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9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4年8月7日,复旦大学(FDU)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合作举办的气候变化特别工作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全球气候治理“盘点”后治理进程尚存在的差距、国家自主贡献(NDCs)新“雄心”目标、路线图等需求的科技支撑以及复旦大学产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治理体系的可能支撑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共商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和复原力建设等关键技术问题。
UNFCCC计划协调司高级司长Daniele Violetti先生和他的特别助理陈爱萍女士代表UNFCCC出席了工作研讨会。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的专家教授出席了这次工作研讨会。
工作研讨会前,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会见了Daniele Violetti高级司长一行。工作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气候风险互联与治理国际卓越中心(ICoE)主任张人禾教授主持。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致辞,并向UNFCCC嘉宾介绍了复旦大学在推进气候变化研究和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诸多贡献。Daniele Violetti先生从全球气候治理合作平台的视角,介绍了全球气候行动的进展与挑战,以及国际合作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中的重要性,并对复旦大学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努力表示赞赏。
陈志敏校长在工作研讨前会见Daniele Violetti高级司长一行
陈志敏校长致欢迎辞
张人禾院士主持会议
Daniele Violetti 发言
工作研讨期间,复旦大学的专家们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议题和科学问题,做了专题报告:
·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王桂华教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近海到沿海海洋环流过程的影响。具体介绍了洋流、海平面变化、热带气旋和盐水入侵等影响的适应策略。
·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介绍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常态的特征、国际卓越中心跨学科研究工作进展以及基于科学的气候变化适应韧性治理倡议,强调了将气候变化适应与韧性建设结合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复旦大学在基于科学的气候韧性框架与复杂系统模型量化预估减缓与适应进程的风险治理等研究的进展。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主要作者,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左志燕教授,介绍了全球土地加速干燥和变暖叠加的风险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适应路径,建议采取措施,保持土壤湿度,减缓这一加速变干导致更加变暖的趋势,帮助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IRDR国际卓越中心系统模拟实验室主任王戎教授,讨论了能源转型路径的建模和预测,重点介绍了将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系统模型耦合以预测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出、生物质能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容量影响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策建议。
·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徐菁媛副教授,分享了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气候政策比较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了气候适应治理的框架,并强调了不同国家在气候适应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钱浩祺副教授介绍了非洲国家气候融资的协同效益分析,提供了气候融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证据,并强调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使融资与受援国的优先事项对齐。
· 大数据研究院周阳副教授介绍了全球气候政策的互动与排序,强调了理解政策协同与冲突对于提升减排效果的重要性。
在互动环节,UNFCCC秘书处高级司长特别助理陈爱萍女士,介绍了UNFCCC在2023年的工作重点和关键成就,并结合筹办2024年全球气候大会(COP29)及首份《巴黎协定透明度报告》的情况,展望了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议题和主要挑战。
在讨论环节,张人禾教授和Daniele Violetti先生就复旦大学与UNFCCC双方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教育、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等广泛领域的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对未来双方更大范围的合作寄予厚望。与会者对复旦大学在创新适应解决方案和为后“盘点”时期气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充满信心,标志着复旦大学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