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kura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后窗里的赛博格 +收藏本文
这是海外日记栏目的第6篇,坐标伦敦机场,作者Sakura,一个在伦敦求学的媒体人。可能因为英国疫情升温,加之送别回国的亲人,这篇日记有些焦虑、不安和伤感。这也是一个多月前不少国内同胞的内心写照。“春天到了,这个世界会变好吗?”很想给她一个拥抱,轻轻地坚定地说一句:会的,一定会。
兵荒马乱的一天。
中午,朋友发来一条消息,“部分国航伦敦——北京航班将调整为伦敦——上海浦东。”在截屏中,眼尖如我,突然发现多出了一班从未见过的航班,立刻打开APP查看。果然,今天、明天的直飞航班突然有座位了。APP不能订票,于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打客服电话,在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成功抢到了今天傍晚也就是6个小时后的机票。
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收拾,然后我送家里人去盖特威克机场。看着一老一小走进安检口,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们陪着我来伦敦,这一刻,却像极了逃难,逃离异乡的兵荒马乱。
我妈这一年的坐飞机经历,也可以写故事了。1月中旬,她回上海过年。年还没过呢,就传来国内疫情暴发、武汉封城的消息。其实早在12月底,我们在英国就陆续看到消息,说武汉有人感染,东南亚、日本也有人接连感染,当时还被人笑“病毒出国不出省”。由于当时国内一片祥和,我们也没太留意,还是让老人回家了。国内疫情升级后,英国航空率先取消往返中国的航班,妈妈2月初的返程机票就这样被取消了。于是,我们急吼吼地抢了一张东方航空的机票,让妈妈来伦敦避避疫情。那期间,每天看着国内新闻,无比焦心。特别是李文亮去世那天,我们都哭了。
没想到,即便横跨了一整个欧亚大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提法还是无比准确。2月底、3月初,英国开始陆续有人感染。新冠病毒对我们年轻人可能影响不大,老人还是要小心,于是回不回国,成为我们每天都要纠结的话题。
一开始,英国的数据都“很好”。每天一二千的检测量,检测出一二十个感染者。但是,对检测量太少、床位不够、政府应对不足等批评,此起彼伏。3月10日,在美国的大学同学发了一个模型,可以根据死亡人数计算实际感染人数。赶紧请隔壁宿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小哥哥算了一下英国的情况,当时,英国政府公告的实际感染人数是373人,但我们根据美国的模型,算出英国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近5000。
当即,我们决定让老人回国。
买机票那一刻,心中仍是万般纠结。留在英国,被感染风险增大;回国,飞机上感染风险也大。于是,选择了3月20日的机票,寻思着如果英国政府给力,很快就能控制住疫情。然而,随后的几天,学校、餐馆一家没关;歌剧、音乐会一场没停;上周末还跑了好几场马拉松。“佛系”疗法、“群体免疫”,让无数人产生了恐慌。于是,就有了一幕幕逃难的场景。
在机场,遇到了一位同样刚刚抢到机票的云南留学生。妹妹说,她早已收拾好行囊,每天抢票。今天的伦敦直飞上海,她花了3万多元才抢到票,回去之后可能要在上海先隔离14天,才能回云南。但是,再贵、再难,也要回国,也要回家。
这可能是万千异乡人共同的声音。
从昨天到今天,已经有多所高校发了邮件,说要关闭校园、建议学生们回国。在机场,我也看到了一些父母带着孩子,一些学生,离开这个国度。在我们的宿舍楼里,有细心的同学观察了一下,欧洲、美洲的学生们基本都回去了,留下的主要是亚非拉的学生。也有几个外国同学在群里说:“回家,对我而言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我的国家已经封关了”。
幸好,我的祖国还没有拒绝她的游子们。
送机回来,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刹那,看着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照常营业的咖啡馆、美甲店、超市,突然有一种不真实感,疫情真的就在身边吗?直到一辆NHS救护车呼啸而过,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几天听到的此起彼伏的声音,是救护车的声音……
我们还有很多朋友、同学和他们的家人留在英国。有些人迫于无奈留在这里,有些人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也有一些人不想被误认为“千里投毒”。
昨天早上,有一位在伦敦的朋友发了一张儿子望向窗外的背影。
“突然觉得很难过,本想带他出来看世界”
春天到了,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如果你此时也身在海外,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见闻或观点(留言或于后台联系我们投稿),我们希望这个小栏目,可以伴大家共度时艰,祈愿全球疫情早日平息,大家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