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出现转折,欧美对科技公司垄断监管会如何发展?

作者:秦亦林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 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摘要:当地时间5月15日,欧洲委员会在微软做出一系列承诺之后批准了微软收购动视暴雪。此前,这一收购案因英国的否决而陷入僵局。目前,全球已有三十多个国家批准了这一收购,主要经济体中仅剩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机构仍对其持反对态度。英美和欧洲在这一收购案上的分歧也凸显了两国近年来对科技巨头监管的新模式。


图片


01

英国监管机构否决收购,

垄断风险仍是主要担忧

在欧洲委员会批准这一收购案之前,英国监管机构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 Authority, CMA)在今年4月26日驳回了微软公司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的价值750亿美元的收购。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在裁决中称,微软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减少监管机构的担忧——即收购可能带来的垄断将威胁英国电子游戏行业。


英国对这一并购的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云游戏业务上。云游戏是一种新兴的游戏平台服务,其通过远程服务器对游戏图形和计算进行处理,可以让用户无需专业游戏硬件即可游玩游戏。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认为,由于拥有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全球云基础设施等优势,微软目前在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因此,监管方认为收购动视暴雪将使得微软的云游戏平台能独占动视暴雪旗下的热门游戏(包括使命召唤、守望先锋和魔兽世界等),从而进一步削弱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和创新机会。


英国监管机构将监管重点放在了目前还算是“小众”的云游戏上引发了一定的争议。高级游戏分析师卡罗·塞伟林(Karol Severin)在《数字趋势》的分析文章中指出,作为这个小型市场里为数不多的先行者,微软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是很正常的事情,微软正在因为会让行业变得更好的创新而受到惩罚,换而言之,“微软正在成为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


有趣的是,虽然英国的裁决可能对美国机构监管科技巨头有着推动作用,但由于微软和动视暴雪的母公司均在美国,英国监管机构的裁决引发了美国部分立法者的不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部分共和党人呼吁拜登政府“从外国监管手中保护美国企业”,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议员杰夫·邓肯(Jeff Duncan)在推特上称:“外国司法机构对美国商业协定的干涉将威胁美国的经济主权和安全。”


除了云游戏之外,其他潜在的垄断风险也正在被各国的监管机构所考量。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收购可能会让微软在主机平台获得更大的不公正优势,尤其是对其主要竞争对手索尼的优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去年12月对这起收购案提起了诉讼。在这份诉讼中,FTC指出,微软过去的收购历史表明, 其在收购了游戏开发商之后,会选择在其旗下的X-Box游戏机上独占发售这些开发商开发的新游戏。比如微软收购了知名游戏开发商贝塞斯达(Bethesda Softworks)的母公司后,决定由微软的平台独占其备受期待的新作《星空》(Starfield)和《红霞岛》(Redfall)。鉴于作为第三方游戏开放商的动视暴雪拥有全球最受欢迎的几款游戏——尤其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最成功、年收入最高的使命召唤系列(COD),一旦微软收购成功,其很可能在未来阻止使命召唤在索尼旗下的游戏机PlayStation上发布,进而取得更多不对称优势,损害行业竞争。


图片

使命召唤系列广告,图源:美联社


目前为止,相关分析人士指出, 微软目前拥有三个选项:一是向英国监管机构提出上诉,二是完全取消对动视暴雪的收购,三是在收购之后剥离在英国的业务。目前来看,微软和动视暴雪都希望通过上诉的方式改变英国监管机构的决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动视暴雪总裁考迪克在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称,如果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的决定成立,它将扼杀整个英国游戏行业的投资、竞争和创造就业的机会。他同时表示,两家公司都将继续提出异议,这远不是这笔交易的最终定论。


图片

微软表示将对英国监管机构进行上诉,图源:盖蒂图像


02

微软系列承诺撬动各方态度,

中欧监管方终为收购打开绿灯

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机构并非微软和动视暴雪要说服的唯二机构。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律中都设置一些警戒条件,当并购符合这些警戒条件时便会触发监管机构对并购的审查。例如,美国的标准是并购金额超过9200万美元;新加坡的处罚标准是合并后的实体在所在行业拥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或者合并后市场前三大实体拥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欧盟的标准则是超过任一成员国门标准便会触发审核……由于微软和动视暴雪各自公司的体量、交易金额都十分巨大,加上两个全球性的公司在几乎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中都拥有业务,因此这一并购自然会触发各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核。


与前文所述的英美监管机构的担忧类似,欧盟的审核机构在最初同样担忧微软依靠这次收购进一步扩大其在云游戏业务中的垄断以及依靠独占游戏在主机市场中损害竞争。虽然在英国遇到了较大的挫折,但微软和动视暴雪最终依靠其行动说服了欧洲的监管方。5月15日,欧洲反垄断机构批准了微软的收购计划。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委员会表示其批准这笔交易源于微软做出的承诺:即承诺在各个平台——包括微软的竞争对手平台继续提供动视暴雪的游戏(包括使命召唤系列),而不由微软的平台独占。同时,微软还在云游戏发展方面做出了承诺, 帮助其竞争对手发展云游戏平台。在这份决定做出之前,微软已经与英伟达、任天堂等公司达成了一份十年的协议, 微软在协议中承诺将旗下的游戏以及未来动视暴雪旗下的游戏并入英伟达的云游戏平台GeForce Now之中,同时承诺使命召唤系列将在未来登陆任天堂的游戏设备上。同时,微软也试图向索尼提供类似的十年协议,但被后者以“协议中有很多不清晰的部分”的理由拒绝。


因此,欧洲委员会在决定中认为,微软在收购成功后没有理由拒绝向索尼的主机平台提供使命召唤等动视暴雪游戏,即使微软这么做了,“也不会显著损害游戏机市场的竞争。”因为目前索尼在主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微软在主机市场的市场份额甚至落后于机能老旧、但依靠高质量第一方游戏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任天堂。


欧盟委员会的批准为微软和动视暴雪扫清了巨大障碍。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史密斯在5月15日的一份声明中称,微软将会把对欧盟监管委员会的承诺适用于全球,让全球消费者在其选择的任何设备上玩这些游戏。动视暴雪CEO考迪克也赞赏了这一决定,并称动视暴雪“深深植根于欧洲”,其打算在整个欧洲有意义地扩大投资。


此外, 5月22日,微软发言人向IGN证实,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计划已经获得了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在审查进入第三阶段后,中国监管机构无条件批准了这一收购案。尽管由于与代理方网易对簿公堂,动视暴雪已经间接退出中国市场,但微软和动视暴雪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并称希望借此收购机会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到中国宣布批准收购案为止,此次收购已经在37个国家获得了批准,包括欧盟、中国、日本和巴西等主要经济体。英国的监管机构对欧洲委员会的决定表示尊重,但仍坚持此前的决定。


03

美国监管机构态度强硬,

收购案成功与否最终仍

取决于美国监管博弈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此案提出的诉讼预计将于今年8月开始进入司法审理阶段。考虑到美国是电子游戏的重要市场,以及收购案涉及的两家公司的母公司均为美国公司,美国联邦贸易委员是否继续坚持对收购的反对意见、美国法院的审理结果都将是收购案最终定局的决定性因素。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监管一直是其重要议程。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主席琳娜·坎(Lina Khan)一直要求对科技公司采取积极行动。由于此前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为公司提供软件服务上,微软避免了其他科技公司受到的“掠夺性定价”的指责。因此,在此前的数十年中,微软跟美国国会在反垄断议题上关系良好,其甚至通过游说和部分国会议员建立反垄断的联盟,推动了对其同行谷歌、脸书等公司的反垄断立法。不过,由于反垄断起诉是行政部门的权力,在拜登监管科技巨头的政治议程下,国会山对收购案的温和态度(以及部分共和党人对监管的反对意见)并不能干涉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起诉决定。微软也必须和其他巨头同行一样站在反垄断议题的最前沿。


微软并非唯一一个联邦贸易委员会“盯上”的巨头——在对微软提出诉讼的同一天,委员会诉讼另一巨头脸书收购一家VR初创公司的案件也正式开始审理,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Meta在VR业务中更倾向于收购市场的“领跑者”而非自己开发新业务,从而剥夺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支持反托拉斯的法律专家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十年来科技公司密集的游说让政府摒弃了当初对反托拉斯法立法的初心,拜登政府的努力正在重塑这一法律。


某种意义上,“自由竞争还是监管”已经成为了一个两党争论的政治议题。民主党更倾向于加强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认为巨头的扩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让经济陷入停滞;而共和党更倾向于让市场自由发展, 认为民主党人在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模式。一个最直观的例证是,在本次微软收购案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以3:1的投票结果决定起诉微软,而唯一投出反对票的委员是特朗普任命的共和党人克里斯蒂娜·威尔逊(Christine Wilson),其一直以“现状的守护者”自居。可以想见的是,即使监管方最终以反托拉斯法的框架来解决巨头的垄断问题,最终法庭上的结果仍会受到法官的政治倾向的左右。换而言之,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在美国最终能否被批准,跟微软能否证明其无意通过使命召唤等游戏加强其云游戏的垄断地位或者增加主机平台的独占能力关系已然不大,其更多取决于背后博弈着的监管者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自由竞争或加强监管。而欧洲监管机构和英美监管机构的不同态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科技巨头的全球布局,也有待后续观察。


作者|秦亦林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