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文化迁变》新书研讨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2025年6月3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巴黎高师文化迁变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协办的“《法德文化迁变》新书研讨会”在智库楼106会议室顺利举行,围绕巴黎高师文化迁变研究中心前主任米歇尔·埃斯巴涅(Michel Espagne)教授著作,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齐赵园副教授翻译的《法德文化迁变》(Les transferts culturels franco-allemands)一书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活动的第一单元为《法德文化迁变》新书出版发布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主持。会议使用中文和法语两种语言,由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茜茹讲师担任翻译。


图片.png

李宏图教授与张茜茹讲师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纲教授首先致辞,对埃斯巴涅教授新著中文版的面世表示祝贺,并表示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科联合培养项目显著提升了复旦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的水平,大大促进了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更好地开展相关学术项目的合作与交流。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欧阳晓莉教授致辞表示,法德文化迁变这一主题对她所在的研究领域也有很大的帮助。她回顾了自己的古代两河流域的研究,认为法国学术机构对东方学方面的研究贡献卓著,中法两国在人才、学术和文化交流生生不息,而今日,复旦大学与法国学术界的沟通交流还将迈上新的台阶。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纪委书记何文权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法德文化迁变》从选题立项至正式出版的历程,对埃斯巴涅教授的精彩写作与齐赵园副教授的出色翻译表示感谢,认为《法德文化迁变》的出版是学术界、理论界和出版界的通力合作的结果,相信此书将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米歇尔·埃斯巴涅(Michel Espagne)教授作为本单元最后一位致辞人,首先对所有帮助《法德文化迁变》图书出版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文化迁变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新著的内容作出总结,希望重点呈现文化迁变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跨学科性,展现这一过程发生的广阔时空背景。此外,关于文化迁变强调研究视域的开放性,重视他者对文化的参与和塑造,中国文化迁变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迁变与不同学科发生接触的历史过程等多方面的重要话题,埃斯巴涅教授也进行了具体而丰富的阐释。

图片.png

四位致辞人

随后,主持人李宏图教授邀请四位致辞人为《法德文化迁变》新书揭幕,标志着新书出版发布会环节的圆满成功。

图片.png

新书揭幕环节


活动的第二项议程为《法德文化迁变》新书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黄蓓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法语系博士后程毓凝助理研究员担任翻译。黄蓓教授介绍,近年来文化迁变理论愈发受到中文学界重视,研究强调变化的必然以及中介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图片.png

黄蓓教授与程毓凝助理研究员

《法德文化迁变》译者,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教授、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齐赵园先生在主题发言中表示,翻译的难度很高,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跨学科、跨时空的历史文化知识,受益匪浅。针对当前“文化迁移”和“文化迁变”两种不同译法,他认为采用“文化迁变”一词更能突出强调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发生的变化特点。


图片.png

《法德文化迁变》译者齐赵园副教授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法德文化迁变》责任编辑张晓婷女士表示,在译稿校对过程中,编辑部仅针对法语原文作常规性的文字处理,并与齐赵园副教授进行了多轮磋商讨论,遵循尊重原译、精益求精的原则,尊重和保留译者原有的用语及作者的创作习惯。

图片.png

责任编辑张晓婷女士

接下来,黄蓓教授主持在场学者们展开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各院校的研究者,以及复旦大学-巴黎高师联合培养项目走出的青年学者们各抒己见,对《法德文化迁变》书籍内容和埃斯巴涅教授的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

首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魏明德教授发言,他提出了关于文化迁变的界限和度量,如何看待比较研究学界对文化迁变理论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埃斯巴涅教授认为,比较研究在欧洲学术文化研究中脉络深远,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含义不同,需要仔细区分。而迁变的普遍性虽然广泛存在,但也需要人们在不同地区的文化迁变场域中不断重新发现。埃斯巴涅教授对于文化迁变的空间性等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得到了魏明德教授的充分肯定。

复旦大学德语系主任李双志教授发言表示,作为德语文学研究者,他观测到法国文学对德国文学的深远影响自不待言,与此同时德国的哲学、美学等领域也对法国文学产生了反作用。因此,法德之间的文化迁变密不可分,《法德文化迁变》一书将有利于文学文化交流研究,为欧亚之间类似的关联作用提供镜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主要从德法之间制度文化的变迁观察二者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法德文化互鉴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法德民族国家形成之际互为镜像;二是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通过借权威的方式与法国君主共和制之间产生互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对此,埃斯巴涅教授回应道,法国文化的确参与和塑造了德国,两国文化之间存在互相发现的过程,其中潜在的多元性更值得讨论。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萧盈盈教授回应魏明德教授提出的问题,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上存在自我主体化等固有问题,预设了具有普遍性的文体美学,具有统一性的欧洲文学,存在不可避免的他者化倾向。在此条件下,文化迁变的去主体化研究视角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新的研究进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智副教授认为,埃斯巴涅教授的文化迁变理论对当前的思想史研究颇具启发。既在符号学上的意义偏移领域作出了重要探讨,补充了德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又兼顾法国思想史领域以话语分析和社会史为主的两条研究路径,并提出了感觉作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内容。

复旦大学法语系杨振副教授认为,埃斯巴涅教授尽管以理论研究著称,《法德文化迁变》一书却体现了其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个案研究的深刻功力。杨振副教授希望文化迁变理论能够为跨文化研究注入有生力量,挑战和突破既有的学术图景。

图片.png

各院校的研究者们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肖琦副教授发现,《法德文化迁变》自1999年法语初版面世至今,增补了交叉史、民间史等新兴研究的内容。她认为埃斯巴涅教授对俄法德三国的史料研究内容丰富,对比较研究的反思与批评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范丁梁副教授对埃斯巴涅教授灵活处理大量史料和建构宏大观察视角的能力深感敬佩,认为《法德文化迁变》包孕着强烈的空间意识,超越了单纯的时序影响和民族国家的框架,将两国之间的交往研究引向更大的视野,为强调历时发展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戎恒颖青年副研究员对埃斯巴涅教授治学写作的高度严谨印象深刻,她认为《法德文化迁变》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为当前语境下日趋保守的国际学术交流形势增添灵感,突破特定研究局限于国别和学科的封闭性。

图片.png

各院校的研究者

研讨会接近尾声,黄蓓教授邀请复旦大学-巴黎高师联合培养项目中诞生的几位青年学者进行自由发言。

项目的第一届毕业生,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秦振耀讲师对复旦大学-巴黎高师联合培养项目及其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感念。他提到,自己曾在课堂上多次介绍文化迁变概念,而《法德文化迁变》中文版的面试本身即是一次鲜活的文化迁变事件。历史上的比较研究一度提供了珍贵的视野价值,经历了比较解剖学与组织学,比较语文学和语言学,比较人类学和社会学,比较史学和文学研究等四个阶段,在此意义下,文化迁变的比较类型尤其值得注意,它既是理论分析的武器也是缔造和平的契机。

同为项目的第一届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周之桓青年副研究员对埃斯巴涅教授的学术培养表示衷心感激,并对参与本次盛大的学术讨论感到欢欣鼓舞。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沐越也为中法班项目出身,他认为文化迁变概念在流动性、动态性以及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研究场域等方面与新文化史研究关联密切,在研究视角和叙事模式上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随后沐越老师提问,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文化转向与埃斯巴涅教授提出文化迁变理论是否有着内在关联?埃斯巴涅教授回应称,对于文化迁变理论中包含的民族性需要辩证看待,他希望文学史和文化研究能够突破高校中主要由本国人学习和教授本国文学文化的时代局限,成为提出这一理论提出的重要背景。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陈雅雯助理研究员曾分别师从于李宏图老师和埃斯巴涅教授,埃斯巴涅教授在学术工作中自觉运用多语种资源的做法令她印象深刻。陈雅雯认为,文化迁变理论提醒研究者们,面对各民族国家学科中看似同质化的内容,应自觉将其置于一个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交流空间中去观察和理解。

图片.png

复旦大学-巴黎高师联合培养项目诞生的青年学者

最后,李宏图教授为活动做出总结。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具有意义的学术问题,期待日后召开中法双边学术会议继续深入讨论。虽然复旦大学-巴黎高师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告一段落,中法之间的学术互动却应该赓续长存。对此,埃斯巴涅教授回应道,最后一届学生却已经启程法国学习之旅,他很高兴继续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同样期待未来的中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