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钰垲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台湾地区近年来政治生态风云变幻,尤其在去年地区领导人选举后所形成的“朝小野大”行政立法分立局面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和政治博弈。蓝白阵营联手推进的《国会改革法案》引发社会抗议,相关公民团体认为在野党滥用权力蓄意对抗政府,便发起了针对国民党民意代表的罢免运动,执政的民进党也投入支援,而在野党奋起反击。台湾地区政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免浪潮由此爆发。罢免投票分为两次进行。最终,由于同意票数未能达到法定门槛,所有罢免案均未通过。
罢免失败后,民进党施政满意度下滑至三成左右,国民党内部开始进行新一轮权力交接,而民众党则在反罢免动员中展现出一定影响力。蓝白可能借势扩大地方势力,绿营则需检讨施政以重振民心。在2026年九合一选举即将开幕的情形下,台湾地区政党势力或再次面临洗牌。本文将罢免结果分析、政党势力变化、美台互动以及对2026九合一选举展望等方面进行讨论与分析。
7月26日,国民党民意代表为在罢免案中安然过关相互祝贺
图源:路透社
01
“大罢免”何以“大失败”:“大罢免”始末
在2024大选“朝小野大”局面形成后,在野的民众党和国民党延续合作,以同民进党相抗衡来争取更大生存空间。但台湾的政治体制并未预设这种“分立”状况,也缺乏解套的方式,导致朝野对立不断升级。在野党于2024年3月起推动《国会改革法案》,旨在扩大立法机构的监督权,但被绿营指责“扩权过度”、可能侵犯人权,并涉嫌“亲中”,从而引发社会抗议浪潮。公民团体发起“青鸟行动”在立法机构外抗议,称法案“黑箱作业”。参与“青鸟行动”的公民中,出现了“那就罢免自己选区的国民党‘立委’吧”的声音。到2024年底,几个罢免运动团体相继成立,公民团体的志愿者们在冬天的街头开始呼吁联署。
2024年12月,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徐巧芯在立法机构朝民进党籍民意代表王美惠泼水,图源:徐巧芯Facebook
今年1月,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呼吁罢免蓝白民意代表,以“以罢免制恶法”,但在民进党内部氛围冷淡。不过,国民党试图反制并推动“以罢制罢”,却因地方党部伪造连署名单曝光,导致声势受挫。到了3月,35名国民党民意代表进入第二阶段连署,民进党却是0人入选;同月,“亚亚事件”的爆发又使得罢免声势大涨。4月,特朗普32%关税冲击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反罢免声浪上升,但在公民团体与绿营的支持下又恢复攻势;5月,31个选区连署超门槛,选举委员会受到总计130万份连署书,最终的罢免投票日定于7月26日。罢免派的诉求集中在两点:遏止在野党在立法机构的行动,以及罢免所谓具有特定政治倾向的民意代表。在野党对此反应激烈,认为试图用罢免的方式推翻去年的选举结果是违反民主的行为。关于这次罢免,双方都认为对方的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无理取闹”,已经到了无法进行理性讨论的地步。
第一次罢免的民意代表名单
图源: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
7月26日,首轮投票开始。同意票为1,614,772票(42.5%),反对票为2,181,474票(57.5%)。投票日天气晴朗,但投票率低迷,仅20-25%。同意票平均10-15%,远低于门槛。第二轮投票于8月23日开始,7项罢免案同样失败,而本次的投票率更低(15-20%)。最终,所有国民党籍民意代表成功上岸,无一被罢免成功。
第二次罢免的民意代表名单
图源: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
本次“大罢免”中,蓝白透过有效动员,成功抵御绿营主导的公民罢免运动,合作取得显著成功。这主要体现在其动员力和策略上。国民党地方后援会和民众党支持者“小草”合力催票,由于去年大选后绿营对柯文哲进行了打压,相当部分的中间派及民众党支持者倒向了蓝营,蓝白既吸纳了柯文哲的选票,又巩固了原有的侯友宜票源,形成“蓝白合流”结构。尽管投票率相对较低(低于大选的67%),但蓝白选民参与度高于绿营。与2024年大选对比,蓝白合的成功更显突出。去年大选中,赖清德得票率40.05%,侯友宜33.49%,柯文哲26.46%;而在24个蓝营优势选区,赖清德平均得票率仅35.7%。但本次罢免投票中,同意票率升至42.5%。需要指出的是,罢免失败并不代表公民运动以及绿营的造势毫无作用,相当部分同意票仍是在其推波助澜之下投出,但最终未能撼动蓝白基本盘。
2024大选与罢免第一轮投票对比(注:选区有所不同,因此仅作参考)图源:作者自制
尽管从票数分析来看罢免方有所进展,但投票结果本身对于推动罢免的公民团体以及支援他们的民进党而言,属于全面性的挫败。接近十年的连续执政,民进党已经在台湾社会累积了诸多不满。薪资和就业问题备受诟病,房价和居住正义问题令青年不满,能源和经济转型政策也多次引发争议......单从2024年赖清德的得票率与2020年蔡英文的得票率对比便可窥见端倪——57% VS 40%。而在“太阳花”学运后,民进党一直效果拔群的政治牌在本次“大罢免”中不仅效果欠佳,而且还遭其反噬。大打意识形态牌的路径依赖一不能掩饰民进党三度执政台湾后在具体施政效果上的无力,二也无法将所有在野党(尤其是国民党)笼统且武断地归纳为偏向大陆,三不能做到将执政问题甩给竞争对手,四更不能做到借口所谓的外来势力一说来继续欺骗选民。在此策略之下,不仅台湾民众的理性与判断力遭到矮化,也忽视了中间选民对制度正义、政策效果的内在期待。如此鲁莽的行为后果便是失去了部分中间派选民的支持,使得“大罢免”最终走向“大失败”。
“大罢免”时期的旗帜,图源:ETToday
更令人深思的是,作为民主监督机制的罢免制度,本应服务于民意问责与政治纠错,若沦为政党间政治肃清的工具,则易引发社会抵触与反感,甚至动摇民主根基。本次“大罢免”便传达出台湾社会对蓝绿阵营长期恶斗与政治算计的深刻疲惫与厌恶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已累积至临界点,民众在低投票率中表达出对政治内耗的拒绝,凸显出民众对稳定与和谐的渴求。根据多项民调数据,台湾地区民众对蓝绿两党的情感温度均低于“无感”阈值,显示出普遍的冷感和反感。而罢免投票结果明确反映出,民众期盼政治不再成为社会分裂之源,而是回归凝聚共识、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稳健前行的正能量角色。
为此,降低政治敌对与对抗话语,已成为执政党与在野党势在必行的任务。蓝绿阵营应从本次事件中汲取教训,推动跨党派对话、聚焦民生议题(如经济转型与两岸稳定),以重建民众信任。否则,持续的恶斗或进一步放大社会分歧,影响2026年九合一选举乃至长远政治生态。
02
“大罢免”后,三方势力会有何变化?
1
民进党:直面现实,重新开始
民进党在本次“大罢免”中受挫最大,必须从正视大败的现实开始做起。无论是罢免投票还是“核三”投票的结果,都印证了民进党从2014年至2024年相对优势的10年已经落幕,台湾地区政治进入朝野势均力敌的时代。支撑民进党过去10年优势的意识形态主张与“非核家园”两大招牌效力正在减弱。赖清德当局施政满意度降至三成,其本人也道歉并改组“内阁”,目前总共有16人异动。民进党推动的内部“整风运动”究竟是否能将党内激进派压制,让其重回较为建制派的角色、以重新获取中间派选民支持是关键。不过由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台政策回归战略模糊,民进党意识形态叙事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递减。在美国对台支持呈现飘忽不定的状态下,民进党当局的执政正当性便遭到削弱,党内激进派难以清除,转型难度较高。
赖清德当局施政信任度(红色为不信任,绿色为信任)
图源:美丽岛电子报
2
国民党:迎来发展新良机,需关注新任党主席人选
在经历了2016年大选的历史性惨败后,摆在国民党面前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在“在地化”身份认同思潮遍布全岛的情况下,国民党的“深蓝论述”似乎显得偏离潮流、甚至老套。但在历经近10年的调整后,不少颇具本土色彩的政治人物活跃起来(如韩国瑜、侯友宜、蒋万安等),同时加之“年轻化方向”策略的提出,党内实际已培养出相当有实力的一批年轻潜力股,国民党已经能在同民进党的争斗之中逐渐站稳脚步。在“大罢免”后,国民党支持度提升,特别是在北部和中部蓝营优势选区,基层凝聚力增强。罢免对象如徐巧芯、罗智强等民意代表,透过地方后援会反扑,不仅保住席位,还提升个人声望,强化国民党在青年和媒体领域的布局。
当前台湾民众对三个政党的好感度(截止2025年8月)
图源:美丽岛民调
然而,国民党内部权力交接是其当前变数较大之事。现任党主席朱立伦任期将于2025年10月届满,而其又坚持交棒,党主席改选定于10月18日举行。目前已经确立的参加人选有现任民意代表罗智强、前民意代表郑丽文、“中常委”孙健萍、前彰化县长卓伯源、彰化县议长谢典林、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前“国代”蔡志弘、永嘉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李汉中等,前台北市长郝龙斌正在考虑参选。党主席职位“权力小、义务多”,每月还需筹措党部4000万开销,出任该职位的人员能力资历都需过硬。在台中市长卢秀燕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参选的情况下,目前的所有人选几乎都是“二流人物”,其履历并不出色(即使是之前履历最差的江启臣都担任过“新闻部长”的要职,就目前而言郝龙斌勉强够格),国民党实际面临着领导真空的风险。不过近日,前国民党副主席赵少康表示,若台中市长卢秀燕、朱立伦、郝龙斌都不参选,他会考虑参选,并称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希望他出来。作为2024大选中侯友宜的副手,以及党内较少可以衔接老年与青年党员的资深人士,其如若参选,或能缓解国民党的当前困境。
3
民众党:一人政党特征延续,仍需紧抱蓝白合
民众党在“大罢免”中凸显其作为第三势力的关键作用,“小草”支持者积极投反对票,帮助蓝营涉险过关。罢免后,民众党支持度微升,在都市年轻选民中的吸引力增强,特别是在台北、新北等选区。
不过,民众党的“一人政党”属性仍然十分明显。在去年柯文哲因京华城案和政治献金案被羈押后,继任的党主席黄国昌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完全无法同柯相提并论。柯文哲是否复出,仍是影响民众党当前发展的最大变量。9月5日,台北地方法院裁定其以7000万元交保,附加限制出境出海8个月、电子监控等条件。这一裁定也被蓝白阵营批评为“史上最严苛”。9月8日,经再三考虑后,柯文哲选择交保获释。他首次公开露面便猛烈批评赖清德让台湾“四分五裂”,高调回归政坛。不过柯文哲的回归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他回归,首先可能再度引发蓝白“王牌见王牌”的局面,2024年合作破裂的情景可能再度上演。不过蓝白都明白,合作对于两党而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大选破局的教训太过惨痛,若想改变绿营持续执政的局势,合作势在必行。民众党短期内实力仍不足挑战蓝绿。民众党目前仍需务实推进蓝白合作以保持自身势力,尤其在蓝白并无直接且重大利益冲突的当下。其次,柯与现任主席黄国昌要如何携手处理党务,也是一大问题。柯文哲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但他也无法离开黄国昌的协助,两者互为依赖。如何在柯回归后团结党内力量一致对外,考验着民众党的智慧。
柯文哲交保获释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图源:柯文哲Facebook
03
当一厢情愿的台北碰上捉摸不定的华府:
美台互动关系持续走向模糊?
1
特朗普对台政策回归战略模糊,
“交易化”+“务实化”特征突出
赖清德在去年上台延续了民进党的核心路线,持续向美国示好。同时,碍于“朝小野大”的困境,在内部政策推动受限的情况下,赖当局也不得不更多将重心转向美国。在拜登政府末期(2024年初至2025年初),美台互动关系维持了既有框架。美国通过持续对台军售巩固安全合作,2024年2-3月进一步增加军售频率,升级台湾F-16战机性能。此外,台积电在美国投资建厂(2023年凤凰城项目)成为美台经济合作的支柱,缓解美国对台湾芯片供应链的依赖担忧的同时,也增强台湾在美中博弈中的战略价值。然而,拜登政府为避免激化美中关系,对美台高层次互动持谨慎态度。
美国法案中含“Taiwan”的立法进度
图源:Data Reporter
与拜登政府的“战略清晰”不同,在今年1月特朗普再度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倾向回归“战略模糊”,避免明确承诺保卫台湾。2月,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面对台海安全议题表示“我从不评论此事”,延续其一贯模棱两可的立场。在MAGA政策大行其道的第二任期,特朗普更多将台湾视为对华谈判的筹码,以换取贸易、地缘政治或朝鲜问题上的妥协。特朗普“交易+务实”的对台政策风格实则增加了赖当局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美中可能达成贸易协议的背景下,台湾地区面临“以台换利”的风险。
特朗普对美台关系的核心要求是“经济与安全对价”。他曾公开批评台湾“抢走美国芯片产业”,要求台湾大幅提高防务支出并增加军购规模,而交易重点台积电继续发挥了美台间中流砥柱的作用,随着特朗普的芯片本土化生产计划落地生根,台积电在美国订单也进一步增加。然而,特朗普的“保护费”逻辑意味着台湾需支付更高经济与军事代价,例如通过关税减免或进一步开放市场来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在安全合作方面,目前来看特朗普也延续了对台军售,加速武器交付以增强台湾自卫能力。但正如特朗普对其盟友的要求一样,他更倾向日本、澳大利亚等印太盟友分担台海防务责任,减轻美国直接介入的压力。最后,美国国内政治也对美台关系产生影响。由于特朗普需平衡国内选民对经济优先的需求,并兑现个人竞选承诺,美台关系也可能不会如过往拜登时期那般高调。
2008——2023年美国对台军售金额变化
图源:Data Reporter
总体而言,在MAGA政策主导下,特朗普及其团队以交易型模式强化与台湾的互动,导致美台关系发生转变。这些转变预示着未来在经贸、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双方关系将呈现显著的“强弱失衡”态势。尽管美国国内“亲台”力量的“友台”言论和行动仍具延续性,但在特朗普2.0时期,其个人态度成为影响台湾内部政治敏感点的核心因素。岛内“疑美论”情绪将持续升温,美台关系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赖清德当局的策略也将面临愈发严峻的困境。长期来看,美台关系不确定性上升,台湾地区的地位在美、陆、台“战略三角”中恐被边缘化。在此情况下,两岸和平对话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如何在“战略三角”中实现平衡,是两岸需要共同思考的难题。
2
大罢免后,美台关系继续走向模糊,
抑或展现新机?
不少美国主流媒体将“大罢免”视为分裂加剧的缩影。《纽约时报》将罢免描述为一场“无疾而终”的尝试,对赖清德造成打击,称其为试图通过罢免巩固执政权力的“雄心勃勃但无效”的努力;CNN将罢免定性为“民主制衡或权力滥用”的争议;《福布斯》分析,罢免失败证明台湾民众希望维持“蓬勃的民主”,但警告立法僵局可能阻碍国防强化,影响美国对台湾军事支持的期望。总之,罢免运动展现了台湾地区政治的草根活力,但低投票率和失败暴露了蓝绿恶斗的负面效应。
美国政界对“大罢免”保持了克制的态度,未见白宫、国务院或特朗普政府发表公开评论。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特朗普政府选择不评论罢免及其结果,是为了避免被视为干预岛内政治。这种谨慎在2025年尤为重要,因特朗普上台后可能重启美中贸易谈判,任何公开表态都可能被视为对台海的挑衅。在MAGA政策主导下,特朗普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将受其个人形象及对华战略博弈的深刻影响。若特朗普意在强化其果断强势的形象,可能通过加大对台湾的口头支持、扩大军售规模、提升在台湾周边军事存在的曝光,或增加美台高层互动,以维持台海战略平衡。然而,若特朗普为实现对华贸易或其他优先目标而与中国领导人达成交易,他可能将调整美国长期对台政策作为让步筹码。
对赖当局而言,罢免失败暴露了民进党内部凝聚力不足与民意支持下降。赖清德在立法受限与民怨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执政权威受损。特朗普政府也可能因此质疑其治理能力,降低对民进党的信任,削弱民进党在美台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赖清德为弥补岛内劣势,可能加大对美依赖,接受特朗普更多要求,但由此也会加重台湾经济负担。当前,台湾社会对民进党当局的激进“抗中”路线已经出现疑虑,在中美贸易谈判有望实现更多进展的前提下,比起前文中提及的“强化形象”,特朗普政府可能还是会希望台湾当局有所改变,以换取更多贸易谈判空间。罢免失败使美国重新评估台海区域的战略稳定性,未来的台湾需要在美国的大战略中展现更一致的治理能力,以维持美台关系的可靠性。
04
结语:2026九合一地方选举展望
作为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2026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将于当年11月举行,涉及22个县市长的选举、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代表以及村里长等职位。从当前态势看,蓝白合的合作趋势或将延续。国民党在“大罢免”后民调回升、基层组织力增强,潜在党主席候选人如赵少康或郝龙斌若接棒,或进一步稳固势力。在柯文哲回归后,青年支持也会进一步扩大,预计在都市选区(如台北、新北)获利。在蓝白地方经营占优且中央施政逆风的情况下,将助其扩大版图,民众党在台北等关键城市分羹。不过,国民党党主席的最终人选为何、柯文哲回归后民众党的后续策略为何,也会多少影响到蓝白合的成效,有待观察。民进党方面,赖清德满意度跌至三成,党内“整风”虽推进,但激进派影响犹存,施政焦点转向民生。绿营或守住南部票仓(如高雄、台南),但北部、中部选区压力大。当然,这是理想状况下的预测,具体问题仍需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各党派如何在大罢免后重新凝聚力量备战明年的地方选举,以及赖清德当局同美国的互动会有何变数,是当前很值得观察的两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