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第二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在摩洛哥开幕 | 复旦大学持续推动全球气候与健康研究合作

作者:​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和风沐雨光华复旦+收藏本文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简称CWCC2025)在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UM6P)隆重开幕。会议由UM6P主办,复旦大学(CWCC大会发起方)、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测国际计划(MAP-AQ,CWCC大会发起方)、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非洲空气质量与气候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UM6P大学负责研究与国际合作的主任Jones Alami,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IGAC国际计划负责人Langley DeWitt,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负责人Paolo Laj,UM6P大学负责人才资源的部长Khalid Baddou等先后致辞。


图片


张人禾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届会议是2023年由复旦大学牵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的延续,很高兴看到该会议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他表示,在摩洛哥举办的CWCC2025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非洲是一个多样而富有韧性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重挑战。加强非洲地区的科学能力建设与国际参与,对于构建一个包容、平衡、全球化的研究网络至关重要。张人禾院士强调,这也是本次会议拟重点推进的方向之一。


近年来,复旦大学与WMO、MAP-AQ、IRDR等国际组织/计划密切合作,在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例如,联合举办为期十年的“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为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者提供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培训;提出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季风研究计划倡议,推进三大洲季风区域的科学合作与数据共享;发起“气候变化与健康倡议”,呼吁全球多方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发起“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城市先导计划,充分发挥AI在支持城市气候与空气质量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张人禾院士表示,复旦大学将持续深化与世界各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治理等全球性挑战。


今年为期三天的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大会涉及到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空气质量等风险的互联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等诸多方面。大会首次在非洲地区召开,旨在聚焦非洲区域的气候、环境与健康问题,积极推动各方与非洲国家学术界的国际合作,提升非洲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空气污染治理以及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会吸引了100余位参会者,其中有80多名来自全球的科学家现场参会,复旦大学共有12位师生参会。复旦大学IRDR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险互联与治理国际卓越中心、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全程支持大会的筹备与运行。此外,复旦大学还将组织两场边会,聚焦气候变化与健康、AI赋能城市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积极鼓励非洲国家以及城市参与相关国际合作网络。


来源丨https://mp.weixin.qq.com/s/eeyKxCn70FcyjyFrT8m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