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复旦老龄+收藏本文
9月24日,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教学分会、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共同举办,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支持。
本届研讨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学学科建设”为主题,一众从事老龄研究的专家学者、老年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工作者齐聚金秋人大,共同就如何更好地吸收借鉴国内外老年学学科发展经验,推进和完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以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展开深入研讨。
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办欧雯珊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国内设立老年学专业,翻开了我国老年学正规教育的新篇章。2024年4月,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正式成立,老年学愈发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日渐成为我国老年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建设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巨大贡献。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往二十年学科建设成就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布局,希望各位专家共商共议,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老年学人的独特智慧和力量。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指出,此次研讨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学学科建设”为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中国的老年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转变。期待各领域专家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上凝聚智慧,为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分享。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办欧雯珊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二十年来,联合国人口基金密切关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并始终秉持着“人口老龄化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机遇”的使命愿景,支持并见证着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成为老年学领域增进学术交流与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张文娟主持。六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老年学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等主题,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样化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二十年来中国老年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回顾。同时,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常态与新形势,展望了未来中国老年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走向,推动老年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以“患者驱动的医学研究”为题,给与会者带来精彩分享。他从国内外脑卒中在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病变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谈起,揭示了中国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他指出,中国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居全球之首,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他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为例,深度分析了病变特点及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团队在响应患者需求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陈功基于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推动中国特色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他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要求中国老年学学科谱写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新篇章,展现中国特色老年学的贡献与创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老年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研究领域等都亟待新的体系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都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从统计学和老年学的交叉性出发,介绍了两大学科各自的研究特点,分享了团队在老龄段死亡率建模、健康预期寿命测算、失能风险与失能过程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她还向大家介绍了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研究院以生物信息与医药研发、健康老龄化与保险保障、国民健康综合评价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构建健康大数据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高地。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围绕推进适老化改革和促进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深度老龄社会新常态正在到来,呼唤着适老化改造走向适老化改革。原新教授分享了摩纳哥、日本等超老龄化国家的适老化经验,并探讨了中国推进全面适老化改革的后发优势、人口基础、社会架构,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挑战。他强调,全面适老化改革的前提是思想适老化,过程上兼顾硬件改造、软件改革,目标是推动改革全域化,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选择。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表示我国正处于老龄化急速发展期,由于中国老龄化的互嵌互构性特征,亟需本土化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经验。他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银发经济、智慧养老等议题成为重要的政策关切,可从数字遗民、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的视角出发,在“数字诱捕”、“数字藩篱”、技术遗忘、年龄歧视、人机边界、算法风险等方面对老龄社会治理展开新思考。他提出可以通过融合社会科学与计算科学,不断优化与完善中国式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系统回顾了二十年来的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她指出,老年心理研究致力于认识老年人身心状况、理解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促进老年生活质量提升。她分别介绍了医学、心理学和老年学相关学科领域在老年心理研究方面的进展,并从中国老年心理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多学科在老年心理研究的交叉融合、科研成果与干预措施、行动方案的沟通转化等视角出发,展望了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进路。
分论坛
本届会议共设置了8个平行论坛(含2个特邀论坛),近50位专家学者在平行论坛上就“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老年学人才培养”“老龄社会治理”“银发经济”“信息社会与老龄化”“老年健康”“健康与养老服务”“跨学科老龄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指出,本届会议主题丰富、紧扣时代,各位来自不同地域、多元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交流深入,各论坛精彩纷呈、会场气氛活跃,参会人员收获颇丰。他进一步指出,希望以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为契机、继续扩大各高校和学者间的交流,为广大老年学研究同仁搭建持续性的学术对话网络,打造“永不闭幕”的研讨会。
自2004年起,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相关教学研究机构,持续举办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二十年来,研讨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得到了诸多学者与一线实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响应,已成为推动我国老年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标志性交流平台。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积极回应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代命题,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治理、促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融入老年学学科建设的蓝图之中,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推进新时代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