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上升,预示怎样的经济趋势?孙立坚: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前景可观,“价值市”形成还需时间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3-03-04 来源:《财经午间道》+收藏本文

图片

3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这预示着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受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邀请,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整合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采访音频。



No.0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如何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

孙立坚:这个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在荣枯线之上,比上月上升了2.5个百分点,结束了疫情影响的PMI处于荣枯线之下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供应链是疫情对整个国内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一个渠道,很多正常的人员流动受到了影响,业务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和商业往来停止,这给集成型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而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环节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正在进行的两会释放出了一个巨大的政策红利的信号,重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在多个产业当中都看到了国家未来聚焦的支柱方向,以及和市场一同形成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效应,制造业首先就受到了政策红利的汇注,形成了非常好的上升格局。

第三,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过去更多的和进出口联动,依靠外循环为制造业创造上升空间,而这次PMI上升的很多投资的赛道是内循环带来的机遇,比如新基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给我们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方向和机会。



No.02从分类指数看,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这说明了什么?

孙立坚:我们的企业在过去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极大地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发展也还在进行结构调整,面临着两头在外的压力,因为生产并不是完全闭环的,生产的原材料并不全是来自于自主的国内市场,受自然环境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东西都需要以依赖进口,而海外物价处于高位状态就会影响到我们进口的价格,从而挤压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和投资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在发达国家抗通胀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物价的下行减轻了我们两头在外成本上升的压力。

另外,供应链的畅通也减轻了成本的压力,并且现在国外的经济仍有下行的态势,欧洲市场受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影响,需求没有跟进,对资源的占有相对较少,这样对于我国资源的供给就相对充分了。这些对于我国管理好疫情、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发力以及供应链保障的跟进都有利好,这也是有关方面的指数反而出现下行态势的原因。



No.03生产指数为56.7%,比上月上升6.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明显加快。未来持续性怎样?  

孙立坚:我认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因为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欧美不同,我们还处于工业化从大变强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建设也需要我们用工业化去赋能农业发展。所以,现在有很多新型的先端制造业从量的方面带动制造业发展,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沿海城市进行结构优化,提高效率,走专精特新的道路,这样就会释放它们的利润空间,带来更大的投资效益,从质的方面推动它们所处赛道制造业的发展。

另外,不能忽视的还有国家目前对房地产的支持,因为房地产很大程度上属于制造业环节的一个底层基础,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投资回暖的重要推动力。现在智慧城市、大湾区等的建设,为房地产业注入智能、绿色的内容,这些都会增加新兴制造业上下游订单,带动制造业持续发展。



No.04我们看到各规模企业PMI均高于临界点。其中,小型企业PMI自2021年5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  

孙立坚:当我们看到阳光能够照射到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时,就说明市场的活力和资金的循环真正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关注的小型企业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的标准型企业,虽然这类小型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它们在整条技术含量高的生产链上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的大型制造业离不开这些一铆一钉的生产,而对于这类劳动密集型的小型企业来说,人员的流动就决定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和订单数量,随着生产的正常化,人员流动不断畅通,它们的订单需求也在逐渐向好;

还有一类是新一代年轻人创业形成的新型小型企业,年轻人们更多地看到了最近经济的复苏,看到了国家在后疫情时代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金融服务的跟进速度,这些让他们的创新创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这类小型企业也是带动中国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是能够支撑我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底层元素。

所以我们要关注的小型企业的“稳”,就是看大量的小型企业是否正常地生产运行,“进”就是看创新的元素以及小型企业的发展能力。



No.05服务业景气水平升至较高景气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6%,高于上月1.6个百分点。未来潜力如何?

孙立坚:服务业是拉动内循环、拉动内需的非常重要的市场基础,服务业前期的PMI指数主要受到来自疫情的负面影响,很明显疫情压抑了消费,现在部分的释放就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增长;另外,服务业也非常关注国家人均增长的态势,甚至是可支配人均收入的变化,所谓可支配就是民众的税费负担能否减低,减少大家的后顾之忧和过度储蓄的意愿,这对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可支配收入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服务业的订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人们消费的意愿和信心逐渐回升,这也对服务业的景气指数回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不管怎么样,中国如今的人口红利已经从劳动力市场逐渐转向消费市场。在普惠的市场上,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的发力,让很多老百姓能够在平台上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在高端市场上,高质量生产的跟进以及高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了中国沿海城市先富起来的群体这类高端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文旅产业等,推动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非常看好服务业的发展,它在中国渐渐地起到了支柱作用,也是我们未来内循环的底气和市场开放的条件所在。



No.06金融市场3月份以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孙立坚:我们今天要关注两个重要的对资本市场利好的特点,一个是全面注册制,这打破了过去的混合制带来的慢节奏和难以识别好项目的痛点问题,那么全面注册制的改革会让大量的好项目出现在中国的市场,通过资本化的力量把它们做大做强,对于投资者来讲,就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更稳定的价值创造,也能够提升大家对投资的信心。所以,全面注册制的改革虽然不是马上就能带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让大家对这类企业的关注和投资能量增加。另外一点,就是刚才也谈到的政策红利,国家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环境当中,想要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赛道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投资特点,所以国家的政策红利不光是简单的政策指引,产业基金、金融服务都会大力度地跟进这些卡脖子的赛道,关注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投资的热点板块,让我们在经济依旧下行的压力之下,看到了资本市场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曙光。

最后,我们关注到资本市场的直接金融,如果一旦发力成功,我们就能看到资金的循环以及资本市场为参与者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增加银行信托和保险业务的数量,所以前一轮金融板块成为全面注册制的直接受益者是有它的底层逻辑的,但是未来价值投资的生态体系,无论是间接金融还是直接金融,还是要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资本、为收益服务。现在全面注册制带来的仍是“政策市”,我们真正期待的是“价值市”,让它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引领者,用他们专业化的能力来布局投资标的,通过价值投资带来财富效应来利好更多的老百姓,而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由于今天股市上扬的背后价值市的形成还没有到位,资本市场的波动依然存在,尤其是海外加息增加了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我们国内市场的价格定位。

我们要形成很好的价值市,包括中概股的回归、全面注册制注入新鲜血液以及僵尸企业的退出,都需要制度建设先行,然后是政策的真正落地,这样价值的生态体系才能建立起来。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强大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