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亦林 发布时间:2021-12-13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摘要
当地时间12月10日,由美国主办的为期三天的“民主峰会”(Summit for Democracy)正式结束。本次峰会的主题为“抗击威权、打击腐败和促进人权”,在峰会上,美国宣布了包括支持独立媒体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总体而言,峰会的反响远逊预期,无论是媒体还是智库界在会前、会后对峰会本身和美国自身的民主问题进行了批评。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团结美国同盟的外交性质峰会,在结束之后各界的关注焦点转向拜登政府的国内议程,使美国民主现状成为各界议论的焦点。
会前反应不一,落实行动期待高于地缘政治考量
但是在此基础上,主流媒体与智库也对本次民主峰会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峰会邀请名单标准不清晰。此次参会与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邀请,而美国一直避免谈及邀请的标准,这使得许多受邀国家的民主、法治程度受到质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一份研究中对受邀国家进行了分析,指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等民主法治状况明显欠佳或近年来明显衰退的国家受到了邀请,而比部分受邀请国民主状况更好的国家(比如比巴基斯坦状况更好的孟加拉国)则被排除在外。美国智库和媒体普遍认为,邀请波兰和印度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需求的考量(两国分别在美国对抗俄罗斯、中国上有着重要的地缘地位)而非考虑民主。
除了民主与法治指数以外,在美国强调的的“人权”议题上受邀国也受到质疑。《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指出,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受邀国家在“自由之家”的评价体系内是“部分自由”或“不自由”国家,即在人权纪录上存在问题。
而除了“民主国家”对标准引发质疑,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之间举棋不定、自相矛盾的姿态也引发批评。新加坡一贯是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而美国本次未邀请新加坡参会,但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美国资深外交官丹尼尔·克里滕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马上在新加坡对记者表示“新加坡没有被邀请,但这不是(我们)对我们与新加坡伙伴关系的评论。”《华盛顿邮报》对此评论称:“如果华盛顿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在不遵守民主规范的情况下成为美国的强有力的伙伴,那么举办民主峰会有什么意义呢?”
尽管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一直在强调“团结民主国家对抗威权主义”,但类似新加坡这样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的案例下,“团结民主”在外交政策上似乎依然要为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让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托马斯·佩平斯基(Thomas Pepinsky)认为,民主峰会不应该展现出地缘政治野心,而应该通过界定对民主的威胁、并加强对“良心自由、异议自由”的方式来巩固民主国家本身。
克里滕布林克在新加坡。图源:南华早报。
其二,批评美国自身的民主近年来遭受到了衰退。与拜登的论调不同,民主的威胁更多来自内部而非外部。民主监督组织“自由之家”于2021年下调了美国的民主评分,理由是“不公正选区划分”“金钱政治”和“少数族裔被剥夺选举权”。2021年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攻占国会山事件和特朗普不承认败选一事被普遍认为动摇了美国民主体制的根基。在这之后,超过19个共和党控制的州通过相关法律,进一步限制公民投票权利,其中北卡罗来纳州和得克萨斯州更是通过重新划分选区的手段塑造更有利于共和党的选区,剥夺少数族裔社区的权利。美国的民主衰退让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对美国继续成为“民主世界领袖”持以怀疑态度。
其三,民主峰会被认为“精英主义”,缺乏公民参与。耶鲁大学政治理论家Helene Landemore在《外交政策》上撰文称,代议制民主的核心缺陷长期被忽略了,民主峰会不应该是“精英主义和排他性的”。她进一步指出,民主峰会的唯一受邀者是100多位受到良好教育、富有且年纪较大的世界领导人,缺乏来自公民社会的参与,其视野可能是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的。
走形式还是促行动:
美国为三项议题解决提供何种方案?
尽管根据白宫提供的议程,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都有在峰会上进行发言,分享对民主的看法,但在具体落实如何达到会议主题的“对抗威权、打击腐败和促进人权”的目标上,参与方还是更依赖美国的行动。
在会议开始前几天,美国便宣布了一项反腐败战略,为峰会“吹风”。据《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报道,拜登于周一宣布的反腐败战略要求通过立法“查明隐藏在不透明的公司背后的腐败行为者”,防止外国的腐败官员通过美国房地产和对冲基金洗钱。
在峰会上,美方宣布的即将采取的行动有如下几类:支持独立媒体、运用制裁的工具打击其定义的“侵害人权”的行为和腐败行为和承诺改善本国的民主情况。在峰会的开幕式上,国务卿布林肯宣布美国将设立“责任基金”(liability fund)来支持独立媒体,这份基金将被用来支持那些因为报道而陷入诉讼或者迫害的记者。此外,布林肯还宣布美国国际开发署还将推出“媒体生存能力支持机制”(Media Viability Accelerator),通过聚焦数据共享、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来确保独立媒体更具有可持续性。根据CNN的报道,美国将在明年投入总计2.36亿美元来确保上述支持独立媒体的措施。
其次,在具体的倡议中,美国着重强调了限制向其认为的威权国家“出口技术”的倡议。据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报道,在会议的最后一天(12月10日),美国和加拿大、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通过了一项出口管制,以防技术滥用带来的监视、镇压公民和传播假新闻。除此之外,美国还以人权问题的理由将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列入了黑名单之中,禁止美国的投资者投资该企业。《南华早报》对此评论道:“中国在这些科技倡议以及整个峰会很少被提及,但这次会议和召集盟友……的努力似乎直接旨在对抗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如其他媒体在会议前批评的那样,美国的这一行动很难不被认为更多出于地缘利益考虑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就像之前以国家安全的理由将中国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一样。
最后,美国对之前各方对美国国内民主的批评表示“谦卑”,并且承诺改善美国国内对民主情况。在峰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拜登都反复提及其政府对改善美国民主做出的努力,强调其推动“让美国人更容易登记投票”的努力和民主党正在推动的《自由投票法案》和《约翰·路易斯投票法案》来确保选民的权利。
拜登在开幕式发表演讲。图源:美联社。
不过,拜登的这些承诺激起了共和党和保守派的强烈反弹。共和党参议员乔什·霍利(Josh Hawley)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里猛烈抨击拜登的民主峰会。他声称拜登的演讲是一篇“反美的长篇大论”,并指责拜登大加谈论其投票法案只是为了更长久地维持权力。福克斯的主持人劳拉·英格拉汉姆(Laura Ingraham)也在节目里称拜登在“劫持民主”,并认为民主党人的《自由投票法案》的目的是“让选举注册和邮寄选票绕过国家权威,从而挥别有意义的投票安全法,结果是民主党能借助媒体精英进一步宣传共和党‘反民主’的神话。”换而言之,共和党和保守派媒体认为,拜登和民主党政府召开民主峰会的目的是利用舆论压力满足其国内立法议程的需求。
峰会成果待商榷:
美国如何平衡各方诉求
在峰会开始之前,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发布了一项由区域国别研究专家共同写作的报告,对世界上各国将如何看待民主峰会做出了如下分析:
非洲国家:呼唤更现实的加强民主的努力。17个非洲国家被邀请参加民主峰会,他们的利益诉求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解决非洲迫切的社会经济需求。受新冠病毒影响以及有限的疫苗接种率,非洲大陆经济复苏乏力,即使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南非,也面临到2028年成为中低收入经济体的风险。二是以实现非洲物质繁荣的方式为非洲的民主提供结构性推动力。其中包括动用美国的财政和技术力量提升疫苗接种率,打击非法资金流动将其投资于非洲大陆所需的公共服务。
欧洲国家:对美国领导权存疑,更专注于“公民为中心”的民主。欧洲方面虽多有参会,但“战略自治”仍是主线。欧洲相关批评声音认为,民主峰会的形式虽然能让参会国家安心,但缺乏广泛的适用性。一来欧洲更关注美国的实际行动能否有效解决民主危机,重建大西洋伙伴关系间的信任;二来在欧洲重点关注的气候合作和国际抗疫方面,欧洲领导人都认为超越政体差异、寻求协调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欧洲正在推广以公民为中心的“公民小组”(Citizen Panel)模式,即随机选取欧洲的公民组成小组,共同参与欧洲的立法辩论与治理。这意味着“民主峰会”这种带有精英主义色彩的会议对欧洲来说优先级并不会太高。
日本:地缘政治考量超越所谓“民主”形式。由于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广“自由而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强调价值观外交,日本对召开民主峰会表示欢迎。但是,由于美国的未邀请名单里包括大量对日本而言很重要的东南亚国家(泰国、越南、新加坡等),日本会谨慎地避免因峰会导致地区间的分裂。此外,日本方面存在考虑与未受邀的东南亚国家开展“子会议”,增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拉美:欢迎峰会,但拒绝以对抗中俄作为会议主题。近年经受了一定的民主衰退的拉丁美洲对峰会表示欢迎,但由于该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拉美国家很难接受在峰会上过度强调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同时,拉美国家今年的民主衰退主要源于国内的不平等加剧和公共服务质量低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峰会需要辩论的主题。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美国在峰会上的行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参与者的预期。非洲和拉美期待的美国提供解决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带来的不民主的方案并不能被美国支持独立媒体的举措取代。相较而言,欧盟国家在参与美国于峰会上提出的几项倡议中比较积极,尤其是在出口管制一事上。
总体而论,在峰会结束后,美国媒体对峰会的成果并没有持很积极的态度。有趣的是,各方媒体批判民主峰会的角度多半指向特朗普和共和党破坏了美国民主,并敦促拜登应该将精力放到国内的投票法案上面。与会前浓厚的基于对抗中俄的地缘政治氛围不同,在会后舆论都将重心放在了美国国内议程之上。这确实也是民主党期望借助民主峰会达到的目的之一——在10月20日,《自由投票法案》被全体共和党人否决之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将自己的赞成票改成了反对票,以保留继续讨论该法案的可能。在民主峰会带来的关注度和舆论压力下,民主党很有可能对共和党施压,并再次发起对该法案的讨论。《时代周刊》对此的比喻是,当你的房子着火的时候,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全球消防员”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