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5年9月2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系列讲座在文科楼324室举行。讲座由匈牙利多瑙河研究所访问学者章博浩(Eric Hendriks)博士主讲,主题为“欧洲文化战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歧”。本次讲座由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青年副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教授担任评论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郑琪以及国务学院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章博浩博士指出,相较于美国的“文化战争”,欧洲的文化战争更具根本性,因为它不仅涉及政策分歧,更触及民主、国家与法治等最核心的政治哲学问题,因而更加复杂且难以辨识。他将布达佩斯视为欧洲文化战争的“核心战场”,强调其既是亲欧盟、反民族主义自由派的中心,也是欧尔班领导的青民盟与民族保守主义力量的核心基地,因此呈现出高度对立和撕裂。
在分析欧洲文化战争的意识形态结构时,他指出,自20世纪下半叶起,欧洲自由主义逐渐走向反民族主义,并将民主重新理解为对多数人的约束,而非以选举为核心的多数统治。由此,欧洲自由派与中东欧的民族保守派之间产生了根本分歧:前者强调少数群体权利保护与超国家治理,后者则坚持维护多数人的民主权利与国家主权。这种对“民主”“国家”和“法治”的不同理解,使双方都声称代表“真正的欧洲价值”,同时又将对方描绘为“反民主”或“专制”。
他提出应当以“多重现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的概念来理解世界,承认不同文明在共同进入现代性的同时,仍然保有各自的历史遗产与主观诠释。他主张构建一种新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既要对欧洲内部的多元传统保持尊重,也要在国际外交中展现更开放的姿态。
在结论部分,他对自由派和民族主义者分别提出批评与劝告:自由派的视角过于单一与自我中心,应更开放地面对多样性;民族主义虽在上升,但不足以提供积极的未来愿景。欧洲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共同体想象,即以真正的世界主义为核心,尊重“他者”的政治性、历史性与文化性。他强调,西欧不能不断地以标签和指责压制中东欧国家,而应理解其历史经验与民主理念的合理性。同时,他呼吁欧洲外交应摆脱单一的“去风险”逻辑,更积极地实践互联互通战略(connectivity strategy),以实现欧洲整体的平衡与发展。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文化战争”“多元身份”“世界主义”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文化战争与多元身份议题,章博浩博士认为,欧洲文化战争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性别议题与LGBTQ+权利上,双方陷入“相互挑衅—激烈反应—再挑衅”的循环,导致社会撕裂与对立情绪不断加深。针对世界主义议题,章博浩博士指出,真正的世界主义应建立在对差异的尊重之上,而不仅是“进步主义”或“开放边界”的口号。他批评西方自由派自称世界主义,却缺乏对欧洲内部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的兴趣;而民族主义者虽赢得选举,却尚未提出积极愿景。他呼吁双方都应超越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二元对立框架,共同构建尊重差异的新型世界主义。
最后,章博浩博士总结指出,欧洲文化战争实质是一场话语与概念之争。反民族主义的技术官僚自由主义与民族保守主义在“民主”“国家”“法治”的定义上彼此对立,却都声称代表“真正的欧洲价值”。他反对使用“非自由主义(illiberalism)”这一概念,因为它是一种负面的界定,仅仅代表“自由主义的缺失”,进一步固化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