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段世磊、谢子卿主编:《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宗教研究》出版

作者:段世磊、谢子卿 发布时间:2022-03-22 来源:复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收藏本文

段世磊、谢子卿主编:《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宗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2年。

图片


作者简介


段世磊,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宗教与中日关系研究。发表学术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等项目。


谢子卿,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主要从事中外天主教史、宗教与国际关系等研究,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目录




图片


图片

本书序言

徐以骅


自冷战结束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宗教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急速提升,已然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对外战略考量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伴随全球宗教复兴以及宗教保守派的崛起,许多国家出现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的趋势。宗教驱动或以宗教组织为载体的“国际恐怖主义第四次浪潮”的来临,更把宗教安全提上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甚至军事反恐的议事日程。在国际政治和宗教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针对我国的政治和暴力行动也在不断升级,目前已经构成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最直接、最具突发性的暴力性的威胁。


与此同时,所谓“国际宗教自由运动”在世纪之交有了新的发展。该运动催生了由美国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人权国际制度的形成;各种以人权和宗教为议题的宗教非政府组织往往扮演西方国家外交政策非正式执行者的角色。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低门槛、大流量、快速度、广参与、无中心、跨国境、弱监管、难治理等特征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我国有关宗教法规的滞后。所谓国际自由宗教运动和宗教非政府组织通常不具暴力性,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有助推“颜色革命”的能量,因此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更为经常性和潜在性的因素。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并向全党全国提出了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的任务。习总书记所阐述的上述11种国家安全虽未提及宗教两字,但宗教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国际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社会、信息等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宗教还是处置诸多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该法涉及宗教的主要是第二章第二十七条,该条款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利用宗教名义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反对境外势力干涉境内宗教事务,维护正常宗教活动秩序。国家依法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如果说我国《国家安全法》宗教条款所指涉的是狭义的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那么充分体现习总书记所阐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部《国家安全法》则涵盖了广义的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均呈较快增长的趋势,宗教无论作为正面还是负面因素,其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长。在当前我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对我国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在我国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就不仅有经济和政治面向,而且还蕴含着文化和宗教面向。宗教交流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互动,其影响往往比经贸等交流更为深刻和持久。宗教作为中外关系最具地方性、民间性和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其对推动中外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潜能和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安全与民主和自由等一样,有积极、消极之分。消极安全具有被动和防御性,主要着眼于消除安全威胁;积极安全则具有主动和进取性,着眼于预防安全隐患以及扩大安全空间和手段。如“中国宗教走出去”以及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就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促进国际间互信、增强中外交流的民意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对当前我国(包括宗教领域)的国家安全形势的研判、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探讨,以及涉及我国国家安全的对策研究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无论总体研判和具体分析都有很大进展;第二部分虽无重大突破,但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做了大量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讨论和批评;第三部分近年来发展较快,这也是目前国内智库热的结果之一。国家安全研究无论定性还是在对策上都要注重分等级和层次。比如一般来说,涉及宗教的安全问题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刑事犯罪、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此三类安全问题尽管有所重叠,但在规模、范围、严重性、破坏性、国际影响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需把握分寸、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比如我们不能用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手段来处理刑事犯罪问题;我们需尽量防止社会安全问题升格和变性为国家安全问题;而对三股势力我们则需严阵以待,坚决打击。分级管控和区别对待应成为我国处理涉及宗教领域的安全问题的一项原则。我们应按程度和性质就事论事地看待宗教问题,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危害,使宗教政策更符合我国“政主教从”的政教关系和“强国弱教”的宗教国情。


最后,加强宗教知识供给是提高宗教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的有效手段和长期方案。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对宗教存在者不少认识盲区,甚至谈“教”色变,正确宗教知识缺乏传播渠道,不少民众乃至领导干部对我国的宗教国情和宗教政策不甚了解,对国际宗教格局的发展变化存在隔膜,并且缺乏对合法宗教的识别力和对异端邪说的免疫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合法宗教活动得不到应有保护而非法宗教活动得不到有效抵制。我们有必要呼吁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进行相关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我国民众的宗教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扩大贯彻落实我国宗教政策的民众基础,使宗教安全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牢固阵地。


本论丛是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平台之一。2013年下半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本中心成为上海首批在建高校智库之一。本中心的主要研究包括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宗教与当前中外关系和中国对外战略、宗教与中国社会和国家建设,以及当前国内外各种宗教运动和现象等。除本丛书外,本中心还主办《宗教与美国社会》(CSSCI来源集刊)、《基督教学术》[(CSSCI来源集刊),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合办]以及《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论丛》等刊物。本中心希望通过包括本论丛在内的上述学术出版平台,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且更期待得到各方面读者的批评指正,共同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对外战略的挑战与机遇》是《全球视域下的宗教研究论丛》之四,是一部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来审视宗教及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当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地缘政治、各国政治和外交、族群关系、周边安全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青年学者的论文集。该书分为宗教与周边安全、“一带一路”与国家安全、宗教融合与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建构等四部分。2017年10月14日,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复旦大学联合召开“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对外战略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与会者绝大多数为我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宗教以及相关课题研究的青年学者。本书便是他们提交的部分论文的结集。在本书出版之际,除向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外,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和本论丛还要感谢上海市教委、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对包括会议和出版经费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由于经验不足和学术水平有限,本书的错谬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徐以骅

                                        2019年3月3日于上海西郊寓所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