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第十五届阿斯彭安全论坛:美国政策讨论生态的转型

作者:李亚琦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前言

2025 年7 月15–18 日,第十五届阿斯彭安全论坛在美国科罗拉多阿斯彭梅多斯举行,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的100余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学者与记者参会。论坛在“全球秩序重校”“技术竞逐”与“地区冲突再起”的大背景下展开,共设置40余场对话与圆桌,覆盖中美战略竞争、俄乌战事、中东变局、太空与能源安全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等关键议题。五角大楼临阵抽身、前官员与产业界人士密集登台的反差,既折射政府与传统安全圈的张力,也预示美国国家安全话语正从官方垄断走向多元“影子共识”竞逐的新阶段。本文将以此次论坛为切口,探讨美国政策讨论生态的结构性变迁。


01

论坛概览:舞台、角色与议题分布


1

论坛的定位与规模


阿斯彭安全论坛(Aspen Security Forum,简称 ASF)自2010年创办以来,被视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半官方安全峰会之一。该论坛兼具国际安全政策舆论“风向标”和精英社交平台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政策精英试验和磨合战略理念的公共场所,与会者常利用这里来“压力测试”各自的安全政策主张;另一方面,论坛环境轻松、闭门交流频繁,方便各界人士结交人脉,在科罗拉多幽静山麓达成私下共识。论坛定位于“提供一个开放的、两党无偏的公共平台”来讨论最重要的安全挑战。


2025年论坛参与阵容盛况空前。来自17个国家的逾100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智库学者和媒体人士汇聚科罗拉多,发言名单中既包括前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前能源部长丹·布鲁耶特等特朗普政府前官员,也有前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前中情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和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等两党前高官。


2

议题矩阵与日程结构


为期四天的论坛议程设置了交叉纵横的“三大叙事主线”:“全球秩序重校”、“技术竞逐”、“地区冲突再起”。主办方以主题大会和专题对话交织的形式呈现这三条主线,共安排了40余场公开对话,首日的开幕对话即抛出“大国竞争与全球秩序”议题,随后几天依次穿插了“欧洲防务的未来”“太空安全新高地”“军工与创新”“国际贸易与中美竞争”等板块。


“全球秩序”和“技术竞逐”相关议程贯穿全场,而地区热点专题(如俄乌、台海、中东)则被置于前两者的大框架下综合讨论。这种主题—子议题—圆桌的三级架构设计,以及每天清晨的闭门早餐会与日间的公开直播并行模式,体现出论坛“公开辩论+私下撮合”的双轨运作逻辑,既保证了观点交锋的透明度,又为利益相关者私下协商预留空间。


日程安排中还体现了显著的商业媒体元素。论坛除正式议程外,与会者在场外还可参加由企业赞助的沙龙和媒体专场访谈。一些重大议题(如人工智能、能源安全)的讨论被安排在晚间黄金时段,由知名媒体人主持直播。这种智库-媒体-资本深度耦合的运营,使论坛不但是政策方向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产业利益展示和对接的平台。 


图片

 亚马逊与阿斯彭研究所举办合作论坛 来源:Amazon


3

特朗普政府的意外缺席


自 2010 年起,历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与国防部长均在论坛发表公开讲话,包括穆伦、邓福德、埃斯珀等。2024 年论坛同样出现布什、奥巴马、特朗普时代前官员同台讨论。


与往年相比,本届论坛在开幕前夕出现了一次意外:国防部突然撤回所有原定参会的高层军官。五角大楼发言人帕内尔(Sean Parnell)强调,国防部专注于“增强战斗力、重塑战士精神、以实力促和平”,而论坛“不符合这些目标”。更强硬的表态则来自新闻秘书威尔逊(Kingsley Wilson),她指责论坛“鼓吹全球主义”“蔑视美国”“仇恨总统”,因此拒绝为其“背书合法性。


除了一名专使亚当·博勒出席外,特朗普政府的其他官员集体缺席。作为美军与盟友及国防产业界年度对话窗口,特朗普官员缺位论坛折射出政府与传统国家安全圈的紧张,也促使智库与前官员成为舞台主角。此举在安全政策圈引发震动,标志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公共外交平台的筛选标准趋于意识形态化。


此外,一些以往常设议题被明显压缩。例如核军控、全球公共卫生等板块在此次论坛中比重下降,资源和视听焦点转向大国竞争和尖端科技。论坛议程虽然覆盖能源安全与国际援助,但真正深入核军控或全球抗疫的讨论较少,反映了美国战略界注意力重新集中于传统大国安全与产业政策。


02

论坛政策讨论的热点和趋势

1

“新全球秩序”与后特朗普时代的自我定位


本届论坛传递出一个清晰共识:美国无法回到前特朗普时代的旧秩序。与会者普遍承认,特朗普在贸易、同盟和对外干预方面的大动作已不可逆转地重塑了全球秩序框架。正如阿斯彭战略集团联席主席、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在闭幕对话中指出的:“我们必须承认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体系了”。这一表态道出了多数与会美国战略人士的心声: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秩序正在被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新秩序取代,美方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赖斯首先认为,战后美国认为通过多边贸易和联盟安排,美国塑造出“正和”(positive-sum)结构,避免了零和资源争夺;但全球化留下的产业空洞与教育失灵,让“民粹、排外、孤立与保护主义这四骑士”奔腾至今,对国内共识和对外领导力形成反噬。


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接过话题,强调北约并未衰败:阿富汗战场的牺牲、芬兰和瑞典破天荒申请入盟、欧洲桥梁为坦克加固,都是联盟生命力的标记,他提醒外界别忽视欧洲伙伴在军费和基础设施上的新承诺。然而长期作战疲劳依旧困扰美国民意,盖茨坦言华盛顿常在向选民解释“为什么还在那里”这一环节失手,国会议员回到选区也缺乏耐心阐释代价与后果,导致“厌战”标签屡屡回弹。


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则反驳“美国人民厌世论”,指出自 2022 年乌克兰危机以来,民调一直显示两党选民稳固支持援乌;他认为真正摇摆的是白宫而非社会,并把罕见的跨党共识视作美国仍愿投入全球事务的证据。谈及产业竞争,他承认无论稀土还是军工产能,美国都面临“速度与规模”困境:四年选举周期难以匹配十年投资回报,而中国出口管制等“外部震荡”反倒成为美方动员的催化剂。


前国防部长埃斯珀(Mark Esper)接着敲响军备警钟,他回忆自己在五角大楼发现155 毫米炮弹不足以支撑长战役,如今俄乌战事和印太兵推都验证了库存告急;在他看来,美方当下应“像码木柴一样”堆弹和囤无人机,以真正把威慑成本写进“北京的计算公式”。盖茨随即点名“两大反派”——五角大楼臃肿的采购流程和国会十五年来难产的年度拨款。


四位嘉宾在结尾虽各有侧重,却殊途同归:埃斯珀要求在国会与白宫层面重建跨党合作,沙利文强调“速度与规模”的国内投资决定对华竞争成败,盖茨呼吁一次“彻底除鳞”的行政与立法机构改革,而赖斯把目光投向教育、再培训与社会保障,提醒若绝大多数民众看不到向上通道,美国对外领导力将失去社会根基。在场主持人以“邀请四骑士上桌对话”作结,呼吁精英群体直面国内裂痕,否则任何宏大战略都将因内耗而落空。


图片

从左至右,《国家利益》杂志记者克莱蒙斯、前国务卿赖斯、前国防部长盖茨、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参加主题小组“来自阿斯彭的长期观点” 来源:Aspen Security Forum


2

AI 时代的权力、安全与影响力


本届阿斯彭安全论坛的人工智能专题将“技术竞赛—国家安全—产业扩散”三条叙事交织在同一舞台。


前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指出,乌克兰每天使用近七千架无人机,并计划生产三百万套无人系统,这些系统不仅限于空中,还包括能够击沉俄罗斯黑海舰队三分之一舰艇的海上无人机。这预示着未来战争将由算法而非人类远程驾驶员主导,人类的角色将从“参与决策”转变为“监督决策”。美国印太司令部也计划在台海利用海陆空、太空及网络空间的大量无人系统,构建一个“地狱景象”以实施威慑。


与会专家宣称,在科技竞争层面,美国与中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谷歌全球事务总裁肯特·沃克认为,几年前美国还领先数年,如今可能只领先数月,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已经落后。专家安雅·曼努埃尔更预测,今年中国的语言大模型就将达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并指出中国通过“AI+教育”计划在中小学普及相关课程,建立了技术扩散优势,美国若只关注前沿模型而忽视落地应用将难以长期保持优势。


在治理层面,沃克披露谷歌为前沿模型设置“硬护栏”和红队渗透测试,曾因担忧远程语音识别可能被用于大规模监控而推迟发布相关成果;马努埃尔警告若缺乏跨国安全测试,AI 未来可能出现“AI 版 9·11”或“切尔诺贝利”式灾难,并肯定英国设立AI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AI Safety Institute)的先行经验。两位嘉宾一致肯定特朗普政府吸纳硅谷技术专家、推动国防采购流程改革的做法,但同时承认传统“军工—国会—地方”利益链条仍在阻挠无人化转型,令“创新—安全”之间的平衡更加复杂。


图片

“AI 时代的权力、安全与影响力”小组专题讨论 来源:Aspen Security Forum


3

大国竞争中的自主诉求


今年论坛对于全球各热点地区的讨论,都被置于大国博弈和技术变局的宏大背景下来审视。在关于俄乌战争的多场圆桌中,与会者关注的不仅是战场局势本身,更是美国援助前景和欧洲安全自主的问题。拉脱维亚外长拜巴·布拉热在会上坦言,特朗普提出的“再等 50 天”制裁时限让波罗的海国家感到揪心——她提醒说,若制裁不即刻升级,克里姆林宫会把这段空档视为重新集结兵力的旺季,欧洲无法承受这种战略真空。这番呼声折射出俄乌战局早已超越地区冲突本身,成为检验跨大西洋联盟韧性的试金石:一旦华府犹豫,布鲁塞尔就必须加速“战略自主”的未雨绸缪。


“大国竞争”专场辩论把矛头对准阵营思维。匈牙利总理政治顾问巴拉兹·欧尔班批评西方把世界划分为阵营、强迫中小国家选边,称“地球上还有 190 多个非大国,它们对被迫结盟并不买账”。墨西哥前外长鲁伊斯·马西厄补充说,美国强硬姿态反而促使盟友主动“多元化”对外关系,拉近与中俄的距离。新加坡外长维文(Vivian Balakrishnan)在炉边对话中警告,全球正处于“旧秩序已终、新秩序未成”的危险“间歇期”,而台海问题是最可能引爆冲突的火药桶;他主张华盛顿与北京寻找“共存的行事准则”(modus vivendi)。


图片

新加坡外长维文在2025年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发言 来源:Aspen Security Forum


4

决策圈内外:官方缺席与智库主导


今年论坛的一大特点是官方声音的缺席与非官方智库声音的凸显。智库-媒体-资本的铁三角通过一平台实现交汇:现场许多场次由知名记者主持,提问尖锐而专业,使讨论近似于国会听证或智库研讨的公开版;赞助论坛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则通过小型酒会、闭门会等形式,与政策圈互动,推广自身关切的议题和解决方案。


这一现象折射出美国政策信息生产机制出现的“多层外包”趋向:当白宫和行政部门因政治顾虑或内部争执而按下“静音键”时,前官员、智库学者与产业游说团体便抢先登场,先在封闭研讨或公共论坛中打样政策框架,形成一种“影子共识”,随后再借助媒体与社交网络向资本与公众市场快速扩散。


今年阿斯彭安全论坛正是这种机制的即时截面——官方代表缺位,却让替补上阵的“影子内阁”得以在无行政立场包袱的环境中充分交锋,预演政策分歧,也验证了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高韧性:政府不出面,舆论与专业社群依旧可以自发填补真空。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决策的封闭性与团队构成的非常规化,也滋生出一批自诩“知情人”的政策创业家——他们将过往任职经历包装为独家“内线”,以付费简报、闭门路演等方式在市场上变现,既迎合投资者和外部观察者对内幕解析的渴求,也在舆论场上与现任政府形成若即若离、甚至剑拔弩张的微妙关系。


这种话语生态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缺少官方权威声音的参与可能使讨论变成“同温层”内的自我循环。论坛上的主导声音多来自华盛顿建制派和产业界,代表了一定的既得利益倾向。例如,在对华政策上,登台者多支持强硬路线,少有不同立场的辩手;在科技监管议题上,大公司和投资人的声音占优,而普通公众利益未充分体现。


03

美国政策讨论生态的转型


本次论坛的所有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趋势:政策领域的边界正在消融。安全、经济和技术这三大领域已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复杂政策空间。讨论人工智能离不开其军事应用,讨论贸易离不开其供应链安全意涵。这种融合对传统的条块分割式决策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迫使决策者在“快速灵活”与“合法透明”之间做出艰难取舍。  


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战略的宏大叙事正进入一个多元竞合的阶段。冷战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由国际秩序”叙事,因其在现实中的挫折而光环褪色,其合法性受到来自内外的广泛质疑 。在它留下的真空中,至少两种强有力的替代性叙事正在兴起:一是强调地缘政治回归、主张势力均衡的 叙事,这与特朗普政府的许多行动不谋而合;二是将中美竞争定义为两种发展模式、两种技术路线、两种文明形态之间较量的“国家-产业竞争”或“科技-文明竞争”叙事。


图片

2025 年 7 月 16 日,安杜里尔工业公司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布罗斯(Chris Brose)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就商业技术融入战争的专题讨论会上发表演讲 来源:Aspen Security Forum


然而,更深层次的元叙事是“碎片化”(fragmentation)。首先,美国国内的精英共识正在裂解。白宫对全球化与多边秩序持日益怀疑态度,而在阿斯彭登台的两党前高官与智库学者仍坚持传统国际主义价值观,两者公开分庭抗礼,使一度稳固的精英联盟出现明显断层,这在今年五角大楼高层临阵缺席论坛的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直观。


其次,华盛顿与盟国在战略叙事上的同步性不断减弱。围绕人工智能治理与供应链安全,欧洲强调“数字主权”并推动《AI 法案》,而美国侧重产业去监管与技术加速,两套逻辑在论坛交错呈现,凸显跨大西洋治理模式的趋同空间正被拉大;与此同时,北约负担分配、对华贸易政策等议题也持续暴露出美欧优先顺序的错位。


最后,社会层面的异质诉求进一步放大了政策裂缝:联邦政府强调国家安全与产业竞争,科技企业倡导宽松创新环境,公民社会组织则聚焦算法偏见与就业冲击;三方在算法护栏、数据权属和言论中立等关键议题上各执一词,导致监管路径难以形成统一版本。这种多维碎片化趋势,既反映了美国在快速技术变局中的权力再平衡,也预示未来治理将更多依赖临时联盟与题目驱动的松散协作,而非单一、集中且持久的政策框架。


综合来看,当前美国战略界面临的终极挑战,已不再是如何设计并执行一套连贯的“大战略”,而是如何“管理系统性的碎片化”。由于在核心威胁、战略叙事和政策路径上缺乏共识,美国的对外政策日益呈现出一种跨领域、跨部门的、相互矛盾的反应集合。在此背景下,像阿斯彭安全论坛这样的平台,其功能也正从一个凝聚共识的场所,演变为一个各方碎片化力量竞相争夺“议题主导权”和“话语先发权”的关键战场。对于试图把握美国战略脉搏的外部观察者而言,看懂这种“碎片化竞争”的格局,或许比寻找一套统一的“美国战略”更为重要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