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嘉亮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何立峰与贝森特和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
10月18日上午,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双方围绕落实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就双边经贸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交流,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贝森特在视频通话后称“事态已降温”,中美双方计划下周在马来西亚会面,并为可能即将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做准备。10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其此前提议的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不可持续”。特朗普同时强调,美国与中国“关系会处理得不错”,并称与中国领导人“关系融洽”,两国元首预计将会共同出席在韩国举行的亚太地区领导人会议。
尽管特朗普政府本次释放了一定善意,但美方此前仍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不断施压。10月14日,特朗普表示考虑在食用油等领域“终止与中国的业务往来”,作为对中国减少采购美国大豆的回应。10月15日,贝森特提出要寻求控制更多公司以对抗中国,从而减少美国在敏感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10月17日,贝森特称美国支持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加征关税,前提是欧洲也采取行动。同日,他还发表声明,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处理中国的外贸盈余和工业补贴政策。他宣称这些政策让中国制造业累积过剩产能,向全世界倾销廉价产品。
10月1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情况报告》表达对美国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实施贸易霸凌、操纵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政策措施的关切。中方希望通过2025年报告的发布,敦促美方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履行成员应尽义务,尽快取消“对等关税”等违规措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致力于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新闻来源:WSJ、纽约时报、中国商务部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七国集团协调应对中国稀土新规
自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出台新的稀土出口贸易公告以来,西方各界官员纷纷发声应对稀土供应链问题。
10月15日,多名美国高级官员抨击中国大幅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对全球供应链构成威胁,但表示中国政府仍有可能改变立场,避免华盛顿采取措施与中国脱钩。贸易代表格里尔说,中国的新出口限制是全球供应链主导权之争,美国及其盟国不会接受这些限制措施。他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一起强调,华盛顿不想让冲突升级,因为冲突已经扰乱了金融市场,并使美中关系陷入困境。
10月16日,据路透社报道,七国集团同意在中国出口管制问题上相互协调保持统一战线,实现供应商多元化。欧盟执行副主席兼贸易专员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称,鉴于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占据约80%—90%的关键环节,七国集团财长已就信息共享与政策节奏达成共识。
10月16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就批准稀土出口等经贸问题回应外界关切。何咏前表示,此次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中国政府依法依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行为,并非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规的出口申请,都可以获得批准。中方将在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许可流程,缩短审核时间,积极考虑适用通用许可、许可豁免等便利化措施,有效促进合规贸易。
新闻来源:路透社、POLITICO
图片来源:路透社
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并与泽连斯基会晤
10月16日,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确认将在两周内与普京在匈牙利会面。次日,特朗普又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举行了会晤。
16日,特朗普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电话。电话后,特朗普表示,此次通话“良好且富有成效”,并补充说两国“高级顾问”将于下周会面。特朗普还宣布将在最近两周与普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定的地点会面,预计将讨论有关如何结束俄乌冲突相关的问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相关筹备正在“全速推进”。
据CBS报道,克里姆林宫一位重要助手表示,特朗普和普京之间的通话是应俄罗斯的要求进行的。普京在通话中告诉特朗普,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将损害和平进程,并有害于俄美关系。
10月17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进行会晤。会后,泽连斯基称双方的会谈相当“尖锐”。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告诉泽连斯基,普京告诉他,这场冲突是“一场特殊行动,甚至不是战争”,并补充说,乌克兰领导人需要达成协议,否则将面临毁灭。
知情人士称,美乌总统会晤多次演变成“对骂”,特朗普抛开了乌克兰前线的地图,坚持要求泽连斯基向普京投降整个顿巴斯地区,并反复重复俄罗斯领导人前一天通话中提出的谈话要点。特朗普还告泽连斯基,他不打算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战斧导弹,至少目前不会。
新闻来源:BBC、CNN、FT、CBS
图片来源:CNN
美国政府持续停摆
因国会未能就新财年拨款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关门。截至10月19日,美国政府停摆已经持续至第19天,这使得本次关门成为美国史上第三长的政府关门。
10月16日,参议院未能推进共和党提出的延长政府资金并第十次结束政府关门的法案,国会僵局持续。最终计票结果为51票赞成、45票反对,未达到在100名参议员组成的参议院推进该法案所需的60票。投票结果基本符合党派立场,没有新的民主党人转向支持本次的预算法案。同日,参议院还为一项专门为五角大楼提供资金的长期拨款法案投票,该法案同样未能获得60票,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重启部分拨款的希望破灭,给持续僵局带来了新的麻烦。
目前,一些公共部门陆续宣告联邦资金耗竭。最高法院公共信息官帕特里夏·麦凯布称,最高法院于10月18日耗尽了联邦资金。她表示,如果没有国会拨款,最高法院预计将对其运作进行调整,以遵守《反赤字法案》。她说,最高法院仍将开展必要的工作,但最高法院大楼将“暂停对外开放,直至另行通知”。美国国家核安全局也发布通知称,用于支付工资和开支的资金也于18日用完,大约1400名员工将被强制休假,仅留375名员工将继续工作。
10月20日,参议院将再一次对拨款法案进行投票。如果20日仍未结束停摆,则后续的一系列时间点值得进一步关注:首先是10月24日,这是联邦雇员的下一笔薪水的补发日;然后是10月31日,这是下一笔军人军饷的发放日;之后是11月1日,这是新一年度平价医疗法案开放注册,医保法案是本轮僵局的焦点,11月1日后民主党人的筹码可能会大幅降低;最后则是11月21日感恩节。
新闻来源:CBC、BBC、USA Today
图片来源:USA Today
美国掀起第二轮“反对国王”社会运动
10月18日,美国多地掀起第二轮“反对国王”(No Kings)全国性集会。据路透社报道,当天在全美50州共举办超2,600场活动,芝加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地均出现大规模的集会人群,据估计参加本次全国性运动的总人流量达数百万。
本次运动以“美国没有国王”作为口号强调对民主与法治的捍卫。示威的目标聚焦于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移民执法“军事化”、向多座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对自由派团体采取强硬措施以及扩大行政权力等举措。公开支持这次社会运动的团体包括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MoveOn、Indivisible、美国教师联合会等,组织网络横跨200余家机构和组织。协办此次活动的Indivisible组织在声明中表示:“今天,数百万美国人团结起来,拒绝威权主义,并提醒世界,我们的民主属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的野心。”
“反对国王”集会赢得了不同意识形态民主党人的支持。前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和希拉里·克林顿都表示支持,此外还有进步派众议员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OC)和独立参议员伯尼·桑德斯都亲自参加了集会进行动员演讲。
18日晚间,特朗普和白宫以嘲讽的方式回应了本次的“反对国王“运动。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了一段AI生成的视频,视频中特朗普头戴着王冠,驾驶着一架标有“特朗普国王”的喷气式飞机飞过纽约市上空,随后向下方街道上的抗议者投掷了一枚棕色污泥炸弹。而白宫官方账户则发布了两张讽刺照片,一张是特朗普和万斯头戴王冠的照片,另一张是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杰弗里斯和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戴着墨西哥宽边帽的照片,并配文称“我们生来就与众不同”。
新闻来源:路透社、卫报、BBC
图片来源:路透社
杨振宁先生逝世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99 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退休,他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他为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二十世纪物理科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国,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在母校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定居清华后,杨振宁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投入到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事业中。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杨振宁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杨振宁曾在30年前的一次访谈中说道:“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新闻来源:清华大学、BBC、纽约时报
图片来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