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姚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4-09-12 来源:文汇报+收藏本文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进行了创新发展,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了方向。


如何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关系?如何走出一条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海如何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本报约请三位学者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主持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后,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如何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内涵,及其对于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姚凯: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统筹推进三方力量,将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显著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精准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再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此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市场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组合;社会各方将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这种体制优势将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最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根本方法,也是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步骤,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强度和韧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主持人: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在更高层面上深化改革以及更广领域上突破限制作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如何进一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协同聚力,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水平?


姚凯: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多层次耦合机制。在国家层面,应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和支持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协同发展。


其次,多方共同发力,共促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一方面,在教育、科技、人才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平台,通过高能级的平台载体和高水平的人才发展空间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最后,针对性地破除制约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教育方面,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主持人: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在“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跃升中,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五个中心”建设取得了怎样瞩目的成就?对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要求,上海如何加强统筹联动、激发创新活力,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注入磅礴动力?


姚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在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功能。下一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基础研究新型平台建设,聚焦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研究。同时,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进世界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其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实施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着力解决教学滞后于经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未来经济产业转型的岗位需求。


再次,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建立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和保障,为人才创造富有挑战和创新机遇、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在子女教育、落户、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服务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最后,加强区域协同,发挥“头雁”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包括科研设施、数据资源、科技成果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与国际创新要素接轨,支撑人才要素在区域与国别间的高效循环,以人才的国际循环带动更加广泛的资源要素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