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如果你
关注当代中国的教育热点事件:
“减负”“小镇做题家”
“拔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流动”
……
如果你
想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
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为什么要对教培行业进行整治”
“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
……
那么欢迎选修本课程!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
课程代码: POLI110066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亮点:学科交叉+理论讲解+案例讨论+调研实践+写作训练
课程将梳理汇总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事件,带领同学分析这些热点事件中呈现出来的政府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引导同学从现实世界中挖掘理论问题,提升同学的问题发现能力,培养同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PART.01 教学目的
1. 了解教育问题、教育政策和政府治理的系统逻辑,以观察-理论-治理-实践四位一体视角理解社会教育议题;
2. 了解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基本流程和方法,拓展学术视野;
3. 掌握资政报告的基本格式和逻辑,了解资政工作的基本流程。
PART.02 课程简介
教育发展始终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如何让每个学生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教育事关每个个体、家庭以及组织,无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还是国家发展而言,教育都具有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正因如此,教育领域的每一个热点话题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教育本身非常复杂,很多教育热点话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在共同发挥作用,很多教育热点问题并不单纯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其他领域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投射,这对政府治理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帮助同学“站高看远”,对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宏观性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也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从关注和研究身边的问题做起,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的同时,积极思考和探索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PART.03 授课方式
1. 教师课堂理论讲授
2. 学生课堂专题讨论
3. 集体外出实践调研
4. 资政报告写作训练
PART.04 主讲教师
刘虹
复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浦江人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先后于2003年、2006年和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及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等。近年来主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管理》等课程。曾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
杜晓馨
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先后于2008年、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学士及法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7年12月至2020年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政策、学术人才流动、青年研究、高校中的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
方士心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科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Rochester,心理学与经济学双主修;研究生毕业于美国Harvard University,获得人类发展学与心理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美国Fordham University应用发展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线上教育、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美家庭教育,学生发展等。参与多项跨种族跨文化纵向儿童发展相关的定量研究。博士期间负责教授本科生基础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实验课。就职复旦以来主要教授《教育学术写作》《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等课程。
PART.05 考核方式和评价
围绕本课程授课内容相关主题,任选一个题目,参考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的写作体例,撰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报告选题、写作过程中,授课教师给予全程辅导。
课程成绩按照研究报告质量(40%)、课堂讨论表现(40%)、校外实践调研(10%)和日常出席情况(10%)综合评定。
PART.06 选修学生感言
01
黄同学:老师们干货满满,课程广泛涉猎当今中国即将面临和正在经历的教育议题,涵盖了基础教育减负、学校治理、小镇做题家的命运、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内容。课程内容兼具趣味性和学理性,老师从我们最直观感知、也是最感兴趣的具体教育问题出发,结合已有的学术论点,深入地剖析具体现象背后关于制度、体系、结构等更为深层次的内容。课程的实施也涵盖了校内与校外,我们有幸参观了校外培训机构,也和上纽大的老师交流关于本科生服务性学习、博雅教育的内容。从具体感知、深入探析、再到落地实践,《当代中国教育社会与发展》对于想要了解教育问题的你,不容错过!
02
姚同学:非常幸运在大四的时候参加了第一次开课,get超小班教学体验,三位老师每次都会参与!在研(聊)讨(天)中就把课上了。课程设计很丰富,有去教育科技公司调研,有专家直接来课堂座谈,还可以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老师交流。作业适中,有参与感但没有负担,pre和期末报告都会得到直接且详细的反馈!
作为在fd与教育话题强相关的珍稀课程,这门课启发我在社会热点里挖掘新的议题和视角,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非常多元的研究方法,千万不要错过这门宝藏课程!
03
聂同学:这门课可以说是在复旦上的最棒的课程(没有之一)。三位老师既是学术上的榜样,也让我看到拥有无限热情和社会关怀的人会活得如此精彩。上课没有特别大的负担,但会有很强的参与感,不是单方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在课堂上老师和学长姐会非常耐心听我表达不成熟的观点,并在一起探索中推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课的形式非常多样,既有老师和同学的分享,也有实地考察体验。期末作业不仅让我了解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还有每一位老师非常细致的反馈。在课程结束之后,在阅读和写作中还会时不时想起课堂上的一些交流,对之后的学习思考有很深的启发。总之,这是一门体验精彩,干货满满,一点不累但又可以学到很多的课程。
04
柳同学:非常幸运去年此时能在选课最后几天留意到课程海报,这么宝藏的课不允许再被埋没!
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堪称复旦最有特色!课内能够与怀抱教育理想的老师和同学们畅谈热点事件、聚焦教育问题,还有机会与社会各界教育人士深入对话;在周末,师生还相约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与实地考察。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具体实用的写作方法,收获了老师温暖有爱的评语,更与各位师长朋辈针对诸多教育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人的人文关怀与热情!
另外,即便已经结课已久,我们小班的微信群还活跃如初,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总是鼓舞着我!因此也非常感谢&荣幸能够通过一门课获得这样珍贵的情谊!
05
袁同学:一门忠实体现“大学精神”的课程。一直对纽曼等人描述的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心向往之,而这份期许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得以实现。不拘泥于形式的知识传递;直抵前沿的实践拓展;独立的调研/展示和真实的反馈;多元的观点和充分的碰撞... 虽然短暂,但能让参与者切身体会到,教学完全不止于 Useful knowledge 的灌输,而是对智识的滋养,是 Get people out of bed。不论是从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门课程都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无论大家是否觉得”教育“这类话题是否和自己相关,都可以来尝试,来收获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体验。
06
李同学:《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看起来课程名比较高大上,其实关注的都是现今教育困局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讲的几个大专题像县中教育、男生女生的教育难题、还有高等教育一些讨论都是立足于大部分学生的教育经历与现状来谈的,课程内容丰富有讨论性。两次辩论课可以更好的打开思路,与教育领导的面对面交谈让我们对教育背后的政策制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这门课将问题展现也试图提出自己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是开拓思维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专报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身边问题进行阐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论文在最后批改后会给出修改意见,老师真的好认真。
PART.07 课程福利
在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被推荐参加上海论坛、复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暑期班等口碑炸裂的交流项目,和上海论坛等国际高端论坛工作,开阔眼界,获得智库履历!
更多内容:https://mp.weixin.qq.com/s/iVslDIf-cdIjNufw7pQ3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