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我的校长谢希德 推动中美交往的传奇女性

作者:沈逸 发布时间:2021-04-29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我的校长谢希德

推动中美交往的传奇女性

沈逸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今日向大家介绍谢校长,是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向前辈表达敬意的方式,也希望为在未来有志于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样本和经验。


今天我们聚焦于谢希德校长的另外一个身份——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我们将从历史中回顾谢校长如何为中美关系及两国民间交往贡献出个人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卓越贡献。


在展厅的展品中,有一面国旗。2000年2月24日,美国国会同意了众议员Curt Weldon的建议,将一面美国国旗悬挂于美国国会大厦上24小时以表彰“Madam Xie”在中美关系中做出的特殊的贡献。后来美国友人Tom Scanlon专程到华东医院将它送给当时已经卧床不起、几近弥留之际的谢校长。这位Curt Weldon并非亲华议员,甚至某种意义上观点较为反华,但在当时中美关系的交往中谢校长用自己特殊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一批这样的人——不论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如何,他们对“Madam Xie”谢希德女士非常尊敬。这种尊敬不是赞同谢校长的立场、理念和观点,而是即使我们观点和立场不同,但我对您的行为、个人的风格和做派表示尊敬,这种非常特殊的认同源自谢校长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中美关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


谢希德校长: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母亲”


1985年,谢希德先生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和坚韧努力,争取到特定资源的支持,在复旦大学设立了美国研究中心,并直至逝世一直担任中心主任。设立这个中国高校中最早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的目的是,培养对美国各方面深入研究的一代学者。1984年7月复旦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同意成立美国研究中心,同年12月确定谢校长亲自兼任美研中心的主任。


在1972年尼克松破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的这一特殊的、比较友好的时期(也被称之为“蜜月”)背景下,1986年在华盛顿设立了复旦基金会,通过当时上海市市长汪道涵联系到谢希德先生,设立了建设美国研究中心的援助目标。随后通过在美国国会的充分游说,美研中心建设获得来自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海外医院和学校项目五百万美元的拨款,以用于美研中心的旧房改造和形容的开建。1990年4月,当时已经从市长变成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的汪道涵先生,与谢希德先生一起为美研中心大楼的破土打桩典礼剪彩,复旦基金会顾问魏培德曾经形容这两位分别是美研中心的父亲和母亲。



这是魏培德为这个美研中心大楼筹到三百万美元事项的相关文件。


2001年3月17日,美研中心举行了谢希德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她在那里长久注视着,这个亲自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个研究机构继续在中美关系风云变幻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是谢希德先生非常重视的项目,这一项目由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发起,旨在让美国的100多所著名高校为中国培养科研人才。1979到1988十年间,累计输送了千·人赴美学习。谢校长从一开始就大力推进这一项目,把这些人送出去之后,再努力争取他们回国,确保他们学成之后为国所用。


1984年的4月30日,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这是谢校长亲笔修改的接待室欢迎词。


谢希德先生向里根赠送的复旦大学礼物《中国历史地图集》,而在后面坐着的非常沉稳、波澜不惊的这位先生就是礼物的编撰者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


这是一份很特殊的信,何汉理(Harry Harding)当时刚上任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便立刻致信谢希德讨论下一步合作。后来Harry Harding成为了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总统特别国家安全顾问,这些学者在当时中美交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9年,谢希德先生和倪世雄教授主编《曲折的历程——中美建交二十年》,纪念1979年到1999年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谢校长亲自为此书作序。


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Bill Clinton在中国访问,在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各界人士进行会面,画面中与希拉里对称坐着的就是谢希德先生。


这是《华盛顿邮报》报道图片,Bill Clinton对于谢校长非常的尊敬。



这是1998年8月克林顿回国后致谢校长的感谢函,其中说希拉里和我非常感谢对于您在我们上海访问期间和我们讨论中国的未来,您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正在发生伟大变革提供了参考。在信中他非常感谢谢先生为中国未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努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方对谢先生工作的认可。


1998年,谢希德校长在欧美同学会和美研中心共同举办的“展望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 祝贺江泽民主席访美成功”座谈会上发言,表达了她对中美共同致力于建设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关系加强的欣喜之情。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也授予谢希德先生的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中美协作交流中不仅在自身研究领域,而且在中美交往的方方面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


对中国女性问题的关注


在一般介绍中,谢先生还有通常不被人注意的一面——作为一名时代的女性,她自幼就非常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她一生身体力行,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平等独立的受教育机会。改革开放后,谢先生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帮扶女教师、女学生,在培养女性科学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女性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谢校长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接受英文报刊的采访Woman and Education in China(女性和中国教育),其中谈了中国女性在从事科研、读博、找工作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早在1942年《贵州日报》发起的妇女运动方针的征文中,当时年仅21岁的谢希德提出了“领袖人才培养、干部人才充实、脚踏实地工作、加强与家庭妇女的联系及母教的发扬”的四条意见并拿到了第一名。


这是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遴选出了283位新的学部委员,其中14位女性的科学家在大会期间合影。


这是谢希德先生当选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证书。


1981年6月,谢先生母校美国知名的女子文理学院史密斯学院授予谢先生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这是谢希德先生保存的20世纪80年代物理系女教授、女学生的统计表格。很小的很简单的一张,却始终关注女科技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1987年3月,谢希德在纽约八大学院做了题为《中国女科学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其中指出“只有提高全体的通识教育水平,为成年女性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1995年谢希德赴北京参加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科技的专题论坛,针对她一直关心的女科学工作者生存状态、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发表讲话;会后,她又专门撰写了《如何使女数理科技工作者后继有人》作为总结,其中谈到:


I don't want all girls to go to hard science, they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but they should not be kept out because of prejudice and other barriers. (我不是希望所有女性女孩子都投身去做科学,他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但不应该因为偏见或其他障碍被排除在外。)


从以上展览中,我们看到一个国际化的、身为战略科学家、身为女性科学家的谢希德对中美关系以及女性在科技工作中获得平等机会所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她用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榜样,为中美关系做出独到的贡献,也为推动女性科学家获得更加良好的成长机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毫无疑问值得我们铭记,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持续坚持和继续努力的正确方向。


谢校长与她一手建立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交往中可算是一个传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美关系非常特殊,客观而公允地讲,将其称为中美的“蜜月期”不为过,尤其是在1980年代冷战还没有结束、美苏依然对峙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表征是在进出口领域,美国为中国设立了友好的非盟国的独立分组,对中国出口军事产品,同时中美之间的高科技领域合作、民间文化交流都一片向好。


但现在回过头看,当时一切并非一帆风顺,谢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凭借人格魅力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她对于美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作为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的博士,她的人脉、对美国文化的认识理解、学术背景都为她在美国高端精英群体中所赢得了尊敬——这是谢校长在从事中美民间交往上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她也把这种优势用到了极致。相比一般意义上“精英”群体,谢校长坚定、明确、坦然地站在中国一边,捍卫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这一基础立场最大限度地推动了中美之间民间交往的开展,有利于构建良性中美关系,对当时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


另一方面,不论是里根政府又或者顶尖的美中问题专家、克林顿总统夫妇、后来作为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何汉林,都跟谢校长之间存有书信往来,此类民间交往在中美战略交往中具有特殊意义。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的五十周年,我们更易发现这类民间交往在特定历史时刻发挥的作用。当然历史一再证明,民间交往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大环境背景,五十年前乒乓外交能够扭转中美关系贡献,创造“小球转动大球”的奇迹,是因为战略决策者在乒乓外交之前便已着手寻找能转变双方战略关系的可行机会。谢校长能以独特人格魅力推动中美关系向前进,并在中美民间交往中建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这一培养下一代研究美国的中国学者重镇,这样的成就与历史性机遇密不可分。但正是由于在有历史性机遇期间,谢希德校长以对于中美两国的文化有全面、深入、精准了解的特殊背景,并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之做出贡献,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因此更为顺畅。


回望当年,审视现在。如今中美关系进入特殊时期,因为美方的选择,中美关系明显开始变得更具有竞争、摩擦的属性,但放眼未来,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美关系终究还将回到正常交往的轨道上去,会有竞争、摩擦,也会有沟通交往,这是必然会出现的新常态,只是中间有动荡的过程。


谢校长用他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所有有志于去研究中美关系或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必须全面认识、理解、学习的榜样。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无法复制的成长环境,一定程度上她是难以企及和超越的。但是她对国家的热爱、对中美交往的精准把握和定位、利用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成为中美沟通和理解的桥梁等一切,无疑是我们这些同样也在从事中美研究、维护中美关系的的人所应该铭记在心的。


今日向大家介绍谢校长,是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向前辈表达敬意的方式,也希望为在未来有志于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样本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