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气球危机”后高级外交官首会,叙事差异下中美关系是否仍有改善空间?

作者: 秦亦林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摘要:当地时间2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办公室主任、国务委员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进行了会晤。双方就此前气象气球危机、俄乌危机和台海局势交换了意见,在较大的叙事差异下,双边关系改善道阻且长,但仍留有一定空间。


“流浪气球”后续争论仍存,

“小球”背后“大球”神经依旧敏感


根据白宫方面发布的摘要,布林肯在会见的过程中首先就强调了气象气球(美方称“高空监视气球”)进入美国领空是“对美国主权不可接受的侵犯”,强调这一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并且美国“不会容忍任何对主权的侵犯”。同时,布林肯还指责中国的监测气球进入了“五大洲四十个国家”。而根据新华社通稿,中方对布林肯就气球问题的答复延续了之前的严正立场,要求美方改弦更张,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损害。


图片

布林肯与王毅2022年7月会面,图源:美驻华大使馆网站


除了与之前一样的对事件的立场,双方措辞中的微妙差异也能体现出双方的根本分歧:中方的官方通告中一直称被击落的飞行物为“气球”或者“民用气球”,但美方一直拒绝称其为气球,而是使用“监视气球(Surveillance Balloon)”、“间谍气球(Spy Balloon)”甚至“飞艇”(Airship)这样的词来形容。不同的名称仍然反映出了双方在官方立场上对这一事件截然相反的定性,即中方认为是意外事件,美方认为是蓄意监视和侵犯主权。


尽管两位最高外交官来到慕尼黑会面怀有修补两国因气球危机产生的裂痕之意,但从结果来看,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彭博社评论认为,这次会面本应该为布林肯的北京之行铺平道路,但结果是让布林肯的的北京之行变得更加渺茫。其还报道称,拜登上周表示他将与中国领导人对话以缓解紧张局势,但这一对话并没有被提上任何正式议程。拜登在采访中也明确表示,他不会为美国击落中国气球而“道歉”。


图片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图源:盖蒂图像


官方对这次会面的叙事本身也能体现出两国的巨大分歧:在中国的官方摘要中, 中方将这次双方最高外交官的会见成为“非正式接触”而非会面,而白宫也称不会为了与中国会面而“屈膝”。除此之外,双方的强硬态度还体现在会场之外的动作中:在上周五,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六家中国航空航天公司加入制裁的实体清单之中,因为后者与气球项目有关联;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在2月16日宣布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和雷神技术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这两家美国军工企业纳入制裁的实体清单之中。虽然后者的制裁理由是“参与对台军售的不可靠实体”,但这一制裁紧跟在中国宣布将对美国就气球事件的过度反应进行反制措施之后,也应该被视作后续争端的一部分。


图片

中美双方外交团队去年会晤,图源:路透社


气球危机这一“小球”背后地球上两个大国之间的紧张神经体现了双边关系目前的紧张,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部舆论趋势对外交政策的“外溢影响”:彭博社评论称,双方似乎都愿意围绕着小问题争吵。拜登政府在两党展现出的一致对华强硬态度下出于政治利益考量也不太可能做出低姿态的缓和态势,只能继续保持强硬。双方对各自立场的再次强调可能短时间内不可能逃出在紧张关系下互相指责催生新的紧张关系的恶性循环,换言之,这种“精神紧绷”短期之内难见改善。考虑到布林肯在后续的采访中明确提到他的访华计划没有出现在这次会晤的谈判桌上, 可以说,这一建行关系至少在双方元首会晤之前难见改善。


即便如此,在这次双方外交官的会见中,双边关系仍可见部分克制和维持“底线”之处: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中国制裁的两家美国国防企业在中国基本没有业务,这一制裁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体现了中国仍然在制裁的使用上保持克制,没有把制裁武器化。此外,据Vox报道,布林肯在周日接受采访时仍在呼吁中国政府进行沟通,称“我们必须负责任地管理这一关系,我们必须确保我们参与的竞争不会变成冲突,也不会变成冷战。”


俄乌危机一周年,地缘政治

立场如何牵动两国关系后续发展


虽然“流浪气球”是眼下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已经持续一年的俄乌战争仍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中美双方交涉的重点议题之一。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通告称,布林肯“警告了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援助以及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严重后果”。这一观点与美国一贯以来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相近。但在布林肯回国接受美国国家广播电台采访时,他对媒体称“中国正在考虑对俄罗斯提供‘致命的’援助,其中可能包括武器。”即使他之后强调中国“并未越过这条红线”,但这仍给双方在俄乌议题上的对话蒙上了一层阴影。


图片

王毅在慕尼黑安全论坛上发言,图源:外交部


另一方面,对于美方的指责,中方在俄乌问题上继续坚持了此前呼吁和平、呼吁和谈的立场。据《南华早报》报道,国务委员王毅在慕尼黑会见了乌克兰外交部长米特罗·库列巴,表示中方不希望乌克兰危机延长和扩大,愿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而库列巴则在推特上称“中方重申尊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反对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分歧的手段。”同时,在演讲中王毅也再次重申了反对核战争、反对在战争中破坏核电站的行为,并宣布中方将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世界安全问题提供更多务实解决方案。


2月11日,中国正式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在这份文件中,中方在原则性立场中继续强调“任何国家的正当合理安全关切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不应被长期忽视和系统性侵犯”,同时强调“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困难和复杂因素”,所指对象不言而喻。而在涉及到俄乌问题的具体立场上,


中方除了继续强调对话解决之外,还提及了“推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升各国防扩散出口管制、生物安全、化武防护等方面能力水平”,这一立场也与此前“没有人能打赢核战争”的立场保持一致。由于这份文件包含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综合立场,其在俄乌方面的具体倡议尚未完全公布。根据外交部的通告,中方将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2月24日)之际正式发布乌克兰问题立场文件。中方关于和谈进程的一系列具体倡议,也将见诸这份文件。


对中方的倡议,欧洲方面持一种“谨慎的欢迎”立场。据《南华早报》报道,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对中国的想法表示欢迎的同时强调“公正的和平不意味着侵略者得到奖赏”,并鼓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发挥其影响力促进全球和平。


自疫情三年以来,王毅是中国参与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最高级别的中国外交官员,此行体现出了中国对本次会议的重视、也体现出了中国进一步以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据《环球时报》报道,马克龙周三对中方表示,法中应共同维护稳定平衡、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集团对抗。在俄乌冲突带来的美欧“抱团”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中欧对话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多边主义平台的作用、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俄乌冲突,同时也可能为中美紧张的关系寻求更多的“缓冲”。


图片

德国总理舒尔茨在慕尼黑演讲,图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