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从降息博弈与AI热潮看美股波动性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收藏本文

在近期的市场动态中,美联储12月的降息预期与美股AI领域的泡沫讨论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市场反应主要集中在“利率路径、通胀锚定、AI资本开支周期”三条主线。随着降息预期的逐步被市场消化,短期内市场波动性有所上升,投资者对未来走势的判断充满不确定性。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邀约,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相关文章。


关于美联储12月降息和美股AI领域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确实是当前市场的焦点。这背后交织着宏观政策、市场情绪与深刻的技术变革。金融市场的灵敏反应点集中在“利率路径、通胀锚定、AI资本开支周期”三条主线。把这些线索合起来看:降息与否会改变收益率曲线与风险偏好,但更可能呈“结构性波动而非系统性震荡”;至于AI是否是泡沫,当前证据更接近“高景气+供给瓶颈的资本开支周期”,尚不足以定性为系统性泡沫。下面我将从这几个维度,结合当前的市场信息和不同观点,梳理一个整体的图景。


Q1

美联储12月降息的主要分歧点在哪里?市场影响具体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立坚:目前的主要分歧点在于一些如纽约联储主席等的美国官员认为,鉴于就业市场出现冷却迹象,有空间实施宽松政策。他们的观点被市场解读为鸽派信号,使交易员对12月降息的预期一度升至70%以上。然而,如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等另一方人员则持谨慎态度,认为“短期内进一步降息的门槛相当高”。这种罕见的公开分歧,让市场在短期内陷入了波动和观望。


首先,如果降息,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它短期会有一波提振,但并非万能药。降息通常会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情绪,尤其对利率敏感的小盘股(它们通常持有更多浮动利率债务)和近期承压的成长股有利。历史数据表明,在美联储暂停降息一段时间后首次重启降息,标普500指数在随后一年有超过90%的概率上涨,平均涨幅可达12.9%。但需注意,市场此前已部分消化降息预期,需警惕“利好出尽”。


图片

图源:摄图网


其次,再来看债市与汇市方面,降息预期通常会导致国债收益率下滑,同时可能给美元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而对其他风险资产的影响在于更低的无风险利率可能促使部分资金流向加密资产等更高风险的领域。相反,若不降息,可能的出现的情形将有以下几种可能性。一是市场修正。如果美联储按兵不动,背离了市场强烈的降息预期,可能导致股市,尤其是估值高昂的科技股出现回调。二是美元走强。维持利率可能吸引资金流入,支撑美元汇率,但会对美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收入造成压力。


Q2

当前美股市场的AI泡沫争议焦点在哪?都有哪些依据可以佐证?


孙立坚:当前,认为“美股AI领域已呈现显著的泡沫化特征,而非单纯的行业景气度提升”的观点开始成为主流,他们从市场结构、估值与业绩匹配度等多方面都找到了可验证的数据,具体依据如下:


1

少数 AI 巨头主导大盘,市场结构失衡



以英伟达、微软等为首的“七巨头”贡献了标普 500 指数超过 50% 的涨幅,自 2022 年底以来,这些 AI 相关股票更是贡献了标普 500 指数总回报的 75%-80%。若剔除这几家公司,其余 490 多只股票整体表现几乎持平或仅微涨。且“七巨头”在标普 500 指数中的市值权重合计约为 35%,加上其他 AI 核心企业后权重接近 50%,这种“头重脚轻”的格局远超历史正常水平,属于典型的泡沫前夕特征。


2
个股估值与预期严重脱节


英伟达就是典型案例,2025 年其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62%、净利润大幅增长,但财报发布后股价反而收跌约 3.2%,其原因在于其股价在财报前已计入极高预期,即便业绩和下一季度指引超预期,也未达到部分分析师的极端乐观标准,导致获利盘高位套现。这表明股价已脱离基本面,更多受市场情绪和炒作推动,符合泡沫资产的特征。


图片

图源:NVIDIA官网


3
资金过度集中引发系统性风险


2025 年前两个月,AI 主题 ETF 就吸纳了创纪录的 24 亿美元资金,全球 AI 初创公司 2024 年融资额达 1315 亿美元,占全球风投的三分之一。资金盲目涌入使得部分 AI 初创企业即便尚未实现盈利,估值也水涨船高,这种脱离盈利支撑的资金追捧,正是泡沫形成的重要推手。


即使如此,科技泡沫是否会构成像2008年金融海啸那样的危机,今天持反对声音的专业人士也不少,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哥(认为有泡沫但未到破裂时),还有知名对冲基金Coatue也是持谨慎的观点。他们的根据主要是从三个维度来论证的:一是估值有盈利支撑。当前纳斯达克100指数的预期市盈率约为28倍,远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1999年)的89倍。当今科技巨头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强劲的现金流。二是尚未出现融资狂热。2025年IPO和二次发行数量远低于互联网泡沫峰值时期,表明市场情绪相对理性。三是技术普及速度空前。像ChatGPT等应用达到了8亿用户,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技术,表明存在真实需求与技术变革潜力。还有一些可验证的口径上也能观察到一些事实,例如,估值高但与订单与现金流并不脱节,体现在服务器/GPU交付紧张、算力利用率高、云厂商CAPEX上调与收入增长相互印证。另外,信用结构也偏稳,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科技与数据中心相关投资多靠自有现金流与投资级发债,银行对IDC地产与电力改造授信保持审慎,尚未出现影子信贷泛滥。再有存在实物瓶颈而非过剩,电力接入、冷却与高端器件供给是主要约束,未见广泛“机架空置与清库存”的信号等。


图片

图源:摄图网


总之,目前来看AI确实是美国当前非住宅投资中最强的增长极之一,对设备投资与部分工业链贡献突出,但把整体增长“几乎全靠AI”或称其为“已成泡沫”目前还缺乏更多系统性证据。


Q3

您认为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降息是否可能会引发“巨大的市场波动”呢?


孙立坚:如果美联储在12月做出降息决定,其对于已处于舆论漩涡的AI板块而言,无疑会放大市场的波动性。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判断降息可能放大AI板块波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低利率环境可能继续助推资金进入AI这类成长型赛道。但另一方面,如果降息的动机是经济出现超预期的疲软,反而会引发市场对AI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在估值已处于高位的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大幅震荡。


与此同时,潜在的连锁反应也值得警惕。首先,市场集中度风险突出。美股上涨高度集中于少数AI龙头股(如“七巨头”)。一旦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受到质疑,可能引发广泛的抛售。其次,流动性面临考验。有观点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不再充裕。如果因AI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市场恐慌,可能会暴露并放大金融系统中的脆弱环节。


总体来看,美联储12月的利率决策将成为左右市场短期走向的关键催化剂,而AI领域则正处于技术革命与投资狂热的十字路口。降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历史数据显示其中长期对股市有利,但在当前敏感位置,任何偏离市场预期的决策都可能引发显著波动。AI泡沫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问题,而是一场结构性“淘金热”,其中基础设施提供商如英伟达目前地位稳固,但绝大多数上层应用玩家可能难以存活,关键在于识别哪些企业具备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壁垒。最后,高波动性已成为常态,在美联储政策转向带来的宏观不确定性与AI产业宏大叙事交织的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必须适应这种高波动的环境。


原文链接: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1125/303a0bedd8b9eeb7252111b8b66783cc.html?sessio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