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国友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40年与25年: 我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2025年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也是我与复旦大学正式结缘二十五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年份,记录我在美研中心从学生到教师的经历,作为中心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具有特别的意义。
01 硕博六载
2000年9月,我进入复旦大学,成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们学籍管理和日常活动都在学院,但可以选择美国研究中心的老师作为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当时中美入世谈判是国内热点话题,激发了我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兴趣,又多次听闻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教授推动克林顿总统访沪期间承诺对台“三不”政策的佳话,因此我第一时间就向吴老师申请其作为我的硕士生导师。由于联系时间早,被吴老师“面试”就早,如愿成为吴老师的硕士生。2002年底,我因被批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又自动“升级”为吴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后来我才知道,吴老师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美国研究中心初创时期的副主任汪熙先生,祖籍安徽休宁——恰好是我的家乡。这真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和传承。
从学生角度,当时我对美国研究中心有三点突出感受: 建筑空间大,对美接待多,交流资源足。
建筑空间大。众所周知,中心有一幢占地甚广的单独的四层大楼。这幢大楼奠定了中心学术影响力的物质基础,自建成之日,就以其宏伟壮阔的现代气息“震慑”了很多来访者,成为中心硬实力的直接表现。中心各位老师的办公室,宽敞明亮,有充裕的藏书空间。美研中心三楼的图书馆,与文科楼六楼的学院图书馆以及东边百米之外的文科图书馆相比,装饰新,桌椅宽,空调足;就馆藏而言,中心图书馆有关美国研究的学术专著可能不算最多,但来自美国的学术杂志和报纸丰富,在当时网络尚不发达的时代,这为师生及时掌握和研究美国学界及其他各界的讯息提供了很大便利。
对美接待多。美国研究中心接待了不少美国政要及学者、学生。我铭记至今的有两件。一是包括拜登在内的美国参议员一行2001年8月来中心访问。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当时也不知来访者究竟何许人也,当天穿着一件普通的竖条纹T恤就参加了座谈。其他的与会同学也大都穿着T恤或者是各类杂色衬衫,几乎没有穿西装的。现在想起来,参加如此重大的外事活动,这样的穿着既反映了学生们真实的状态,但确实又显得很不注重礼节,不知拜登等人当时看到我们如此“原生态”穿着作何感想。不过,拜登还是非常有风度的,活动结束后还和我以及其他同学单独合影。二是吴老师每年组织美国学生与复旦学生的对话。对话通常持续2个小时,两国学生坐在一起,相互提问和回答。由于是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非常简单和纯粹,不太涉及重大政策或战略问题,主要围绕中美生活差异、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等展开,偶尔也会就人权和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与美国学生的对话,让我对美国青年有了直观的认识,也通过他们间接对美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交流资源足。美国研究中心诸位前辈老师和美国各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经常赴美交流。复旦与美国高校间也有比较多的合作机制,不时就听说哪位同学到美国去访学了。2005年初,我也有幸通过校内和美方选拔,入选耶鲁大学的“福克斯学者”项目,但2005年秋季学年也是我读博的最后一个学年,要考虑论文答辩和毕业了。吴老师非常支持我赴美交流。于是当年5月份,我开启为期一年的赴美访学。耶鲁之行,是我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去美国以及第一次出国。到了纽约肯尼迪机场,耶鲁项目方还派了一辆林肯车来接我和同项目的一位德国学者,把我俩直接从机场送到耶鲁大学所在地纽黑文市。我在耶鲁的这一年,开阔了视野,真正增加了对美国各领域的认识,逐渐把书中的美国和眼中的美国对应起来。当时,中美差距还较大,去美国,尤其在耶鲁这样的顶尖学府,能够充分感受到美国那时的自信和大气。我把对美国的一些观察和理解写成一系列评论文章,刊登于当时沪上非常流行的《东方早报》。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到访耶鲁大学。我作为中国在美学生、学者代表受到接见,并出席了胡主席向耶鲁大学捐书的仪式。这一经历,我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复旦》校报上。
在出国一年访学的情况下,我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如期毕业。做学生是快乐的,无忧无虑。导师宽严相济,鼓励有加,引导我渐入学术研究之门,支持我在学术领域自由探索。自己认真学习,按照研究兴趣发表了好几篇学术文章。我也在外面偶尔兼职上课,赚取点额外的生活费。也是在求学期间,我完成了个人的婚姻大事。
02从讲师到正高
2006年5月,我结束耶鲁访学回国后,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被授予博士学位。由于之前已经通过了美国研究中心各教授出席的公开招聘会,毕业后就留在中心工作。中心教授指导的博士留在中心工作,这在很长时间内几乎成为一种传统。在我之前,就有倪世雄教授指导的王义桅、蔡翠红、信强和赵可金,沈丁立教授指导的吴莼思和张家栋等六位;在我之后,还有朱明权教授指导的潘亚玲和徐以骅教授指导的涂怡超这两位。这种情况甚至一度让外界有美研中心只录用本中心毕业生的误解。其实,从学术表现看,这些留校工作的同事在学生阶段就有比较突出的学术成果,或者在导师指导下深耕美国某一领域,与其他同龄面试者比较,确实有优势。
2006年7月,我正式入职美国研究中心,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工作后,各种各样的杂事和琐事多了起来,很多都是学生阶段没有经历过的。印象中办公室,前前后后就换了几处。此外,发表文章的意义也不一样了。作为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更多的是出于兴趣,但成为教师后,这不仅是兴趣,还是工作要求,是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好在延续读博期间的学术成长轨迹,2007年一年我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两个省部级项目,并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符合晋升副高职称的各种条件,因此博士毕业两年后的2008年,我评上了副高职称。
2009年至2010年,我又赴美国乔治城大学从事一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到乔治城大学访学,同样离不开吴老师的大力推荐以及国务学院沈兰芳书记的支持。吴老师一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从事美国研究,一定要多去美国走走看看,和美国各界交流,深入了解美国,把握美国的真实脉搏。从事美国研究越久,就愈发体会到吴老师这一观点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乔治城大学所在的华盛顿特区,智库多,活动多,政策气氛浓烈,与远在新英格兰地区耶鲁大学的“学院派”氛围很不一样。在乔治城大学访学期间,我充分感受到了美国政治心脏的跳动以及多元思想的交汇。比较遗憾的是,尽管我当时已经是教师身份,但经济并不宽裕,思想也略微保守,未曾想过在美国买二手车,也因此未能以自驾方式拓展对美国不同区域的深度认知。
2010年访学结束回国后,我重启因在美国而有所拖延的学术论文发表进程。之后3年内,陆续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包括评正高所要求的SSCI论文和多篇权威刊物论文。2013年,我以全校“打擂台”的特殊形式,经外部专家严格匿名评审以及校长办公会讨论后获聘正高职称。随后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
从本人及同事评职称经历看,美国研究中心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长期在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影响,一个重要经验是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宽松、正向的发展环境。中心各老师评职称总体上比较快,评职称主要看成果,不唯资历。这为年轻后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学者更有动力,更有冲劲。这也形成了良性互动: 年轻学者取得的进步,累积为中心的进步;年轻学者的发展,推动了中心的发展。
03正高之后
评上正高只是学术生涯的一个逗号而已,尽管比较重要,但研究还要继续向前。我长期聚焦的中美经贸关系,因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加剧和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关税战,其理论和政策意义进一步凸显,常研常新,成为我对美研究的主要深耕领域。在学术论著发表之外,主持的科研项目也多了起来,对政策制定逻辑的理解更为深入。此外,我担任了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参与到中心相关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由此懂得一个科研机构,一定要抓住每一次重大机遇,才能始终保持好的发展势头。
这段时间,美国研究中心很好地抓住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上海市高校智库申请、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认定、教育部联合研究院成立以及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等各种机遇,为后续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对陪同当时主管文科的林尚立副校长和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老师一道赴北京拜访相关部委及兄弟单位商议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一事记忆犹新,也因此领会到要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
这一阶段我也更能感受到时代变化和中美关系变迁对中心的强烈影响。依个人观察,有两点尤为突出。一是学术界对美研究和打交道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日益提升。这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相符,中国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在双边关系中的塑造力显著增加。从个体角度,学者研究充分,思考深入,可与美方平等、自信对话。二是中美各类交流阻力变大。中心老师仍然保持着与美国各界的频繁互动,但与之前相比,由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变化,中美之间正常的学术和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加大,障碍增多。
美国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我作为学生和教师经历了其中的二十五年。回顾这二十五年,常怀感恩。于我而言,吴老师是硕导、博导,学风正、学品高,看问题精准,对待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从一开始就是学术领路人。吴老师还是美国研究中心领导,管理严格,方向明确,带领同事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也要感恩谢希德校长及诸前辈高起点创立中心、建设中心,给复旦大学和国内美国研究学界留下宝贵财富。吾辈在这样的平台工作,幸运获得了由平台提供的无形加持。作为平台一份子,师友也都竭智尽力,为中心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还要感恩时代。美国研究中心的发展与中国崛起的大时代同频,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美外交要创新局,直接为美国研究中心对美研究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推动着中心相关工作跟上对美外交的时代需要。
四秩风华笔墨稠,更借东风展鸿猷。美国研究中心从最初的成立、后续的发展到现在的成就,用四十年时间充分证明了一所百廿一流大学的优秀科研机构,是如何生逢其时、薪火相传,又是如何勇立时代潮头为国家服务的。
祝愿美国研究中心未来发展更好,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