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罗马城是如何建成的

作者:沪港所&城经所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选题人」


《卫报》完成了关于城市化历史的系列报道——《城市的故事》。该系列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重塑城市的力量以及城市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特别关注那些在学术圈之外引起广泛共鸣的城市政治、文化、建筑和规划的故事。


我们精选并重新编排了一些城市故事,汇集成“阅读城市系列”。本期的聚焦罗马古城。原作者是Adrian Mourby。


图片



罗马共和国向整个欧洲输出的方格化城市布局,实际上从未在罗马城本身采用过。罗马这座城市一直缺乏统一的规划——除了曾经高耸于其上的那座宏伟的神庙。


据塔西佗——也许是所有罗马历史学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记载,正是位于卡比托利欧山上的朱庇特至高神庙掌握了古罗马未来的命运。


公元69年,塔西佗记录了一场发生在这座神庙的大火,他认为这场大火可能会让高卢敌人认为他们终于可以征服这座城市了,因为这座神庙象征着罗马的力量。他写道:“这场灾难性的火灾展示了来自天神的愤怒,预示着世界主权将转移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民族手中。”


然而,塔西佗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高卢的叛乱被镇压,神庙也得到了重建——而且这一重建过程一直持续,直到公元392年基督教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神庙为止。即使在罗马的权力转移到东方,公元455年汪达尔人的入侵掠夺了神庙的金饰后,意大利总督卡西奥多罗斯仍感慨道:“站在巍峨的卡比托利欧山上,所有人类智慧的创造都被其超越。”


这座位于城市之上的焦点早在近千年前,由罗马最后一位国王卢修斯·塔奎尼乌斯开始建造——据传,它在公元前509年,正值塔奎尼乌斯被推翻、罗马共和国成立之年完成并奉献。


这座神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它是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世界中最大的神庙,矗立在一个53米乘63米的石台基上,红色的宽大屋顶由24根柱子支撑。神庙内部供奉着三尊拉丁人最为敬仰的神像:朱诺、朱庇特和密涅瓦。神庙顶端的四马战车雕像则象征着朱庇特亲自驾驭的胜利。

图片




罗马人认为卡比托利欧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家宗教的中心。


“罗马的国王在这里建立了最重要的祭祀中心:卡比托利欧三神庙——朱庇特至高神、朱诺女王和密涅瓦的神庙,”佩鲁贾大学的菲利波·科雷利教授说。“他们希望通过此举将拉丁同盟的政治中心从传统的阿尔巴努斯山(今蒙特卡沃)迁移到罗马。”


正如罗马英国学院的研究员罗伯特·科茨-史蒂芬斯博士所解释的那样,这座神庙激发了罗马人对命运和不可战胜的信念:“罗马人认为卡比托利欧山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是国家宗教的所在地,还因为根据乐观的传统,自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未能攻占该山以来,它一直是不可侵犯的。”


这座神庙的建筑风格在整个罗马帝国得到了复制,成为新定居点或旧敌城市的核心。甚至在公元330年,当君士坦丁大帝沿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七座山丘建立新东都时,他也将三神庙前的赫拉克勒斯巨像移走,以赋予他的新卡比托利欧山合法性。

  

图片


可以说,若非罗马成功地通过这座神庙将拉丁同盟的重心吸引过来,罗马可能不会主导整个同盟。如果没有这一成就,我们今天也许就不会看到曾经如此影响深远的罗马帝国,正是这个帝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关于罗马建城地点的选择,传说纷纭。无论是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还是早期的伊特鲁里亚国王,谁是罗马的真正奠基者并不重要,因为选择台伯河这个曲折河段的原因显而易见。


“罗马位于台伯河上最便于渡过的最低点,像许多重要的古代或中世纪城市(比如伦敦),罗马靠近海洋,但不至于受到海盗的严重威胁,”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古代历史副教授乔治·康托尔解释道。“此外,这里也是盐路(Via Salaria)与沿海主干道的交汇点,通往内陆的重要盐场。”


除了在卡比托利欧山上建立象征胜利的精神中心,罗马的国王们还排干了七座易于防守的山丘之间的疟疾沼泽,使得人们可以在此汇集和贸易。再加上倒数第二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公元前578-534年在位)修建的城墙,保护这座庞大的城市不受外敌侵扰。


“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已经围绕一个中央空间团结起来,城墙环绕,在这座意大利最大的神庙阴影下耸立,这种简洁的宏伟显示了罗马的重要性,”英国罗马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教授说道。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财富也随着与战败敌人的贸易涌入这座城市。神庙下方的城市逐渐繁荣发展,形成了狭窄的街道和高耸的木制建筑,由个别捐助者出资建立的市场和广场在城中林立。


那么,罗马的建设是否有任何指导原则呢?很显然,没有像亚历山大的狄诺克拉提斯这样的规划师为最早的国王或共和国继任者布局城市。然而,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罗马建城史》中的记载,早期的伊特鲁里亚国王确实尝试过类似于罗德岛、佩拉和菲利比那样的理性城市规划——但这一切都在高卢人攻陷罗马(公元前390年)后被摧毁,随之而来的是无节制的投机建筑。


公元前63年,伟大的演说家西塞罗哀叹罗马城市规划与坎帕尼亚地区罗马城邦之间的差异,前者地形复杂,沼泽遍布。


事实上,罗马缺乏有效的城市规划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凯旋将军在胜利游行之后,有权在卡比托利欧山附近任意选择一块地方修建神庙;二是富有的政客,比如尤利乌斯·凯撒,则为了赢得民心会出资修建市场。庞培为自己建了一座剧院,而苏拉则修建了新的国家档案馆。


这种个人主义既是罗马的优势,也是其劣势。当公元64年罗马大火烧毁了大部分城市后,塔西佗记录了一份关于建造标准高度的石建筑与宽阔街道的新计划。但同时他也记录了人们对失去共和时期随意布局的哀叹。


“仍然有人认为旧时的城市形态更为宜居,因为狭窄的街道和高耸的建筑不易被阳光穿透,而现在宽阔的街道则在没有遮蔽的情况下,更加炎热,”他写道。


156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创造了那句著名的拉丁短语“Romam uno die non fuisse conditam”(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她也许还应该补充一句:“这座城市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规划。”


图片




如今,罗马共和国的遗迹埋藏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之下。随着意大利统一后1871年开始的城市扩张,这些遗迹进一步消失不见。那七座著名的山丘已经被夷平,并被建筑物覆盖,其轮廓几乎与低洼谷地融为一体。


你或许不会意识到,曾经在卡比托利欧山和帕拉蒂尼山之间,有一条沼泽地带横亘其中。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这个山谷,全要归功于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的改造。他拆除了超过8英亩的建筑,清理了堆积20英尺厚的废墟,才将古罗马广场重新展现给世人。


古罗马,这座曾迅速征服已知世界的强大共和国,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城市规划的理念。今天,我们谈论首都、广场、圆形剧场、长方形会堂、铺有金属道路的街道、人行道和多层公寓楼时,实际上都是在传承罗马城留下的思想。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罗马人自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的网格系统(他们称之为百夫长制),却从未在罗马城内实施。罗马人在行军时从军事营地中获得了方格化城市布局的灵感,但在罗马,由于个体自由发展的力量,特别是地形的限制,这一规划始终无法实现。


当罗马帝国于公元326年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后,所有有条件离开罗马的人都纷纷效仿,逃离了这座曾辉煌的城市。罗马数次遭遇洗劫,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教皇重返罗马后,才逐渐恢复部分往日的荣耀。然而,罗马城直到20世纪,才终于重新接近其古代的规模。


尽管如此,三神庙一直屹立,直到公元1536年,才在米开朗基罗为教皇保罗三世设计的宫殿和广场开发计划中被拆毁。如今,这座庙宇的遗址藏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保守宫下——如今是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一部分。你现在只要走到博物馆的二楼,还能看到这座庙宇残存的巨大基座。


罗马依然是一座杂乱无章的城市,它几乎是“精心规划城市”这一概念的反面代表,尽管这一概念正是罗马传递给世界的遗产之一,影响了英国的切斯特、意大利的维罗纳、德国的特里尔和土耳其的锡诺普等地。然而,三神庙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如果你站在墨索里尼重建的古罗马广场上,仰望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仍能感受到那座曾经庞大建筑的气息。


至于卡比托利欧山的概念,甚至传到了遥远的美国。如今,美国各地有九座以国会山命名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