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帆 雷薇田 发布时间:2024-06-21 来源:群众杂志 +收藏本文
王帆,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雷薇田,浙江省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助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青年安居直接影响青年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是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课题,更关乎着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青年安居领域创设了人才公寓、青年驿站、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系列举措。
目前,青年安居城市的痛点主要表现为:“成本高”,城市租住支出高且占青年月均收入比重较大;“落脚难”,初来城市求职、初出校园的青年在巨大的租房市场信息差面前找房困难;“不稳定”,租房市场中介不规范、租金随意涨、房东赶人、克扣押金等现象让青年租客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好房少”,稳定、优质、配套完善的租住房源供不应求等。想要让青年在城市中实现“安居乐业”,需从完善供给、健全体系、强化保障、提升质量四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提升青年城市安居幸福感。
加大青年住房资源供给规模。政府协同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盘活现有用地,用好土地存量,多渠道筹措房源。在办公密集、租住需求大的中心城区重点推进宿舍型、公寓型小户型住房的改造与建设;在临近轨道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郊核心区重点盘活闲置空地和市场房源。特别是在当前不少城市房价下行的环境下,政府可集中资源,收储销售不畅、质量合格的商品房,集中改造为保障房,多管齐下满足青年住房需求。
改善青年住房资源供给结构。针对性改善保租房源缺、短租房源少、稳定房源难等薄弱环节,鼓励青年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园区以及单位机构充分利用存量用地建设单位租赁房、人才公寓等保障性租赁住房;整合社区、市场的空房资源为初来城市求职青年、实习期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等提供可靠的短期过渡性房源;激活市场化专业租房机构平台,打造找房、租房、住房等一条龙模式,为城市中的新市民、青年人提供稳定长租产品和服务。
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提高存量房屋周转率,重点突破“职住分离”难题,推动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租住资源置换,收储市区二手房并改为面向中心城区就业青年出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提前考虑好产业结构和住房需求的契合程度,突出产业、居住、商业等功能分区的分布均衡性,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网络,满足青年跨区通勤、规律通勤、集中通勤等需求。
构建全方位、阶梯式的住房供应体系。打造推广针对青年群体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租赁住房供应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收入条件、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年多样化住房需求。如针对一线产业工人以及快递外卖类等新业态青年,推出集中化、可负担、多床位的合租类廉租房、保租房,充分激发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功能。以完善供应体系为抓手,为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青年群体提供差异化住房支持,确保年轻人在城市中“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实行分类化住房补贴机制,分级制定适宜的青年住房补贴政策。根据青年的所处年龄阶段、收入阶段、婚育状况进行划分,对于初入职场、收入不高青年的刚性住房需求可侧重实物补贴、货币补贴;针对收入提升、组建家庭后青年的改善性需求可侧重信贷补贴,并优化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为初婚青年家庭提供长租稳定房源供给,并在首套房摇号资格、贷款额度、首付比例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推动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并进发展。一方面优化租房市场环境,鼓励市场性租房机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为青年提供长效化、品质化的房源供给和现代化、人性化的租赁运营服务;另一方面重点推进小户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动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把租金切实降下来,并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对低收入青年群体、困难青年群体、弱势青年群体的“托底”作用。
动员多主体参与青年住房市场建设。运用政策组合拳,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贷款优惠和融资支持,地方财政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提供税收优惠、配套费减免、按民用水电气价格收取费用等支持政策,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青年住房保障共建机制。
优化租房市场环境。落实租购同权,稳定租赁关系,推进租赁房屋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租房青年在合同范围内,享受合理使用住房及其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严厉打击租赁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引入专业力量进一步规范租房交易流程,特别是在合同签订、租金变动等方面为青年提供相关的支持体系,积极打造公开、可靠的公共性租房信息平台。
加强青年安居政策倡导。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化平台,全面运用党政新媒体宣传矩阵,发动各企事业单位主体,以青年话语体系开展政策解读,提升青年政策知晓度和惠及度,引导青年对安居政策形成稳定政策预期;联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开展各类面对面政策宣讲活动,为青年职工及青年居民提供临近轨交沿线、产业聚集区的可靠房源信息,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房的区别解读,政策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政务信息,帮助青年合理用好政策工具,引导青年积极做好住房规划。
扩大青年住房政策覆盖面。优化青年住房政策顶层设计,推动各地青年住房政策由“关注人才”转向“普惠全体青年”,不仅要为高学历、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适合的住房资源,也要为占较大基数的普通白领青年,以及新业态青年、灵活就业青年、产业工人青年等群体提供经济上可负担、有一定品质、性价比合适的住房资源。同时做好青年住房政策衔接,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形成闭环,推进青年住房政策落地。
04
优化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做好城市“适青化”改造,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规划,推进青年发展型基本单元建设,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具象化到一个个基本单元的创建中,鼓励打造“口袋公园”“街心球场”“青春市集”“青年之家”等城市单元,用好城市的“金角银边”,让青年就近就便享受城市生活便利。
用好数字化工具,以先进数字化技术持续赋能。精准把脉青年住房需求,收集和整合青年住房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偏好,结合社会调查、青年座谈会等形式了解青年住房方面的诉求,培养青年群体的主人翁意识,保证青年的意见能够进入住房公共政策的决策和调整环节。打造智慧化青年居住空间,借助“智慧社区”建设势能,将数字技术成果应用到社区场景中,创新社区智能管理服务,搭建社区生活数字化系统,持续推动青年租住体验升级。
提升社区单元的青年适配度、青年友好度、青年参与度。鼓励社区多元化开展针对青年的配套设施升级、公共服务升级、文化供给升级,为青年开辟专属性、融合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有机嵌入学习培训、文化休闲、就业创业、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增强青年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营造有温度的多元社群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