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若菡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国际金融报+收藏本文
2025年上半年,商业商业银行线下网点退出引发媒体关注。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烁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并提出,银行网点退出加速表明银行业务渠道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从而实现提质增效。特转发采访,以飨读者。
相较2024年,今年以来银行线下网点退出的步伐在加快。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更新了金融许可证信息。7月8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以机构退出日期为准,截至官网最新统计日期(7月7日),年内宣布“消失”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高达2881家,较2024年全年总数2533家还要多出348家。
分机构类型来看,今年以来,国有大型银行共有244家网点“撤退”;股份行和城商行数量较少,分别有149家和105家网点终止营业;农商行关停的网点最多,记者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类下查询到2350条机构退出信息,占比超八成。部分银行网点成立已超30年。
值得关注的是,旧网点退场的同时,也有大量银行新网点诞生。从近期机构设立情况来看,年内商业银行新设分支网点数量达到3663家。主要的增量同样来自农商行,为3194家。城商行则新设238家,同样多于减少的数量。国有行和股份行分别新增135家、92家网点,绝对数量分别下降了109家和57家。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加快与线上化经营的提升,促使更多业务触达渠道延伸至线上,线上活跃用户数量及使用频次的增长会导致线下网点的使用有所减少,出于降本增效的目的,银行机构会有选择地关停相应网点。”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记者指出。
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变化情况,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指出,国有大型银行加紧推动渠道数字化和AI建设,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自身网点的合并与退出,预计将进一步加快线下网点整合,推动规模“瘦身”,做强AI赋能。
02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80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365.51万亿元;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数达31.95亿户,企业客户数达0.43亿户。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总额达2147.73亿元。
“银行网点退出加速,表明银行业务渠道数字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加深。《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1.1%,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占到81.7%,远高于上年表现。并且,银行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早已超过93%。换言之,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已经从网点转到线上,已经从柜面转到手机。因此,银行网点退出加速正是数字化转型深入的大势所趋。”石烁在采访中直言。
当然,网点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区域服务的空白,更像是银行对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报告》中指出,2024年,中国银行业加快网点服务渠道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引导经营低效和布局过密网点向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等重点区域迁建。
多家银行也在此前的年报中披露了网点优化情况。例如,工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完成了527家网点优化调整,向县域乡镇地区投入网点104家,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7.4%,网点资源与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匹配度稳步提高。此外,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常熟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养老、宠物、贵金属等主题的特色网点。
“应当注意到,银行网点正在向‘智能交互、亲切温馨、灵活包容’转型。”石烁指出,“例如,远程视频柜员机(VTM)、智能现金柜台等大智能设备已经替代了大多数柜面业务。银行网点已经从单一的业务渠道转变为银行价值与理念的展示平台。无论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在发展数字化渠道和AI赋能的同时,仍应重视打造特色精品网点,不断拓展品牌内涵,增强核心价值。”
苏筱芮也建议银行机构不断探索特色经营相关路径,如社区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将金融服务融入社会责任,彰显出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更多担当。面对网点加速退出的趋势,大行更具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通过强化线上实力服务全国范围内的客户,中小银行在线上服务方面难以与大行匹敌,但可考虑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线下属地化经营的建设,打造地域服务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