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疫情蔓延时

作者:T同学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海外日记(七) | 

纽约:疫情蔓延时


这是海外日记栏目的第7篇,也是第3篇首发原创。坐标美国纽约。作者T同学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大四学生,于去年12月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作为一名身在海外的湖北人,1、2月,她忧心家人;现在,家人牵挂着她。她目睹了纽约疫情从萌发到蔓延的过程,经历了华人是否应该戴口罩的纠结,也表达了对疫情之下浮现的一些消极现象的忧虑。



3月1日晚上,我坐大巴从巴尔的摩回纽约,朋友给我发来一则消息:“突发:纽约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



该来的还是来了


1月底,疫情在国内大爆发。办公室的同事也开始讨论这个事。来自湖北的我,自然是对国内的家人和朋友每天担忧到不行;其他人更多是对中国的情况表示关心和好奇。


一次和实习生一起吃饭,有人说起:“纽约一例确诊都没有,不是很奇怪吗?”逻辑上,我也觉得很奇怪。纽约可以说是最不美国的城市:密集的人口、集中的建筑、拥挤的公共交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何况,纽约作为国际上的超大城市和进入美国的门户之一,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班都数不清。


难道纽约真的有这么幸运吗?截止到美国东部时间3月20日11点,纽约州确诊病例到达了7102例,是全美确诊最多的州。

纽约街边的电子牌

提醒大家不要握手

(摄于3月16日)

1.jpg

一开始病毒在中国蔓延,美国的大家感到很安全。2月底,病毒在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和加州率先爆发,东海岸觉得很安全。(而现在,纽约州的确诊病例是第二多的华盛顿州的几乎4倍)。病毒登陆纽约州了,最开始也是在Westchester 郡(该郡的一位病例将病毒传播给了至少50人),办公室的我们还在自我安慰:“还没有到纽约市。”


现在纽约市的确诊病例是4408例,是Westchester郡的4倍。



在家办公


3月7日,纽约州州长宣布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


3月9日,联合国建议员工们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工作时间:每周可以在家办公3天。


但这让我们这些实习生陷入了困境。实习生不算是联合国的正式员工,在家办公的条例并不适用我们。而要使我们的实习期生效,就必须在办公室办公。


3月10日,我们办公室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确定了每人每周在家办公3天,实习生也包括在内。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经过协商后,我选择每周一和周五去办公室。


然而到了12日,菲律宾驻联合国使团的一名外交官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纽约联合国总部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晚上10点左右,联合国员工工会主席向所有人发送邮件,要求秘书长就延缓疫情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他在开头就写到:“我们坚信,我们现在不能只是不停洗手、然后坐着等到第一批确诊病例进入联合国。”他在信件中要求所有非核心员工一律全职在家工作。我对这位主席在危机期间表现出的领导力和迅速的行动力表示钦佩。


13日周五,戴好口罩、手套,我搭乘地铁,来到了办公室。整层楼里只有寥寥几个人。三楼的餐厅也关了。中午我和来自丹麦的实习生Ida一起在办公室的图书馆里吃饭。下班的时候,我们还在说:“下周一见”。然而回去后,我们所有人就接到了新的邮件通知,秘书长要求大家完全在家办公。13日就成了我去办公室的最后一天。

2.jpg

对岸中间的建筑是联合国总部大楼

(摄于3月19日)



口罩


口罩是早就买不到了。1月底国内疫情暴发的时候,我去附近的便利店试图买口罩,那时基本就买不到了。


就算有口罩,戴不戴也是个问题。这边的人是真心觉得,只有生病的人才会戴口罩。1月底的时候,有华人在纽约地铁上戴口罩,结果被攻击了。这下华人也不敢戴口罩了。世界卫生组织也倡导,非疫区的人们没有必要戴口罩,把口罩省下来给疫区的人们。

1月份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挤满了人

(摄于1月19日)

3.jpg

然而3月开始,疫情在纽约蔓延。戴口罩的人还是不多。我听一个学姐讲,她戴口罩上下班的路上,被言语攻击了好几次。3月8日,我乘大巴从哥伦比亚特区回纽约。尽管我背包里有口罩,我最终还是没有戴——实在是太害怕被攻击了。


官方和各大媒体的宣传口径也是戴口罩不如勤洗手(以至于我们办公室的一大瓶洗手液在一周内就用完了)。在这一点上,我能理解他们这么宣传的原因:真的买不到口罩了。


现在纽约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戴口罩的人也多起来了。不只是华人,其他人也开始戴口罩。然而前天,我戴口罩走在路上。一位老太太问我:“你是被感染了吗?”都什么时候了!我觉得她不是种族歧视。但我真心觉得,美国人对口罩的观念需要改变了。或许在美国其他大农村般的地区,口罩没那么必需。但这是人挤人的纽约诶!



穷人和无家可归的人


办公室里来自荷兰的实习生Isabella说:“这次疫情会把美国最丑陋、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美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之差,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可以用臭名昭著来形容。在美国,没有买商业医疗保险,就不敢去医院。一开始,高昂的医疗费用阻止了很多人去寻求检测和治疗,这也是导致疫情在早期扩散的一个原因。(后来出台了免费检测的政策)。纽约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平常靠着路人的善意施舍过活。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家办公了,他们要怎么办呢?

4.jpg4.jpg

这是纽约一个不寻常的春天

(摄于3月12日)



电影里的普通人


3月之后的日子,每天都像活在电影里一样。突发消息层出不穷,以至于我现在都对满屏的“Breaking News”产生了观感疲劳。美股(反复)熔断、纽交所关闭交易大厅、议员被感染、特朗普也做了检测……但更能深刻感受到的是,这些所谓见证历史的时刻,会给我们普通人造成多大的影响。


11日,毫无征兆地,特朗普宣布对欧洲禁飞一个月。当天早上,我还在和一个即将从瑞士来纽约的实习生聊天。我告诉他说,美国无论如何都不会禁止对瑞士禁飞。结果美国对整个欧洲禁飞了。我们办公室有三个来自欧洲的实习生。消息一出,她们都慌神了。因为担心之后滞留在美国,她们只能提前买机票回国。所有人的计划都被打乱了。纽约大学的宿舍关闭了。所有学生被强制要求离开。那么多国际学生,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及时找好暂时的落脚点。


18日开始,特朗普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他或许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特朗普政府因为前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遏制疫情,最近招致了很多批评)。他这么带头一说,民间的反华情绪直接被点燃了。华人(甚至是亚洲人)在美国的处境更加艰难了。大国对抗的代价最后还是普通人来承担。前天纽约的一个醉汉就把中国工商银行的自动取款机砸坏了。国与国,人与人——富人和穷人,不同人种的人——病毒好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撕裂。

曼哈顿街头

(摄于3月16日)

5.jpg

曼哈顿空空如也。


如果你此时也身在海外,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见闻或观点(留言或于后台联系我们投稿),我们希望这个小栏目,可以伴大家共度时艰,祈愿全球疫情早日平息,大家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