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政宇 发布时间:2025-08-01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中美斯德哥尔摩会谈结束,据双方共识,将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关税进入阶段性“冻结”状态。这一安排并不意味着摩擦结束,而是双方在关税边际效用下降背景下的阶段性选择。美方集中精力推进与欧盟、日本、越南、菲律宾等经济体的关税与市场安排,通过外围先行固化规则,再将结果引入对华谈判;中方则利用展期带来的外部稳定窗口,推动国内产业调整、市场多元化和技术升级。展期安排体现了双方对关税长期使用成本的共识:持续加码难以迫使对方在核心议题上让步,还可能引发本国经济压力。未来走向取决于展期阶段的战略运用。若美方外围规则固化,中方面临集中化压力;若中方在此阶段稳固供应链与产业竞争力,关税展期可能延续并为下一轮谈判提供更多空间。总体看,展期既是缓冲期,也是准备期,距离实质性解决仍有较长过程。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左)、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左二)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右)于五月在日内瓦参加贸易谈判。图源:Martial Trezzini/Reuters
01
中美结束斯德哥尔摩贸易谈判,
对延长暂停加征关税时间存在分歧
1
本次谈判值得关注的细节
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核心意义在于落实双方共识,推动通过制度化安排延续已暂停的关税及反制措施,为中美经贸关系维持稳定提供有限且可控的缓冲空间。此轮谈判推动的90天延长期限,并非单纯的技术性安排,而是经由前两轮谈判逐步确立的“阶段性稳定机制”的延续。这一安排实质上降低了双边经济关系在短期内失序的风险,也为后续议题留出可操作的时间窗口。
谈判议程的多层次化是另一显著特征。斯德哥尔摩会谈不再局限于单一关税问题,而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造业产能、能源贸易、稀土出口等多个领域并行推进。这种“议题并行”机制表明,中美正从单一议题的被动应对转向多议题协调的结构性博弈,双方在谈判顺序、优先级和可触碰边界上形成了操作性默契。
7月29日,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所在地罗森巴德前飘扬。图源:Fredrik Sandberg/TT News Agency/AFP via Getty Images
稀土问题的特殊处理显示谈判中存在“战略性缓和”的意图。中方同意落实伦敦会谈达成的稀土出口安排,而美方选择不在本轮触碰自身出口管制议题。稀土作为战略资源,能被从短期摩擦中剥离,表明双方在部分关键领域愿意维持技术性稳定。这不仅是落实承诺的动作,更是一种维持谈判氛围稳定的制度性信号。
此外,斯德哥尔摩会谈未设定中美领导人会面的具体安排,反映双方有意将技术性磋商与高层政治节奏相分离。这种安排有助于降低会谈对政治日程的依赖性,使谈判在执行层面保持灵活,减少被迫在政治节点前形成结果的压力,从而延长政策可操作空间。
2
斯德哥尔摩会谈以延续沟通机制为主要成果
美方的谈判策略体现为“议题叠加”与“政策留白”的双重运作。一方面,将产能、能源、关税与产业链议题交织推进,形成议程的宽口径覆盖;另一方面,在结果公布与政策承诺上刻意保留不确定性,通过最终拍板权集中于总统的程序设计,将关税展期、能源豁免、技术出口等安排转化为灵活可调的谈判筹码。这一策略既有助于美方在国内政治中保持操作空间,也为国际谈判制造了动态可调整的压力环境。
从谈判结果看,斯德哥尔摩会谈在总体上延续了日内瓦、伦敦既有共识框架,未出现实质性突破,但在关税安排、供应链合作跟进及议题对接方面形成阶段性稳定,呈现出“阶段性缓和”的特点。这种局面反映出双方均有稳定外部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美方在通胀趋稳、利率政策面临调整预期的背景下,不愿通过新一轮关税冲击破坏经济节奏,布鲁金斯学会测算暂停24%关税可降低CPI 0.3%-0.5%,缓解通胀与货币政策压力。在这一共同驱动下,“不恶化即进展”成为双方可接受的结果逻辑。
深层次看,美方当前核心诉求不仅关乎关税与双方贸易顺差,更在于通过关税、投资限制、技术管制三位一体的安排重塑全球产业链规则。其在与日、欧、菲、越等国谈判中均体现了以关税换取市场开放的策略,并试图在多边安排中固化“去风险”供应链布局。中国作为唯一能与美形成对等博弈的制造业与科技大国,其在关税谈判中的立场与应对,将直接影响美方全球布局的节奏与幅度。因此,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意义在于维系沟通机制与缓冲窗口,而非一次性解决分歧。
3
中美三轮经贸谈判带来的影响
三轮谈判构成了中美经贸磋商的机制化路径:日内瓦会议突破高关税僵局,伦敦会议确立延长期限并落实稀土安排,斯德哥尔摩会议意图实现延长“休战”与多议题并行。这一路径标志着中美从突发性接触转向阶段性稳定管理,经贸关系在可控框架中运行的能力显著提升。
对全球供应链而言,连续三轮谈判避免了在关税期限临近时的断崖式调整风险,有助于维持稀土、半导体、能源等关键物资链条在高关税环境下的稳定流动。这种稳定虽属阶段性,但足以降低供应链风险溢价,稳定跨国资本和生产布局的预期。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率领两国代表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双边贸易会谈。图片:新华社
更为深远的是,三轮谈判塑造了一种制度化的沟通逻辑:双方在关键议题存在显著分歧的前提下,仍通过周期性会晤和阶段性共识保持互动。这种机制并未解决结构性矛盾,但在中短期内对冲了冲突失控的可能性,为国际市场传递出可预期的信号。
对国际经济格局而言,中美谈判释放的“延展—缓冲”信号,促使其他经济体调整自身政策布局。欧盟、日本、越南等在与美国谈判中接受较低关税,部分原因在于中美会谈对全球贸易规则和谈判空间构成了间接约束。斯德哥尔摩会谈释放出延长关税“休战”的信号,被普遍视为在高关税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维持相对稳定和可控状态的阶段性体现。
三轮谈判虽未消解中美间的结构性分歧,但通过机制化安排提供了政策稳定器。斯德哥尔摩会谈延长了这种稳定,为后续在产能、能源、出口管制等议题上的协调创造了条件。这种稳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条件性,其持续性仍取决于缓冲期内双方能否在关键分歧点上实现可操作的平衡。
02
美方官员表态及新闻发布会释放的信号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在周二谈判结束后表示:“根据中美双方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继续延长美方暂停加征24%关税以及中方继续采取反制措施的期限。”在大约一小时后举行的另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此次会谈“具有建设性”且“范围广泛”,但否认中美已达成协议。
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右)周二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图源:Magnus Lejhall/TT/路透社
美方在斯德哥尔摩会后将“延长关税休战的最终决定权”明确置于总统手中,这一安排不仅是制度性的程序表述,更体现出一种有意维持的不确定性策略。财政部长贝森特多次强调“在与总统对话前,一切尚未达成”,这一做法既为美方在国内政策中保留操作余地,也在对外谈判中形成施压空间。通过制造政策的“未定状态”,美方得以在后续磋商中将延长期限与其他议题进行条件化捆绑,从而在机制上形成对中方的谈判杠杆。特朗普总统在空军一号上表示:“我刚刚从斯科特那里听说,今天与中国的会谈进展顺利。”但他尚未承诺延长两国今年早些时候达成的贸易休战协议。
美方在发布会中反复凸显的核心议题是结构性经济关切。贝森特将中国产能过剩视为美方政策必须正视的长期矛盾,并在发言中以具体数字强化其严重性——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0%,经常账户顺差占全球GDP约2%,这种结构性不平衡在贝森特的叙述中被定位为不可持续。这种表态不仅为美国未来关税政策调整提供叙事基础,也将产能问题从双边摩擦延展为国际贸易规则的潜在争端领域,使其具备多边政策动员的可能性。
2025 年 5 月 11 日,中美两国高级官员在日内瓦就关税问题举行会谈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向媒体发表讲话。图源:Valentin Flauraud/AFP via Getty Images
能源与制裁议题在会谈中被有意置入经贸框架。贝森特明确提及中方进口伊朗石油约占伊朗出口的90%,并引述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授权总统对进口俄罗斯石油国家征收最高500%关税的法案。这种表态实质上通过立法预期与盟友跟进的可能性,对中方形成外部压力。美方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回避“地缘议题交织”,既是对中方能源政策的政策信号,也为未来谈判中引入附加条件奠定舆论基础。
在供应链议题上,美方对稀土安排的表述具有双重意义。格里尔确认稀土磁体出口已按伦敦协议恢复,且当前讨论仅限于中方的出口管制,美方未新增任何限制。这既体现出美方在关键供应链议题上维持谈判氛围稳定的意愿,也显示稀土议题在谈判中的“示范性”——通过落实既有共识,美方希望在其他敏感领域获得类似执行结果。
美方同时在发布会上阐释了关税调整的未来可能性。贝森特提及232条款调查涉及药品与半导体,明确称其为“全球适用”而非针对单一国家。但在逻辑结构中,尽管措辞保持中立,关税政策的实际指向显然将对中国产业链形成实质性压力。与此同时,贝森特强调“去风险而非脱钩”,通过风险管理的政策话语为中美产业链保留有限的合作空间。
从谈判态度看,美方在新闻发布会中反复使用“建设性”来描述谈判气氛,但在核心表述上始终保持政策回旋的可能性。例如在关税水平问题上,贝森特明确指出若休战终止,关税可能回弹至34%,而格里尔则补充总统有权调整税率,甚至在某些产品类别中可能达到80%-85%。这种技术细节的公开表述,一方面起到告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美方在缓冲期结束后拥有更高的谈判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在发布会中刻意弱化高层峰会的政治安排。贝森特确认斯德哥尔摩会谈是落实6月5日元首通话精神的技术性谈判,并未讨论峰会时间表。这种安排的背后,是避免将技术谈判绑定于政治时点,从而保留在具体议题推进上更多灵活性,减少因政治节奏变化而被动调整谈判立场的风险。
特朗普总统周二从苏格兰登上空军一号返回华盛顿。图源:Evelyn Hockstein/路透社
此外,美方借与瑞典政府互动的公开内容释放多边贸易信号。贝森特在会见瑞典官员时强调美欧协议的“重新平衡”作用,并特别提到北约成员国在安全支出上的协调。这种表态虽属外交辞令,但其潜台词在于通过展示与欧盟的协议成果,向中方传递美方在多边贸易环境下的谈判实力。
当下,美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后的对外表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延迟最终决定,制造不确定性,保留议题交换空间;二是以结构性问题为核心,强化未来政策调整的合理性;三是在保持建设性氛围的同时,通过关税技术参数、能源议题和多边信号,巩固谈判的政策杠杆。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增强了美方在经贸磋商中的主动权,但也使谈判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和多边环境的变化。
03
中美双方推动“冻结现状”式缓和,距实质性解决还要走多远?
中美代表团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一致推动的“冻结现状”式缓和,是一种建立在互相制衡与阶段性利益平衡上的临时安排,而非结构性矛盾的实质化解。虽未得到特朗普的确定,这种潜在的冻结并不意味着双方已找到稳定的合作模式,而是基于短期政治与经济环境的现实选择。高关税的框架依然存在,其暂缓升级仅在于双方均不愿在此阶段触发新的冲击。
双方将继续推动“关税冻结”反映了中美之间对关税工具边际效用的共同认知。自2018年以来,关税作为高压工具的震慑力在多轮博弈中已显著削弱,其长期使用不仅无法逼迫对方在核心议题上让步,还可能造成本国产业链与通胀风险的自我积累。这种边际效用下降,使冻结成为双方均可接受的“阶段性平衡点”。
“关税冻结”的直接动因在于双方内外部压力的交织。美方在4月将关税推升至145%后,迅速遭遇供应链瓶颈与国内价格压力,中国以125%的反制措施并辅以稀土出口管制,使美国高端制造和军工体系在核心原材料供应上暴露脆弱性。随后的伦敦会谈,美方主动调整部分出口限制,包括放松英伟达H20芯片对华销售,以及斯德哥尔摩会谈中释放务实信号,体现出这一冻结更像是政治经济约束下的主动收缩,而非单向的政策让步。
2025年7月28日,中美贸易谈判前,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罗森巴德迎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图源:TT通讯社/Fredrik Sandberg
从中方来看,关税安排的阶段性延续为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和结构优化提供了外部稳定环境。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虽高于预期,但出口增势部分受前期集中交付推动,下半年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关税阶段性展期有助于稳定外贸环境和市场预期,降低外部冲击风险。这一安排为推进国内大循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取了外部时间窗口,也与中美双方潜在的高层互动形成积极呼应。
目前双方共同推动维持现状并非均衡的终点,而是阶段性停顿。首先,核心分歧未见实质性消解。美国在补贴政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管控方面的要求并未改变,中国在产业自主权与供应链完整性上的战略底线同样保持坚固。冻结状态更多是一种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而非方向调整。
其次,美国的全球关税布局尚未完成。特朗普政府已在与欧盟、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经济体的谈判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之外仍有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未纳入协议范围。在全球布局逐步推进的背景下,美方极可能延续“先外围、后核心”的策略,将关税压力与规则调整系统化,未来对华措施的边际收紧并非不存在。
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已成为替代关税的新博弈焦点。关税工具在持续拉锯中的边际效用下降,美方更多地将资源配置到供应链重构与产业链近岸化。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明确将“将关键供应链迁移至西半球”(Western Hemisphere)作为外交战略一部分,即将出台的Americas Trade and Investment Act(即“美洲法案”)将为美资企业从中国转移运营资产提供立法激励,美洲可能成为供应链转移的重点地区。这一趋势表明,冻结并不等于风险消除,而是竞争的重心转移至更具结构性和持久性的领域。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唐纳德·特朗普达成协议,美国将对大部分欧盟进口产品征收 15% 的关税。图源:Fred Guerdin/欧盟委员会/dpa
双方继续推动将现有关税展期还依赖政治与外交节奏的匹配。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的潜在会晤是冻结状态的重要政治支撑,尤其在特朗普以“交易撮合”作为政治资本的背景下,维持缓和氛围有助于峰会的议题安排。但这一状态同时服务于双方内部政治需求:美方需要稳定经济环境以迎合选举周期,中方需要稳定外部关系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种双向政治驱动赋予冻结一定的延续性,但其稳定性本质上受制于政治变量的波动。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决定了关税升级的双向代价。关税与出口管制在核心领域形成互锁机制,任何一方的单边激化都将引发反噬。4月稀土与半导体争端所引发的快速政策调整,实质上是双方在代价承受力上的现实体现。这种互锁关系使冻结在中短期内成为维持稳定的最低可行状态,但远非结构性安排。
当下中美双方共同推动关税展期的意义在于为双方争取时间和谈判空间,而非解决核心矛盾。从当前的全球经贸格局、供应链重构到技术与产业竞争的多重维度看,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仍有相当距离。冻结状态只是冲突周期中的必要阶段,其后仍将面临议题交换、利益再平衡和多轮谈判的博弈过程。这一状态或将反复延续,但其本质是过程性停顿而非终局安排。
美国总统周三在其“真相社交”平台上发表文章称,印度的关税“位居世界最高之列”。图源:BONNIE CASH/POOL/EPA/Shutterstock
04
结语
未来关税安排的走向,将视当前暂停状态能否转化为更稳定、更具制度化的经贸协调机制。若外围关税体系在美方推动下进一步固化,中国可能面临更集中化的规则压力,关税展期的可持续性将受限。而若中方在窗口期内推进多边市场合作、强化非美市场占比,并在核心技术、稀土及产业链控制力上稳固筹码,当下的展期有可能延展为中长期的稳定期,并在下一阶段谈判中转化为议价资本。
本轮谈判,可以被解读为中美双方在关税体系重塑过程中的“战术停顿”,既是缓冲,也是下一轮重构的准备期。距离“结束”还有多远,取决于双方在这一停顿期中能否通过战略布局重塑自身在全球关税体系中的主动权。这一进程将贯穿未来数轮谈判,并与全球关税秩序的重组同步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