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夏季达沃斯论坛 | 孙立坚:形成内生动力,打通内外循环,构建发展新动力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4-06-29 来源:第一财经+收藏本文

图片

图为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现场


6月25日,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名政、商、学、媒体界代表,围绕“全球新经济”“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新前沿”“对人进行投资”“气候、自然与能源的相互联系”等六大方向进行探讨,为激发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献计献策。论坛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硬核观点?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影响?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访谈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


Q1

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何会选择上述六大方向进行探讨?您自己最关注哪个方向的发展?




孙立坚:此次六大方向的设计具有紧迫感和时代感。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并且出现了分化现象,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乃至过热,但中国、东亚和欧洲等曾经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制造业经济体却面临巨大挑战,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这六个话题聚焦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其中“中国和世界”这一话题我更关注。


六个话题当中,首先,在全球的新经济方面,我们急需打造一个新的营商环境开放的生态环境。过去世界经济的繁荣都依靠开放的全球化合作架构来形成复苏的动力。未来,中国经济未来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推手,为世界带来更多崛起的机会。其次,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常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如何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避免破坏性创新带来的“赢者通吃”问题,以及如何提升人工智能的普惠性,在今天都值得关注。第三,我们现在强调七大产业重点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今天产业强国建设的依靠,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大连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来探讨自然环境和气候能源的问题很合时宜。


我觉得探讨的六大方向都非常重要,这次与会嘉宾又增加了不少!大家都想更多了解中国自身的发展内生动力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合作的场景,


Q2

您对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是如何判断的?




孙立坚:疫情之后,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释放,开始趋于稳定。但是我们依然看到,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全球化浪潮中,经济周期的影响首先带来了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随后中美之间的贸易纷争改变了过去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的变化和重构并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导致了世界经济动力依然缺失的发展格局。世界经济出现严重的分化,包括刚才谈到,全球价值链面对当前的下行压力时,轻资产的金融业和服务业摆脱困难的能力更强,相反重资产的制造业能力较弱,所以中国、东亚和欧洲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制造业经济体都面临着非常大的下行压力。


所以发展格局的分化也造成了现在宏观政策的协调难以推进。强势美元高息货币的政策选择加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压力,所以目前各国必须要找到内生的发展动力,,并在深入融入全球化环境的同时,也要充分兼顾对外目标,否则只靠国内发力,外部的环境若不能够适应,国内的努力可能会事倍功半,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对我们来说,需要平衡对内对外的双重目标,同时要更快形成内生发展的动力。在这一点当中,小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压力更为严峻。


图片

图为参会嘉宾参加“未来增长将如何发展”分论坛


Q3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孙立坚:新兴市场国家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过去,中国制造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充分体现了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巨大收益。然而这些国家同时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美国所谓的去风险,实际是和发达国家一起去中国化。但是在全球供应链的价值链中,中国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去中国化的保护主义抬头,必然会出现由其他国家顶替中国贸易缺口的“躺赢”现象,比如印度成为了受益者,暂时出现了产业链和金融市场的回暖迹象。但是大多数的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当中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率先推动双循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利用协同效应携手共进,实现发展目标,是重构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实现全球化所必须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天最大的挑战是“去全球化”,或者说是“类聚化”作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扭曲的全球化形式,这种分同类经济体一杯羹的发展方式会使蛋糕变小、机会变少。由于这些国家仍处在发展阶段,内生的动力天然不足,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更需要全球化的环境,就像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内生的动力还不足,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来提升中国发展的动力。然而,当前全球化不断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其实和中国当年融入全球化时代的场景正好相反(即今天类聚化相对过去的全球化而言),他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Q4

您认为全球经济的下行还会持续多久?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孙立坚:大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是第一个需要完成阶段目标,也是世界发展动力和能够凝聚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保障。当前,大国经济体在产业赛道和企业家创新精神上竞争加剧,发展的内生动力表现鲜明,这是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内生动力形成全球共同繁荣的大循环市场机制方面,全球化的格局也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企业之间的商业机会和共同合作的市场环境,还影响着家庭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


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内生动力,再促进全球化的双循环,打通内外循环,那么国际货币与财政政策也会摆脱当前明显疲软的效果,全球的经济复苏都会走向同一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实际上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通过这种内外循环打通的经济复苏,国际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走向就会自然而然保持一致,这也将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将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全球化格局的重新确立以及国际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因此任何保护主义的举措对经济回暖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因此我们需要肩负起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展现大国的胸怀和格局。


图片

图为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现场


Q5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对于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有怎样的作用?




孙立坚:这两个世界著名的组织都有非常严谨的一套宏经济预测模型和独立的数据来源。各成员国都要按照他们的要求披露信息,这些信息也成为他们判断未来世界走势和国别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于中国发展评价的提升,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改革开放战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今天中国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向好势头和较好绩效,实际上反映出我们今天在打造内生动力方面的努力。创新驱动和打通要素循环,提升企业家的创新动能,并发挥好经济一体化的协同效应,这些都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内生动力。过去我们依靠海外出口,但现在我们反而要开放市场,通过我们自己的统一大市场带来更多商机,这不仅使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服务看到未来环境的向好,同时也给其他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参与中国经济合作建设的外国企业和机构带来了机会。


总之,内生动力的提升和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战略实际上是促成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并不闭关自守,而是通过双循环构建更大的营商环境,这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作出向好评价的基础。


Q6

中国经济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低成本的优势已经消失,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也需要从此前的依赖低成本和粗放式的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也造成了一定压力。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孙立坚: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两头在外的高效增长模式,解决了当时的瓶颈问题,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我们一方面选择了以资源换市场,释放人口红利,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资源建立保税区,并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治理理念,另一方面也把市场发展的机遇放在成熟的国际市场,这种两头在外,即技术在外和市场在外的做法,确实解决了中国经济当初发展的瓶颈,让我们实现了世界瞩目的巨大飞跃。


但今天这种比较优势在逐渐衰退,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新的比较优势,那么过去的比较优势反而会成为今天发展的比较劣势。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人口结构的问题,发展过度吸收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成本上升问题,以及中美经贸关系日益升级的摩擦,都加剧了我们两头在外增长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国今天急需构建内生的发展动力,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破旧立新的代价也会影响我们的市场活力。但一旦我们建立起新质生产力和统一大市场的配套体系,再以此通过开放打通内外循环,中国一定会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