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秋怡 发布时间:2024-05-19 来源:上观新闻+收藏本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由此从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决策对于上海和中国来说有何意义?对比国际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何优势和不足?未来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日前专访了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秋怡。
01
科创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杨秋怡: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尤其从现在到2050年,能否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更有效地分配可持续的成本,找到人类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新理念,是影响世界局势变动的关键问题。从具体表现形态来看,新型国家间关系的竞合焦点很大程度上落在超级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竞合上。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五个中心”发展的联动,更是在于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服务双循环、为国家寻求新的战略机遇、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能停留在“跟跑”层面、满足于简单对标,也不可停留在“并跑”层面、止步于模仿看齐,而应该着眼于“领跑”,即探索和引领未来方向,站在国家战略的竞合高度,向着引领、甚至超越国际先进中心城市的方向努力。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和其他“四个中心”是何关系?
杨秋怡:十年来,上海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逐渐丰富,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竞争力稳步上升。具体而言,上海市研发经费投入在2010年之后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3.66%上升到2023年的4.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两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金额从2015年底的5267、5355亿元上升到2023年底的7130、5765亿元。截至2023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累计牵头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74项。
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共同支撑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框架。科创中心建设聚焦突破核心技术,“从0到1”解决“卡脖子”问题,从而纲举目张地为其他“四个中心”提供支撑和引领。
杨秋怡:对比伦敦(科技与金融互补发展模式)、纽约(特殊问题特殊指导政策模式)、首尔(公民共治型社会创新模式)、东京(基于国际枢纽与产学研高效合作的内生型创新发展模式)等国际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建设的典型模式,可以初步得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势长板和差距短板。
上海有较强的生产力、发展力、创新力,表现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所产生的基础研究优势、多元化产业布局所形成的应用研究场景优势、对接国内国际开放市场的市场研发优势;但仍存在持续力不足、发展力不够的短板,表现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的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集聚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力不足、激励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等。
02
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可在哪些方面发力?
杨秋怡:我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可在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保障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支持民企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给予更柔性的引导性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型民企数量,鼓励其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效能。
二是打造符合统一大市场属性的大科研平台。整合各方基金计划,建立分类明确的大科学计划,集中资源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协作和交流,最大化满足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
三是畅通人才交流网络。开放人才政策以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来上海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同时推动大科研平台直聘并管理科研人才,要充分发挥0.88平方公里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集成创新优势,确保人才流动的畅通和高效。
四是完善研发补贴政策和科创资金投入,增加风险投资对先进应用技术类科技计划的支持力度,多渠道解决科创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确保科技创新有合理的资源支持。
五是软性立法科技伦理教育,加强对技术滥用的关注,同时将科技伦理教育全面纳入通识课的教育体系,培养科技人才的伦理意识。
六是在区域协同上,上海要发挥好“中国发展轴”的“轴心”作用,发挥好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位置作用,加强与长三角苏浙皖三省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协同创新。
上海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杨秋怡: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城市发展的动力系统由制度、要素、产业等多因子组成,人口、地理条件、政策、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均可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影响或推动城市的进步,提升或改善城市的竞争力。
在这些因子中,要素因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支撑,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现阶段更重要的动力支撑还包括信息、数据、知识、文化等。这些新型要素不仅对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有正面作用,更是激发新动能、增强城市软硬实力、实现城市发展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因子,是驱动城市向高水平高能级方向发展的增量性力量。
上海要加强信息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数字网络,支持数据安全高效地流动、存储和共享;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产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建立良性竞争的人才发展机制,转变人才评价体制,留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新一代原始创新力;要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升级的同时保持中低端产业的必要占比,保障产业链韧性和多样性;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开办和经营成本,提高上海在全球新质生产力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好地利用新型要素,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