令三次延期的背后,不仅关乎一款应用程序的命运,而是对美国政治制度运行逻辑的深刻冲击。这一事件,实质上撬动了宪政体制的三大支柱:行政权与立法权的边界、企业的法律合规预期、国家安全概念的公信力。在“国家安全”旗帜与总统政治算计之间,美国制度的功能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重冲击是特朗普政府的行政权对立法权的结构性侵蚀。特朗普政府连续三次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迟已生效的TikTok禁令,构成对“法律优位”原则的实质挑战。根据《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法案》(PAFACAA),TikTok应在2025年1月19日前完成与字节跳动的剥离,否则将遭封禁。法案不仅获得国会两院压倒性多数支持,还被最高法院在面对TikTok的法律挑战时全票维持其合宪性。按照法律文本,总统仅可基于“剥离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延长一次90天。而特朗普三度延期,不仅未提交“重大进展”认证,也无明确法律授权,反而直接指示司法部暂停执行对平台的惩罚性规定。
TikTok 位于加州卡尔弗城的美国总部。图源:David Swanson/路透社
这意味着,行政权在不具备合法依据的前提下,选择不执行已通过且有效的联邦法律,模糊了宪政制度下权力界限的核心原则:总统无权单方面废除或冻结国会立法。而这类“法律执行的自选菜单化”,一旦成为常态,立法机关将失去制度正当性,只剩象征性权威。
第二重冲击是美国企业合规结构的被动崩解。苹果、谷歌、甲骨文等美国科技与服务巨头,被迫在一个极不稳定的合规灰区中运作。TikTok根据法律本应在2025年1月起遭下架处理,1月19日当晚平台曾短暂关闭,苹果与谷歌也将其从应用商店中移除。但特朗普在次日就职后即发布首份延长期行政命令,白宫方面则承诺不会对继续托管TikTok的公司施加法律责任。平台遂重新上架。
这种现象意味着,美国科技企业的日常运营,不再基于清晰的法规与司法指导,而是依赖总统行政团队的口头或政策性担保。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可预测、统一、稳定的法律框架,而是高度可变的“政治意志空间”。如果未来政治方向逆转,这些公司恐将面临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责任追索。这种运行机制已严重侵蚀了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支柱——法律的可预见性与制度的稳定性。
第三重冲击是美国国家安全逻辑的相对化与工具化。TikTok禁令的立法初衷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美国情报机构担忧TikTok数据可能被中国政府用于监视、操纵或宣传。TikTok的推荐算法也被视为中国政府潜在的“信息主权武器”。但在现实操作中,国家安全理由却逐步退化为交易筹码。
一名女子用智能手机摆姿势,播放着唐纳德·特朗普在TikTok上的视频。图源: Shannon Stapleton/路透社
从1月起,TikTok禁令一再延期,交易谈判数度破裂。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在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后撤回了批准协议的立场,这表明TikTok禁令已被中美双方视为“谈判议题”而非“安全底线”。同时,美国政府也多次表达对“保留TikTok在美运行”的期待,试图换取中方在关税与技术问题上的妥协。
这使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呈现高度相对化色彩。安全风险不再是一以贯之、不可妥协的标准,而成为“可以讨价还价”的项目。这种信号不仅削弱了美国政府在国际规则构建中的可信度,也让盟友与企业对美国“国家安全红线”的判断变得不确定,甚至怀疑其是否真为原则、抑或只是策略。
TikTok禁令三度延期的现实,不只是一个行政决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关于制度边界的实质性测试。法律的硬度正在被行政的灵活性所替代,制度的规范性在不断被现实政治的操作逻辑侵蚀。国会集体沉默、司法系统缺乏有效介入、企业被迫“合法违法”双轨运营,美国宪政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撕裂。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警告:“总统不能自行暂停一项法律,而国会若对此无动于衷,那么分权制衡的系统将濒临失效。”
03
禁令和延期反复拉扯,TikTok事件将如何收场
1
禁令还会再延期吗?
根据此前美国国会通过的《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法案》(PAFACAA),TikTok必须在2025年1月19日前完成与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的“合格剥离”,否则将被全平台封禁。该法案明确规定,总统仅可在满足“重大剥离进展”条件的前提下行使一次性、最长90天的延期权力,以防行政滥权。
现实已经偏离法律轨道。自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新上台以来,已先后三次签署行政命令,将TikTok禁令的执行期限延后至9月17日,累计延期已接近270天。更关键的是,三次延期均未按照PAFACAA规定向国会提供任何剥离协议草案或“重大进展”的正式法律文件。也就是说,总统不仅在程序上跳过了国会授权的前提条件,更在实质上剥夺了国会对该法案执行状态的监督权。
TikTok于2016年进入美国市场,目前在美国拥有1.7亿用户,该平台的美国业务估值高达500亿美元。图源:Gabby Jones/彭博社
法律上看,禁令继续延期的空间已被耗尽,特朗普的下一次延期将缺乏任何明确的合法依据。但政治现实却截然不同:当前共和党掌控国会两院,民主党虽有异议,但主要精力集中于弹劾与中期大选准备,短期内难以推动针对特朗普行政越权的实质性反制措施。司法系统也陷于可诉资格困境: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虽技术上违规,但在白宫的“免责承诺”保护下,暂无动因发起诉讼。
因此,是否再延期的问题已不再是“能否”,而是“愿不愿”。只要特朗普认为延迟禁令符合其政治或谈判利益,即便缺乏法律授权,他仍可能以“国家利益”或“交易磋商未竟”为由继续下令延期。换言之,TikTok禁令的命运已从法治逻辑转入交易型政治逻辑。
2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在公开场合,特朗普将TikTok视为国家安全隐患,强调其可能被用于数据监控与认知操控。但他实际策略远比安全论述复杂且务实。根据白宫与投资圈流出的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在TikTok美方业务中嵌入其盟友资本,并通过股权结构控制平台舆论属性。
塔克·卡尔森:“我过去完全反对,现在也仍然完全反对美国国会禁止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些应用程序上的内容。” 图源:AFP/Getty Images
目前最受青睐的买家之一,是右翼媒体人物塔克·卡尔森。卡尔森不仅是特朗普坚定盟友,也是特朗普MAGA基本盘的舆论引擎。副总统JD Vance推动将其列入白宫牵头的TikTok潜在收购财团名单,与黑石集团、甲骨文、Andreessen Horowitz等资本巨头并列。特朗普显然希望将TikTok打造成“掌控可控舆论”的私域空间,借此巩固在年轻选民中的传播影响力。
此外,特朗普拒绝立即执行封禁,也与其不愿激怒科技巨头(如苹果、谷歌、甲骨文)相关。这些企业不仅承担TikTok的托管服务,还在共和党筹资与产业政策中扮演关键角色。行政延迟令这些公司免于陷入合规风险,同时也避免TikTok用户群体(1.7亿人)的大规模反弹。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核心诉求不是立即封禁TikTok,而是最大化其交易价值与政治收益:一方面推动美国资本控股,确保平台在政治立场上不至“异化”;另一方面避免过早封禁带来的选票风险与产业成本。
3
TikTok未来在美的发展何去何从?
TikTok的命运目前处于“三路博弈”的十字路口:中美政府间的监管协调、字节跳动与美方投资者间的交易谈判,以及中美国内政策环境的持续变动。
从技术资产来看,TikTok的核心价值不在前端平台,而在其用户推荐算法。字节跳动早已声明,该算法属于不可转让的核心资产,受中国《技术出口管制目录》保护。即便将平台所有权转移至美国实体,只要算法仍由字节跳动控制,美国国会的“国家安全”焦虑就难以真正缓解。
1 月 10 日,内容创作者在华盛顿美国最高法院外进行直播。图源:Kent Nishimura/Bloomberg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曾推动的草案提议由美国资本控股TikTok美方业务50%以上股权,并允许通过授权方式使用字节跳动算法,但这一方案因被视为“算法实质未剥离”而遭部分议员反对。共和党众议员约翰·穆勒纳尔明确指出:任何字节跳动保有算法控制权的安排,均“直接违反法律初衷”。
此外,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升级也打断了原本接近达成的协议。中国政府明确表示,TikTok的出售必须符合法律审查程序与国家战略安全要求。在算法问题未妥协之前,中方不太可能批准任何实质性交易。当前局势下,TikTok的“合规剥离”已不再是单纯企业行为,而是纳入更大范围的中美谈判筹码。
04
结语
未来90天,表面上是TikTok交易的“窗口期”,实则已演变为中美数字主权博弈的临界阶段。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并购谈判,更是围绕算法主权、数据治理与全球平台控制权的多层次角力。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诉求并非简单的“去中国化”,而是寻求在保持TikTok强大用户基础和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实质性地掌握其内容分发权与数据访问权——实现“名义剥离+实质掌控”的双重目的。
如果特朗普能够达成这样的交易结构,不仅可将TikTok转化为符合国家安全框架下的“可控平台”,也可能进一步整合其在新媒体领域的舆论资源,对内稳固基本盘,对外强化数字战略的筹码。这将不仅是其个人政治议程的重大胜利,也可能被包装为“数字安全再工业化”路径上的制度性成果。
但反过来看,一旦谈判在算法控制权、股权结构或中方审批等核心问题上破裂,那么TikTok将可能重新落入“禁令生效”阴影之下。即使达成股权剥离,核心算法仍需中国政府批准。一旦交易卡在算法出口审批上,而特朗普政府又不愿在安全问题上让步,封禁就可能成为唯一选项。此时,为了“塑造规则权威”“不容挑战联邦法案”,美国可能选择牺牲TikTok,以立威、止损。TikTok的命运至此已远超商业逻辑,而成为全球科技治理秩序重构中的一个象征性节点。其结果不仅将重塑中美之间的科技边界,也将影响其他跨国平台如何在全球监管碎片化与地缘竞争加剧的格局中寻求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