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凯越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美国对欧盟采取“由点及面”的贸易施压策略,陆续在特定行业和整体产业上分阶段加征关税。自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包括欧盟在内的70多个国家暂缓征收“对等关税”,为期90天,作为谈判窗口,但10%的基准关税仍然保留。然而,在90天窗口期内,美欧贸易谈判分歧依旧,进展缓慢,特朗普甚至抱怨欧盟“比中国更难对付”。
5月24日,特朗普进一步施压,声称“不寻求与欧盟达成协议”,并威胁若谈判无果,美国将在6月1日把对欧盟的加征税率提高至50%。在冯德莱恩紧急通话协商下,美方最终同意维持90天窗口期,其最后期限设在7月9日。由于最后期限临近,欧盟正加快谈判节奏,力图在最后关头挽回局势。随着北约海牙峰会就增加国防开支达成一致,一些欧洲外交官也顺势呼吁应将这种共识延伸至经贸领域,推动美欧双方在关税争端中找到妥协方案。那么,美欧能否在窗口关闭前达成协议,抑或陷入全面关税战?欧盟如何在捍卫经济利益与改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寻求平衡?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90天窗口期结束后美欧经贸关系的可能走向。
2025年6月16日,特朗普与冯德莱恩在G7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谈。特朗普上任近五个月,美欧领导人才实现首次会晤,可见双方关系之冷淡
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Audiovisual Service
01
进退两难:
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
欧盟对美的关税反制措施
纵观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美欧关税磋商进程,欧盟的谈判策略表现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陷入了“无力强硬,不甘妥协”的困局。一方面,相较于美国,欧盟在这场关税博弈中承受着更大的经贸压力,更迫切地需要稳定双边贸易环境。因此,其反制手段始终较为克制,更多停留在口头抗议与象征性制裁上,缺乏强硬回应。这种有限回击反而增强了特朗普的谈判信心,使其愈发自信于自身的“交易艺术”,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强硬立场,不愿做出实质性让步。
另一方面,欧盟官方又刻意维持强硬的表面姿态,不愿过早暴露底线,所提出的让步方案也难以满足美方预期。并且若一味对美妥协,欧盟的谈判地位与国际声誉将受到严重冲击。因此,相比于英国首相斯塔默对特朗普的迎合和奉承,欧盟领导层在外交姿态上也显得更加拘谨。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欧盟高层始终强调捍卫欧洲利益,不愿迎合特朗普的政治叙事,也未采取类似主动访美、拉拢关键伙伴形成制衡的方式争取转圜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方高层关系破冰与推进谈判进度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欧盟目前对美的关税反制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保持克制,有限回击。面对美方相继加征钢铝、汽车及对等关税的举措,欧盟虽于3月12日即宣布反制计划,但在实际执行上展现出明显的谨慎和克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在制裁力度上存在显著不对称。欧盟方面曾估算,美方的关税措施将波及其约70%的对美出口,涉及商品价值高达3800亿欧元。但是,欧盟最初拟定的反制措施仅覆盖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规模不到美方的8%,更多体现出象征性回应而非对等报复。
欧盟的反制计划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拟恢复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欧贸易战期间的反制清单,对波本威士忌、哈雷摩托车等标志性美国产品加征50%的关税。但是,特朗普随即威胁对欧盟酒类产品征收200%的关税。在爱尔兰、意大利、法国等主要酒类出口成员国的反对和游说下,欧盟最终撤回了对美酒类产品的制裁安排。第二阶段原计划扩大反制商品范围,纳入更多美国出口的工业与农产品。出于精准打击特朗普政治根基的目的,欧盟在制裁对象上刻意选择可替代性强、且主要产自“红州”(即特朗普和共和党的票仓州)的商品。4月9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一揽子针对价值210亿欧元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的安排,并决定分阶段推进,分别于4月15日、5月16日和12月1日分三批生效,逐步扩大反制范围。然而,在美方宣布将对等关税延期执行并给予90天谈判窗口后,欧盟亦作出让步,将原定反制措施整体推迟至7月14日执行。
欧盟对美方的有限回击,反映的是美欧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困境。欧盟拥有4.5亿人口和19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与美国对等谈判具备一定筹码。相较于“英美特殊关系”的紧密绑定,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等西欧国家长期以来更强调战略自主,并不愿轻易屈从于美方压力。但若试图强硬回击,欧盟却又显得底气不足。与中国不同,欧盟虽具备庞大经济体量,却在安全上深度依赖美国,只能“一条腿走路”。面对特朗普将安全与经贸议题捆绑谈判的策略,欧盟也更为投鼠忌器。此外,欧盟在关键技术、产业链及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对美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像中国那样的自主制造水平,也难以形成真正对等的反制能力。
特朗普第二任期对欧盟加征关税时间表(截至6月26日)
来源:笔者自制
第二是舆论造势,加强威慑。欧盟虽然在反制措施上谨小慎微,但在话语博弈中却不愿落于下风。欧盟机构官员频频发表强硬言论,向特朗普展示其捍卫欧洲利益和尊严的决心,试图传递可信的威慑信号。冯德莱恩公开表示,若90天谈判窗口期结束仍无实质进展,欧盟将不惜将反制范围扩大至美国在欧的巨额服务贸易顺差。参与关税谈判的一位欧盟外交官形容此举的目的在于:“我们把枪放在架子上。我们不想用,但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枪就在那里。”5月8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长达218页的反制商品清单,拟对价值近1000亿欧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份清单远超先前公布的反制规模,不仅重新纳入曾被搁置的酒类产品,还特别锁定了美国对欧出口的支柱产业,例如航空制造和医疗器械。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还支持将此前针对210亿欧元美国产品征收的25%惩罚性关税上调至最高50%,欧委会也酝酿对美国科技巨头征收数字服务税,限制其参与欧盟公共采购。
随着谈判窗口临近关闭,一些原先倾向对美缓和、向特朗普放低姿态的成员国领导人也加入了“表决心”的序列。上任未久的德国总理默茨明确表示,德国政府将支持欧盟采取有力应对策略。他强调:“如果谈判无果,我们已准备好采取各种措施。”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北约峰会上批评跨大西洋伙伴之间的贸易战“毫无意义”,呼吁盟国结束贸易战。即便是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不得不在此问题上与主要欧盟国家保持一致。她附和马克龙的立场,强调北约盟国若要在安全上同进共守,就更应在经贸问题上避免内斗,维护跨大西洋联盟的稳定。
2025年6月24日,德国总理默茨启程前往荷兰海牙参加北约峰会。在峰会上,他表达了在美欧关税战中捍卫欧盟利益的决心
来源:Bundesregierung
不过,欧盟目前展现出的强硬姿态在实际执行层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些成员国缺乏真正落实对美反制措施的意愿与能力。尽管欧委会频频要求各国统一步调,但一旦触及本国关键行业利益,各国便往往趋于回避甚至抵触,甚至反过来游说欧委会接受本方立场。此前围绕是否将美国酒类产品纳入关税清单的争议,已暴露出这一内部裂痕。此外,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等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领导人,对欧盟反制措施的实际配合态度也存疑。因此,欧盟当前的强硬言辞更像是一种策略性施压,而非已形成共识的政策方针。
第三是多边布局,联手抗压。欧盟积极加强与其他盟友的联系,联手抵御特朗普带来的关税冲击。5月19日,欧盟与英国达成经贸协议,取消英国对欧农产品贸易限制,预计可为英国经济带来约90亿英镑的收益。6月23日,欧盟还与加拿大签署了安全与防务协议,为加拿大企业参与欧盟1500亿欧元的防务采购基金打开了大门。欧盟与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谈判也呈现提速迹象,冯德莱恩计划于7月底或8月访澳,推进谈判进度。欧盟与新西兰的合作则相对顺利,欧新自贸协定自2023年签署以来运行良好,欧盟还支持新西兰成为“地平线欧洲”科研计划在欧洲以外的首个联系成员国。
欧盟也寻求与中国在经贸领域展开有限合作。3月末,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访华,旨在就国家补贴、市场准入与产能过剩等经贸敏感议题与中方增进互信。4月8日,中欧领导人通电话,冯德莱恩主动提及“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对欧中及弱势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强调中欧双方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访华期间也表达了对单边加征关税行径的不满,强调西班牙和欧盟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协作,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此外,中欧双方已就中国对欧出口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达成共识,并启动相关谈判。欧方也表达了希望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的意愿,显示出中欧双方在经贸议题上的务实合作空间。
然而,欧盟的这些举措未能真正形成对美制衡的合力。英、加、澳、新四国与美国同属“五眼联盟”,对美联系更为紧密,难以在经贸博弈中站到欧盟一边。四国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英国已率先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议。加拿大则根据《美墨加协定》获得关税豁免,与欧盟联合经济反制的动力有限。相比于欧盟,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较低,所受关税冲击较轻。在对华合作上,尽管中欧双方在对美关税反制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欧方仍倾向于将中国视为“制度性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欧盟对华的警惕并没有因为美欧分歧加大而显著改变。面对中国对欧出口的增加以及对美出口的下降,欧盟担忧自身市场成为中国商品的“倾销地”,一再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议题,并设立进口监测工具以保护欧盟免受“有害的贸易转移”影响。6月20日,欧盟委员会还宣布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
2025年6月20日,在美欧贸易战仍处僵局的背景下,欧盟依旧持续对中国企业设置贸易壁垒,宣布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
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02
貌合神离:
美欧贸易谈判的前景分析
在距离窗口期结束仅剩10天的节点上,美欧关税谈判仍然分歧巨大,欧方对美方在短期内作出实质性让步已不抱太大期待。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拒绝接受欧盟提出的“零对零”工业品互免关税协议。美方当前的关注重点已转向伊以冲突和对华经贸关系,美欧关税争端并非其优先议程。在多轮沟通无果后,欧盟也放弃了传统的谈判路径。冯德莱恩提议联合《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签署国,发起一项不包括美国在内的新型全球贸易倡议,意在借多边联盟对冲美国的单边压力。尽管局势紧张,谈判并未中断。6月26日,冯德莱恩确认欧盟已收到美方的最新谈判文件,直言“所有选项仍在考虑之中”。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前景下,美欧贸易谈判浮现出多种可能的走向。
1 情境一:“一纸协议,两个胜利”
目前,最符合现实情况、也最有利于欧盟整体利益的方案,并非是匆忙达成一份细化妥协内容的“英国式协议”,而是率先推动一项仅勾勒总体框架、具备更大战略弹性的“中国式协议”。
在7月9日关税窗口期关闭前,欧盟的最佳策略是与美方达成一份框架性政治声明,优先冻结或搁置最具破坏力的关税威胁,尤其是特朗普提出的50%惩罚性关税,借此实现短期止损。美欧后续的经贸磋商可能参考中美经贸谈判模式:先确定共识原则,再逐步填充细节条款和执行机制,从而争取更多谈判时间与空间。这种宏观框架协议不仅能避免欧盟在短时间内让出关键利益,也为未来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留下回旋余地。默茨与马克龙均呼吁达成一份“快速、简单、务实”的协议,其主张正与此类框架性安排相契合。目前,冯德莱恩的团队也已将工作重点转向尽快与美方达成一项原则性协议。
关于框架性协议的内容,欧盟可能借鉴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达成的联合声明:美方取消对欧盟拟加征的50%关税,欧方同步撤回反制措施,双方持续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磋商。在此基础上,欧盟可能同意美方征收的10%基准关税——此前中英两国都暂时接受了这一安排。曾坚持“零关税”的马克龙如今也态度转变,表示支持。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更是坦言,欧盟在与美谈判中顶多只能争取“获得与英国类似的待遇”。欧盟立场的软化,部分出于对特朗普政策思路的判断。欧方认为,特朗普可能将部分关税收入用于资助新一轮减税计划,为其国内政策腾出财政空间。此外,欧盟还希望以接受10%的基准关税作为交换条件,促使美方减少甚至取消对钢铝制品和汽车等行业的高额关税,并借此阻止美方未来进一步扩大征税行业范围。
即便欧盟能够在7月9日关税窗口期前与美方达成一份框架性协议,在随后的细节谈判中,他们仍可能不得不做出更大让步,逐步向“英国式协议”靠拢。现实已经压低了欧盟的谈判预期。越来越多成员国意识到,要达成一份全面捍卫欧方利益的大协议几乎不可能,因此更倾向于接受有限让利。据《华尔街日报》披露,欧盟已向美方提交一份具体协议草案,列出了具体的让步措施:
其一,在监管标准方面,欧盟将暂缓全面执行《数字市场法》,并在谈判期间对美方科技企业实行执法豁免,尤其是对苹果和Meta等已被处罚的公司。双方还将建立制度性对话机制,围绕平台规则和法规实施路径展开磋商。此外,欧盟将考虑采纳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监管标准,以回应特朗普的“标准对等”主张。其二,在环境政策方面,欧盟拟与美方就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达成共识,对美国产品在该政策实施首年给予临时豁免。同时,即将落地的欧盟甲烷排放法规也将对美方能源出口作出豁免安排,以保障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洲市场的稳定供应。其三,在产业政策层面,欧盟将研究参照美方此前针对中资船企和货运企业所采取的措施,限制“非市场经济体”在航运领域的补贴行为,并推动与美方在国防采购与关键矿产等战略性领域的政策协调,回应美方对经济安全的长期关切。
对美欧双方而言,最理想的局面就是“一纸协议,两个胜利”。这场谈判本质上并不对等:特朗普追求的是权力的展演和胜利的宣示,而欧盟则希望维系现有的贸易秩序稳定。在这种非对称关系中,欧方应该积极“促成特朗普的胜利声明”——既给予其足够的政治素材来标榜强硬作风与外交成就,又为自身争取喘息时间与缓冲空间。欧盟还可以借助协议的达成,稳定美欧经贸关系,向欧洲民众展示“抵抗”特朗普的外交成果,供强硬派政客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
2025年6月25日,北约秘书长吕特与特朗普在海牙峰会上交谈。吕特对特朗普言辞恭维、姿态谄媚,甚至让特朗普得意地宣称自己被称作“爸爸”。这种奉承话术,或许是欧盟未来在关税谈判中需要考虑使用的策略
来源:The White House
欧方可能在话语层面作出适度妥协。正如北约秘书长吕特不吝溢美之词,称赞特朗普“实现了几代美国总统都未能完成的成就”,欧盟部分官员或许也将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肯定其“领导力”与“战略远见”。对这位高度重视“面子工程”的谈判对手而言,吹捧和奉承本身就是一本万利的交易资源。
不过,协议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争端的终结。考虑到特朗普一贯反复无常、以交易为导向的风格,协议更可能是阶段性停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纸声明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政治与舆论高潮,但实质性分歧仍将持续存在。美欧随时可能重燃关税争端,直至某一方无法承受进一步升级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为止。
2 情境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果美欧未能在窗口期前达成协议,欧盟是否敢于迎接关税战?在强硬派看来,与此委曲求全,不如背水一战,即使自损八百,也要伤敌一千。他们的判断主要基于两个理由:其一,特朗普一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他第二任期内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的做法,已经背弃了第一任期签署的《美墨加协定》。即便当下勉强达成协议,未来的执行也缺乏保障。英国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协定便是前车之鉴:协议签署仅数日,美国即重新对英国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特朗普式协议往往缺乏稳定性,极易被撕毁。其二,即使未能达成协议,欧盟所承受的经济代价也小于美国。相较于特朗普同时对多国加征关税,欧盟的反制集中在美国,因而引发的通胀压力更小,可控性也更强。同时,中国出口转向欧洲、欧元升值、能源价格回落,以及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规避态度,也将缓解欧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欧盟甚至有可能借此转嫁部分经济负担,争取更有利的地缘和市场格局。
欧盟如何“伤敌一千”,对美方进行有力反制?《德国国际政治季刊》(Internationale Politik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提出,欧盟应通过“灵活报复”与“针对性激励”并行的方式展开行动。一方面,所谓“灵活报复”,意味着欧盟必须构建一套可持续、可升级的反制工具箱。欧盟委员会已筹备一揽子规模接近1000亿欧元的关税清单,应率先启动,精准打击美国在航空、机械、化工与农产品等关键出口行业。这些行业不仅是美国产业结构的支柱,也集中于特朗普的核心选区,有助于欧方对其政治根基形成实质压力。此外,欧盟还可启动“反胁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将反制范围延伸至服务、公共采购与外国投资审查等领域,借机制构建长期威慑能力。整体而言,反制措施应体现三项原则:打击精准、操作可逆、协调一致,既展现强硬姿态,也保留谈判余地。
另一方面,“针对性激励”则意在维持施压的同时,提供可被特朗普包装为“胜利”的象征性让步,缓解其国内政治焦虑。例如,在能源合作方面,欧盟可在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对美液化天然气的采购份额,以换取关税减让或暂时性豁免。在新兴技术领域,欧方亦可提出有限的监管协调机制,如临时承认部分美方技术标准或设立阶段性监管对话平台,满足美方“对等合作”的叙事需求。这些措施不必一步到位,而应强调阶段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谈判的筹码使用。此外,尽管“零对零”工业品互免关税协议目前未获美方积极回应,欧盟仍应坚持保留该提案,以展示其对开放贸易与制度规则的持续承诺,不仅可稳固国际声誉,也能在道义上对美方施加额外压力。
面对“自损八百”的前景,欧盟也需要妥善应对成员国间的利益分配矛盾。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在欧盟内部分布极不均衡:爱尔兰对美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12.5%,而塞浦路斯仅为0.16%;德国、荷兰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创更深,而以服务业为主的马耳他则波动较小。冲击的不对称不仅体现在宏观出口份额,更集中于若干高度敏感且地理集中度高的产业,如葡萄酒、食品加工与机械制造等。一旦欧盟启动统一反制计划,极可能引发受冲击严重地区提出补偿诉求,进而加剧内部协调难度。
2024年4月15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第56届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展览会上品酒。葡萄酒是意大利对美出口的重要产业
来源:Presidency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在财政安排上,欧盟面临制度性的约束。尽管西班牙提出以对美反制关税收入设立专项补偿基金,但受限于现行预算框架,该建议不具备可行性。根据欧盟现行规定,海关关税收入并不增加财政支出空间,而是用于减少各国对欧盟预算的缴款义务,无法直接用于成员国之间的再分配。因此,欧盟可行的选择,是动用现有机动性强的财政工具,例如共同农业政策的危机储备金(Crisis Reserve under CAP)、灵活性工具(Flexibility Instrument)以及全球化调整基金(Globalisation Adjustment Fund)等,对受影响行业和区域提供临时援助,从而缓释关税冲击带来的局部震荡。
除了财政工具,欧盟还可能在监管规则上适度调整,以增强应变能力。一方面,欧盟可能临时放宽国家补贴限制,在不扭曲单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允许受冲击成员国对本国重点企业提供短期财政支持,防止产业外迁或失业率大规模上升。另一方面,对于出口依赖度高、财政空间有限的国家,如意大利与葡萄牙,欧盟应在反制政策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其承受能力,适当限定反制范围或设定时间灵活性,以减少其国内阻力与政策不确定性,从而维护欧盟对美关税反制的凝聚力。
3 情境三:“沆瀣一气,祸水东引”
最后,我们应警惕欧盟刻意将美欧关税争端“祸水东引”的风险。欧盟在关税谈判中深陷被动,试图以中国为目标转移矛盾。实际上,在特朗普酝酿对欧盟加征关税的阶段,欧盟已经有官员主动提议美欧联合对付中国的“产能过剩”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此种策略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共同的“他者威胁”强调美欧利益的一体性,迎合特朗普对华战略竞争的逻辑,为自身争取更好的谈判地位。
2025年6月16日,冯德莱恩在G7领导人圆桌会议上呼吁西方国家尽早解决内部关税争端,将注意力转移到应对中国的“贸易挑战”上
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Audiovisual Service
为了说服美国取消对欧盟加征关税,欧洲政客将“联手制华”作为一个谈判筹码。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明确表示,美欧不应互相制裁,而应共同遏制中国产能扩张。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Bernd Lange)更公开提出,如果美国撤销对欧关税,欧盟愿意共同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欧盟还积极响应美国的经济安全框架。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向欧盟提出了“五项标准”,其中有两项涉及中国,包括共同维护经济安全和加强对华关税协调。其中的“经济安全”因素涉及加强跨大西洋联盟在网络安全、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方面的合作。欧盟对此不仅未加抗拒,反而将此视为改善美欧关系的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在近期G7峰会上的全球经济讨论环节称中国通过补贴“扰乱”全球贸易秩序,“滥用”在关键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进而对西方制造业构成结构性“威胁”。她甚至携带一块稀土永磁体参会,称中国“将稀土武器化”,以此强调欧洲对华依赖的脆弱性。在发言中,冯德莱恩公开呼吁七国集团“集中精力应对真正的挑战”,并直言“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是对的”,试图劝说美国放弃对欧加征关税,转而与欧洲联手对抗中国。她的讲话充满个人主观情绪,不仅将中国的稀土政策描绘为对欧洲经济的“系统性威胁”,更试图将当下的贸易摩擦渲染为一场东西方之间的制度竞争。这种表态即是欧盟战略性“转移矛盾”的体现,其实质是希望通过“与美共敌”,换取美国“对欧手软”。
不过,即便欧盟自今年1月以来持续向美国释放“联手制华”的信号,现实却是,美欧在对华战略协调上存在愈发突出的结构性裂痕。特朗普本人对冯德莱恩等欧盟建制派政客并无好感,甚至长期将欧盟视作“占美国便宜”的盟友。在他的谈判逻辑中,即便美国需要欧洲共同参与对华竞争,也应该以欧方在关税、补贴等关键议题上的让步为前提。因此,目前美欧双方在对华战略竞争议题上难言步调一致,关税争端也难以在短期内演变为凝聚共识、联手对华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