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释放出什么信号? 孙立坚:今年物价水平将走出低谷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3-01-14 来源: 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凤凰财经日报》+收藏本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全年上涨2%,涨幅大幅低于美国、英国、欧元区与各大新兴经济体;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7%。CPI国家发改委官员指出,展望今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还会在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有信心保持物价稳定。这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未来的消费趋势会怎样?2023年的通胀形势要如何评估?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受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和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财经日报》邀请,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整合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



Q1.内地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较前一个月略有回升,全年的升幅则位于2%的温和水平,随着疫情管控撤除,中国经济加速恢复正常,消费形势可望回暖,今年的民生物价是否会逐步回升?


孙立坚:首先,我们看到鲜菜和鲜果分别环比上涨7.0%和4.7%,这主要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现在的季节状况下蔬菜水果的保藏难度较大,随着疫情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家对蔬菜水果的需求增加,对其质量要求更高,这会带来需求大于供求的特点;而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下降8.7%,我们都知道生猪培养需要一个周期,这就让生猪供给往往跟不上现实的供求关系,现在猪肉价格的下调,原因就在于过去调整供给的力度太大,以及疫情之后大家的需求并没有完全释放,所以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与鲜菜鲜果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照。而且猪肉价格是民生价格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CPI中的权重很大,早期的时候国家对猪肉价格的上升空间就已经有很好的政策管控,所以猪肉价格的稳定就保证了CPI 价格的稳定。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出行及娱乐活动也逐步恢复,飞机票、电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分别上涨7.7%、5.8%和3.8%。这主要是基数效应的作用,之前疫情政策没有放开,基数很低,所以现在计算出来的涨幅很高;另外,随着全球资源价格的下行,出行成本降低,从结构上看,既有支撑CPI上涨的因素,又有供过于求的脱离CPI上涨的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基数效应和供求调整还在进行当中


再说到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房地产的正常消费在疫情管理释放之后有一个调整,但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市场回暖的特点,拖累了CPI的走势;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到,市场对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带来了市场预期的变化,而预期的变化会影响回暖的程度。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慢慢走向常规,接下来CPI的涨幅就能真正充分地反映市场恢复正常后带来的活力和经济回暖的特征,而现在更多还是统计意义以及存量意义上的上涨效应。


Q2.相较于居民消费物价,12月反映上游工业品生产成本的PPI指数跌幅超出预期,反映出疫情对工业需求的冲击,2022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低,输入性价格上涨的影响减弱,加上内外需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PPI是否难以摆脱萎缩?


孙立坚:CPI的影响因素和PPI的影响因素很明显是不同的,前者我们更多关注权重较大的食品价格对CPI走势的影响,而后者我们更多关注生产端的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中国现在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很多生产资料还要通过进口来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当中国经济还处在比较疲软或者恢复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全球的要素市场包括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会出现明显下滑的态势,凡是中国开始启动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中国的价格和要素就会立刻影响到全球价格的走势,反过来又从大宗商品购买的渠道再影响到国内价格。


当然,前一阶段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的影响造成了资源价格的攀升,所以现在价格的大幅度回落首先是有基数的效应,现在俄乌事件慢慢收敛,中国经济也还在恢复期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大国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还未完全恢复,这就导致了全球生产性资源价格走向疲软,PPI呈现下行态势。


但是这并不代表2023年PPI价格会继续保持下行,尤其在二十大和各个地方的两会结束以后,中国的政策红利开始大幅度的施划,我们要小心PPI全球价格会跟着中国经济的节奏往上走,所以企业还是要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重,而不是指望着PPI价格下降、成本降低带来的机会。


Q3.展望202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包括金融市场,我们看到A股上证指数从开年到现在整体向上,周线还是拉升的趋势,您认为整个金融市场的A股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孙立坚:中国的股票市场有它自己的特点,也有一般的规律。特点就是它对我们政策的变化和力度非常敏感,股票市场预期到政策引领的行情就会开始投资布局相关的板块。另一方面,现在疫情管理发生变化,美国控制通胀的货币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全球股票市场的走势也会影响到我国A股市场的走势,甚至我们南北向资金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渠道流进国内也会推动国内市场的估值水平向上调整。

所以,几个因素叠加起来考虑,我还是相对乐观地认为中国未来这一年,随着政策的释放和全球经济的回暖,以及大家投资信心的恢复,资本市场会有较为良好的表现。


Q4.2023年外部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於经济快速复苏至关重要,在通胀形势温和的情况下,人行在第一季度是否会加大政策力度?降准、降息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


孙立坚:无论是降准、降息,还是公开市场的操作,又或者是这些年来央行长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创新,精准滴灌的手段,都是我们2023年的政策工具。现在央行所带动的市场活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现象,而不是简单的投放资金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央行在去年年底进行了一个降准的操作以后,它还要观察市场对资金的吸收能力,以及保证资金是否流进实体经济的渠道,而不是用这个资金去偿还债利,做一些脱实向虚的投资,所以央行依然会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银行的渠道能够很好地观测2023年的产业政策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投资去向,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高质量发展的信贷扩张将会成为2023年的货币信贷的主要表现。当然,这样的表现可能有周期因素,明年货币信贷水平会有一个U型走势。比如说第一季度会有非常强大的货币信贷的扩张表现,到了年末因为一些既定的因素央行也会做一些信贷支持的货币宽松的政策,但是从全年来看,央行还是要根据国家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布局货币政策。从多角度考虑,央行会较为频繁地用一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来代替传统的降准降息,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为抵住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疫情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和资金流动困难的影响,降准降息的政策空间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