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姚凯:一体改革与空间拓展:实施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战略构想

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第一财经+收藏本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托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注重实施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战略对于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体推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型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依托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需要青年人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推动更多知识创新与成果转化,需要面向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做好相应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


首先,在具体培养目标上,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增强青年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度、契合度。培养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既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人才支撑,是促进青年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要,也是千万家庭对子女成人成才的期盼,更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其次,以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内在需求为导向一体推进“新质生产力人才”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依托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得益于对知识创新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因此,激发和顺应产业革命需要围绕创新链一体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按照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所需的相应人才特质,发现和选拔适宜的青少年群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位青少年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形成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人才相适、分配公平的良性循环。


再者,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需要一体推进学校、科研机构、产业企业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协同融合,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普职融通。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趋势,增进行业协同,促进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以创新课程的“新跑道”支持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探究生活化、场景化、项目化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青年人才评价上完善符合创新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人才注重考核维度的区分和侧重,突出实际贡献,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体推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空间跃迁


创新空间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载体,对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创新活动的激发至关重要。当前,基于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创新空间拓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如美国大学研究园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AURP)等组织发布《空间力量:建设美国创新共同体体系的国家战略》(The Power of Space:A National Strategy for Building an American Innovation Community System)、《空间力量2.0:创新力量》(The Power of Place 2.0: The Power of Innovation)等,强调创新空间对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产业发展重要性。多年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等战略,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领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因地制宜,一体促进教育空间、科研机构空间、产业企业空间的融合发展,促进更多创新要素和资源向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流动,向知识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流动。


当前,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需要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线上线下相融合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空间的拓展,并面向智能时代发展场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智能化空间的建设,一体促进各类优质创新教育资源与青少年发展需要之间信息贯通、数据共治、服务精准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智慧化。教育、科技、产业在传统物理空间的融合能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硬环境。


一方面,需要积极有序推进教育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等空间载体对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协同,引导物理空间集约型、差异化、融合式发展,以物理空间更新迭代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之间更紧密的共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等各类创新要素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效能发挥。


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信息化平台及青少年创新教育资源的融合机制。这将有助于突破物理空间的阻隔,增强信息交互和优质创新教育资源向青少年流动,是常态化、泛在化开展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需要党团组织、科教管理部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之间建立和完善创新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主体、网络化、融合创新式机制与制度设计,使政策支持、知识创造与转化、专业化创新服务、企业资源、资金支持流等各类创新流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空间交相汇合,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再者,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的大数据价值发掘、精准匹配功能、融合创新效应等要得以充分发挥,还有赖于智能空间的进一步营造。为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中,在积极从传统相对静态的“物理空间”向动态的“交互空间”发展的同时,还应布局“智能空间”的营造,在功能上逐步实现各类创新教育资源与青少年发展需要之间精准对接、效能提升、价值增值、智慧交互、融合创新。


一体推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


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助于发挥组织优势,联动全社会力量,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为着力点,动员青年创新人才在实际工作锻炼中提升创新能力、发挥生力军作用,并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供给的完善。加快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打造中,将青年人才创新空间打造与自然生态空间、综合社会空间等相结合,一体推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整体提升,形成青年创新人才宜学、宜研、宜居、宜业、宜人的发展环境,实现青年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加快我国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进程。

 

徐迅,上海市团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人才学”学科讲师、教育学博士;姚凯,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