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汇聚全球科研力量,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首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召开

作者:李怡洁 发布时间:2023-10-18 来源:复旦大学+收藏本文

图片

今天(10月17日),以“多尺度环境扰动的科学认知、健康影响与风险治理”为主题的首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大气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研究的重大进展,从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视角出发,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实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气候与环境治理进程的影响。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联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WMO/GAW),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AP-AQ),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计划(IRDR)和等机构共同主办,复旦IRDR 国际卓越中心、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等承办。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0名学者线下参加了此次会议,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过1000。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世界气象组织(WMO)首席科学家、研究与创新司司长尤尔克·鲁特巴赫(Jürg Luterbacher),联合国环境署(UNEP)亚太区域办公室、东亚酸雨网络(EANET)协调人伯特·费边(Bert Fabian),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测国际重大研究计划(MAP-AQ)主席盖伊·布拉瑟尔(Guy Brasseur),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副主席小谷元子(Motoko Kotani),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署长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Laksana Tri Handoko),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谢文澜依次发表开幕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主持开幕环节。


图片



金力代表复旦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各支持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发展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大气学科在保护气候环境、科学利用资源、应对气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重视大气学科的发展,高度关注气候变化与一体化健康治理研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前沿的视角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一体化健康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气候变化、空气质量、生命健康等重要议题,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形成更多共识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鲁特巴赫认为,本次会议对加强化学天气和气候科学领域,尤其在与多尺度环境扰动相关的风险、影响、健康考虑和治理等关键方面的全球合作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WMO/GAW)的使命是减少与空气污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粮食生产和气候变化有关的大气成分对社会的风险,并通过提供可信、高质量、透明、基于科学的信息来支持公约的政策和要求。相信本次会议能够促进制定强有力的战略和政策,减少环境风险,保障大众健康和福祉。


图片



费边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东亚酸雨网很高兴与复旦大学等机构合作。相信共同努力和携手合作将大大促进大气环境的改善。空气污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地方、区域和全球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空气污染并非无法解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合作,共同面对在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挑战。目前,中国空气污染问题已得到很大改善,他希望中国能与其他国家分享更多经验和专业知识。


图片



布拉瑟尔介绍,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AP-AQ)致力于发展并实施一套具有区域降尺度功能的全球空气污染预报系统,加强空气污染领域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合作,实现科学研究与业务应用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期降低重污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在过去四年中,在复旦大学设立的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取得了显著的科研进展,持续促进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图片



小谷元子强调,国际科学理事会的愿景是使科学成为全球公共利益。 2021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发布 《释放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阐释资助方、政策制定者、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能如何携手,增加科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许多年轻的科学家面临资金资源获取、合作关系建立等多重挑战,国际科学理事会与其成员一直致力于促进科学界内部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和伙伴关系建设,让年轻科学家充分参与国家、区域和全球范围的科学合作事务。


图片



汉多科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多尺度环境扰动的科学认知、健康影响与风险治理”契合当今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重大挑战。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问题非常复杂,没有全球范围内的通力协作,很难改善和解决,国家遭遇的气候问题也可能影响全球。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及其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等组织起到的作用尤为关键,他带领的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也将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全球合作提供大力支持。


图片



柯兵指出,今天的会议是一次跨国家、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加强各方科技合作搭建了很好的桥梁。近年来,中国全面部署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双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持续推动科技支撑气候变化、应对防灾减灾和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工作。希望与各界人士继续深化碳中和、全健康、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科技保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



谢文澜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上海市科委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领域科技攻关,202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低碳科技攻关布局,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负碳技术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国内合作等十大行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以及实施路径研究。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中外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气候变化应对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图片



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除主会场外,首届化学天气与化学气候国际会议还设有“大气成分的排放和物理化学特性转化规律”、“化学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模拟和预报”、“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天气/极端气候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推动减少气候-环境-健康不平等的战略”、“减缓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建立气候智能型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气候-环境-健康治理的协同路径(圆桌会议)”、“气候-环境-碳中和治理的协同途径(圆桌会议)”、“跨学科领域利益攸关方建立的全球伙伴关系和合作(圆桌会议)”、墙报交流等十个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