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2 来源: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时间
2023年5月22日 9:00-11:00 北京时间
讲座语言
英文、中文
活动形式
线上
Zoom会议平台
865 9764 4190
主办方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
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
(Princeton University, Martin Kern)
与谈人
陈引驰,朱刚,段怀清,郭西安
主讲人信息
柯马丁(Martin Kern),普林斯顿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主席,古根海姆奖获得者,国际权威汉学期刊《通报》(T’oung Pao)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2013—2020)。研究广涉早期中国文学的诸多论域,包括诗歌作为政治与宗教仪式的文化记忆与表演、作者身份、书写与口述、阐释与文论、文献学方法论以及哲学和史学修辞等问题,对比较文学、比较古典学及语文学和翻译研究也深有兴趣。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及编著多部,担任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系列丛书主编。学术论文集《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近期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对屈原故事进行彻底的重新阐释。屈原形象不是《离骚》及其他诗歌的作者,而是它们的主题,其中铭刻着正在历经时代变迁的汉帝国文人的抱负与创痛。通过具体的语文学分析可以见出,《离骚》是一套更宽广的“屈原话语”的一部分,存在于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本之中。早期屈原传说和诗歌语域有着多种支流,它们各自沉积于《九歌》《九章》等诗歌中,《离骚》并非《楚辞》诗歌的起源,而体现为各种支流的综合。追溯《楚辞》选集早期各文本层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发现,屈原的完整形象及其明晰的声音是在刘向的《九叹》中实现的,而这距屈原姓名首见于早期西汉作品及淮南王刘安宫中编纂首部《楚辞》选集已相去一个多世纪之久。
讲座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