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程祎 发布时间:2024-06-07 来源:上观新闻+收藏本文
爷爷与共和国同龄,今年已经75岁了。40多年来,他一直靠守着村口的杂货店为生,直到前些日子村里重新规划用地,他不得不把杂货店搬到了镇上。新店生意寥寥,像老树被移栽,爷爷难掩失落。
“要不关门算了?你这把岁数,也该退休了。”亲戚劝他。他摇摇头。这个温和而执拗的老人的词典里,“退休”一词是不存在的。
许许多多“银发打工人”也是一样。尽管已逾法定退休年龄,不再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他们还是出于种种原因继续工作着。
这些人选择再就业,在专家看来“保障不足”“需要支持”,在网友眼中则是“和年轻人抢岗位”。最近,大家又杠了起来。
两者乍一听好像都有道理。但要我说,这事没那么简单。
01
网友担心可能来抢年轻人岗位的,肯定不是我爷爷这样的老年人。
除了经营小本生意,他们的身影还出现在工地上,工厂里,保安、保洁、保绿“三保”岗位上……有人长期打零工,有人退休后又出来谋生,拿着不高的养老金,能多挣一分是一分。
还有一类老年人,他们或是专业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退休后仍被原单位返聘。人社部就曾公开表示,“我们历来重视支持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支持他们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继续发挥优势特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经验才智。”
老年人再就业是和年轻人抢岗位吗?舆论沸沸扬扬,我去找了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他告诉我,很大程度上,这是个伪命题。
“分层次来看,老年人再就业对细分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不相同。”彭希哲说,大量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在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而年轻人更多从事IT、金融、科创等新兴行业。虽然双方在一些行业也有交集,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和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不构成竞争关系。
而随着新一轮“退休潮”到来,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为1500万人。“仅从劳动力市场的一进一退来说,老年人不但没有挤占年轻人的岗位,反而腾出了更多岗位。”
既然劳动力供给在减少,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还是那么难?
那是因为,就业市场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不断地调整,致使大量岗位消失,未消失的部分岗位也面临人岗不匹配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就指出,长期来看,比起总量性矛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为深远。
说到底,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和老年人的就业问题,成因不同,出路也不同。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对立起来,反而容易遮蔽许多更重要的问题。
02
你退休后还想工作吗?问现在的年轻人,十有八九会说不。
不过,前程无忧《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烈。其中,有46.7%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34.3%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稍稍转移视线,就会发现环球同此凉热。根据北美安联人寿保险公司最近一项调查,多数美国人将退休视为从全职工作中脱离的缓慢过程,而不是突然停止工作、离开职场的明确日期。
“年轻员工往往对自己提前退休持更加乐观的态度。但随着人们越来越接近退休年龄,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很多人会期望晚点退休。”泛美退休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凯瑟琳·科林森认为。
人的处境在变,想法也会改变。今时今日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老年人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不如从经济的角度来算笔账。
彭希哲团队曾做过测算,中国人平均从21岁起收入超过消费,直到56岁的平均退休年龄,消费开始高于收入。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只有35年时间收入超过消费。按78岁的全国平均预期寿命来算,其余40多年都处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的角色,这对个人、对社会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与其说老年人再就业,不如说是社会经济参与。”彭教授举例说,老年人可以在家庭里帮助子女,可以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同样可以在市场中帮助经济活动。无论如何,要让老年人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这本身也是他们的权利。
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来说,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不容易。
我和一名机械厂HR聊起这个话题,她一边吐槽小年轻稳定性差,没干两天就想跑路,一边说老工人经验丰富又肯干,可惜退休后再返聘交不了社保。
我说,不交社保厂里成本不也轻了吗?应该更愿意聘用这些低龄老人啊。
她叹气:出了工伤怎么办?很麻烦的。
03
理论上,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的许多障碍,通过延迟退休就能解决。
比如社会保障不足,如果退休年龄推迟,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就能被纳入劳动年龄人口,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是劳务合同,五险一金也就有了保障。
又如就业渠道不畅,过去有“4050再就业工程”,将来是不是也可以为“6070”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但这些都是空谈。现实是,面对广泛的争议和反对,延迟退休的路线图迟迟没有公布。
彭教授告诉我,团队研究发现,目前反对延迟退休最强烈的大多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年轻人。这和10年前的情况有所不同——10年前不希望延迟退休的主要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如今则是年轻一代。
我国养老金体系采用现收现付制,即通过在职人员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理性地看,延迟退休可以减轻在职人员的代际供养负担。但为什么现在反对声音最大的,偏偏是这群离退休还很远、又有机会减轻供养负担的年轻人呢?
“因为老龄化速度太快,社会变化太快,而我们的政策顶层设计和观念目前还有点滞后。”彭教授感慨。归根结底,延迟退休是一项很复杂的公共政策。如果光谈延迟退休,而不谈社会福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税收、医疗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举措,那要大家转变观念谈何容易?
话说回来,社会观念转变迟缓也是正常现象。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了,各项政策协调配套程度高了,人们自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从就业结构性矛盾到人口老龄化,越是重要的问题,越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解决方案。但任何改革的成效,最终还是落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其中一个发言主题就是“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
这是更值得聚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