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内地财政政策“及时雨”目标明确规模可观

作者:孙立坚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凤凰秀+收藏本文

内地经济刺激措施接连而至,继国家发改委之后,国家财政部又密集出台一揽子针对性增量举措,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具体在哪些方面发力,又有哪些突破?政策能否稳定市场预期,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现状?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未来会显现在哪些方面?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受凤凰卫视连线邀请,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访谈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


Q1

您认为此次宽松财政政策有些什么突破?


孙立坚:此次宽松财政政策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突破性。首先,财政政策的资金导向更加明确,重点在于解决当前经济中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痛点问题,旨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力度以及保障特定群体的脱困。政府债务压力的缓解不仅能够优化财政负担,防止债务风险外溢,还可以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发展。而通过充实银行的一级资本,不仅能够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而且可以加强信贷投放能力,提升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在房地产市场面临债务存量高和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政策明确支持存量项目和中小企业纾困,有助于缓解房企的债务压力和资金链紧张,促进行业的平稳发展。政策还特别关注重点群体的保障,尤其是那些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社会保障扩容等措施扶持这些群体走出困境,确保经济复苏能惠及所有群体,并提振消费信心。上述这些措施都针对性地直击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痛点与堵点,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和抗风险的韧性。


其次,我们的政策工具也更加多样化。国家财政部采用了包括特别国债、专项债券、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财政逆周期调节。特别国债可以快速注资大型国家项目,专项债则帮助地方政府应对区域经济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而资金注入可以针对特定企业或行业进行精准支持有助于加强实体经济中重点领域的资本结构优化,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融资条件,推动产业升级。这些财政工具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区、行业和项目特点进行定向投放,避免了资金过度流向某些已经过热的领域,使得政府能够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进行灵活调节。多元化的工具组合为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提供了更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再者,地方财政支持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通过强调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产和用好增量资金,此次政策尤其针对地方财政中存在的堵点和痛点进行疏通,鼓励地方政府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财政支出能够真正拉动经济增长。政策也强调地方的创新动能培育和新产业发展,激发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推动新动能、新格局的形成,确保经济从中长期实现高质量增长。


同时,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兼顾是此次政策的一大亮点。通过合理的财政安排和债务管理,政策目标不仅限于当前的经济复苏以及提振当下市场信心的短期效应,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政策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领域(比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带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通过债务管理和财政支出的有效控制,避免了短期刺激导致的过度负债以及长期债务风险累积,确保了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此一来,既能提振市场信心,也能推动长期经济转型,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政策的协调性也进一步增强。此次政策不仅仅是财政发力,还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的多方协同发力。比如,财政部、央行与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货币宽松(如降准和降息)、信贷支持(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支持)、以及产业政策(如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的支持)等多重手段的组合拳,共同推动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升级。这种多领域政策的联动效应,能够更好地化解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确保政策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Q2

您认为这一轮财政增量政策是否回应了市场的期待呢?


孙立坚:从当前发布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增量政策基本回应了市场的关键期待,尤其是在量化管理上,政策明确了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资金支持,以及具体的投资金额。例如,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5年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额度,并通过专项债券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项目。这种定位清晰的量化管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能够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明确的投资信号,提振市场信心。然而,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放在目标管理上,即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达成预期目标。政府已经展示出“不达目标不停止”的坚决态度,这表明在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之前,政策扶持将会持续,后续举措也会不断涌现。这种决心将进一步增强市场对政策长期有效性的信心,进而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此次政策还特别注重改善流动性问题。政府的重点放在如何疏通经济中的“堵点”和“痛点”,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两个不动摇”的理念,即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好“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政策方针尤为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要通过法治化的保障,使得市场规则更加透明、公正,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将有效改变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中的疲软预期。通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政府不仅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还能够激活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市场恢复活力。


本轮政策的另一个重点是通过行业支持,带动就业和提升居民收入。以行业为抓手,以绩效为目标,这一轮增量政策尤其注重对重点行业的精准扶持,特别是科技创新、新能源、绿色产业和民生相关行业。产业支持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融资支持和项目补贴等方式为企业减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政府提供更稳固的税基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长,进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形成“就业增长-收入提升-消费与投资回暖”的良性循环。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还为未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而言,这轮财政政策的设计兼顾了短期的市场信心提振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精准管理、资金流动性改善以及行业支持,政策不仅回应了市场的期待,还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能。


Q3

这轮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主要将显现在哪些领域?


孙立坚:政策的目标不仅仅是短期提振市场信心,还兼顾了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将显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助推未来的发展机遇和需求的培育。


第一个领域就是科技创新领域,此次财政支出扩大、税收减免(比如研发费用抵税和科技成果转化抵税等)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将集中通过科技创新领域的渠道发力,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这些领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向,因此财政扶持会优先聚焦这些领域,推动创新链的延伸与升级。


第二个领域是区域支柱产业。此次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政府支出,将有助于推动央地联动发展,主要支持绿色产业和各地区的专精特新行业。通过财政支持和资源优化配置结合的方式,帮助这些行业摆脱过去同质化的模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提升区域竞争力,保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就是灾区重建和安全保障领域。这次的财政政策除了提振市场信心之外,还聚焦于灾区重建,特别是如何在重建过程中提升灾区的经济结构和安全防范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央政府将给予灾区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灾后重建与安全升级并行,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动能和发展格局。


此次财政政策的发力,也结合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民生方面的后顾之忧问题,比如养老、医疗、就业的问题等等,这也就是第四个领域,民生保障领域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提升内需、加大消费动能成为重中之重。所以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也旨在支持养老、医疗产业,而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确保它们在其擅长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保持竞争力,如此一来年轻人也将获得更多创新和就业机会,以及收入增长的保障。


第五个领域是消费生活领域。政策除了解决地方发展存在的存量的债务问题外,也尝试通过央地联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优势,以提升国内消费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打造新的消费场景,能够改善消费环境刺激内需,特别是在文旅、汽车、电动车和绿色能源等领域。除了促进消费增长,新的消费场景的打造也密切关联到当下年轻人的就业场景和收入增长。因此我们看到,为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和中国民众的消费偏好,财政政策不仅要注重资金投入,还要强调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全面推动市场活力。可以预见,未来消费生活领域的相关产业将会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动能,形成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


最后就是城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此次中央和地级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也对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并推动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些举措通过资金支持和便利化的政策渠道,优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过程中整合资源,避免过去因重复建设带来的问题。在财政支持下,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并购整合活动也将进一步推进,而财政部正在主导推动的PPP合作模式(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也会在新的环境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PPP合作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政府的公共职能与私营部门的效率相结合,通过双方合作来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央企国企作为PPP的第一个“P”也即Public,是搭建平台和渠道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人才和金融资源的优势,甚至是在一些新渠道新平台中的创新导向,以此来主导推动项目实施。而对于民营企业,也即PPP的第二个“P”,Private,财政支持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的资金援助上,还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教育支持和就业支持。这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的人才短缺和技术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它们与央企和国企之间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协作能力。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管也是PPP模式能够提高财政运作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私合作的生态环境,也即Partnership的构建,就需要政府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在良好规划下实现一体化,提升规模效应和协同能力。


总体而言,此次财政政策的“组合拳”通过上述渠道,推动市场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和格局,并带来了重要的机遇。这次政策实施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