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26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本文
10月23日,“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暨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首届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与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文汇智库共同主办。
论坛现场 (任鹏 摄)
论坛邀请了亚太地区著名高校的城市传播领域著名专家,立足数字媒介技术建构亚太地区城市传播新型网络以及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变革的新经验,聚焦“数字生活与城市形象”,探索数字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新路径。
自2016年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持续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院校的研究机构牵头组织全球范围的“可沟通城市”论坛与工作坊,至今已经在首尔、墨尔本、上海、芝加哥、新加坡、伦敦等地举办了7次。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韩国延世大学城市社会空间信息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倡议成立“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本次论坛也是联盟正式成立后的第一项学术合作会议。
随着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突显,传播与沟通越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城市形象”的定义、实践与内容,也在沟通媒介的演变中发生着剧烈的转换。
澳大利亚国家荣誉院士、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认为,当下的城市具有不同以往的流动性,互联网络与多样化的可移动设备重塑了城市生活,数字城市传播,不仅是跨城市的,甚至也是跨国的,在新的数字语境之下所生发出的新经验,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实践与研究范式。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以“城市形象的变迁:以沟通为视角”为题,城市空间之意义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符号集合,城市形象存在于记忆、经验和沟通实践之中,深受媒介及其沟通机制的牵引,不同媒介所带来的不同理解框架,会形塑出完全不同的城市形象。从媒介及其沟通形态来看城市形象,不只是为改变景观式的城市形象观,也不只是为说明城市形象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以理解城市已经发生并继续将可能发生的变化。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以“感性的城市:智能时代的媒介与城市形象”为题,涉及小说《繁花》中的1500个“不响”表现上海人的独特个性;路易威登首个中文播客小宇宙“侬好,上海”描绘苏州河、黄浦江的味道、梧桐树的植物景观;“武康大楼转一圈”公益活动将网红打卡由“点”及“面”,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复兴等等,展示了大众个体体验的、全感官在场的上海城市形象的“多棱镜”。
孙玮认为,“城市形象”不再主要依赖大众媒体作品的集体观赏,而是通过智能与数字技术,在市民与城市的日常交互中展现、汇聚,这才是智能时代城市的“灵韵”。
论坛现场 (任鹏 摄)
随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燕珊(Audrey Yue)、韩国延世大学城市社会空间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金永灿(Yong-Chan Kim)、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围绕“数字生活与城市形象”的主题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在演讲结束后的圆桌对话中,在场专家还就传播技术变革如何改变城市体验、个体如何参与城市形象的创造等问题各抒己见。
此次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还对十余年来基于城市传播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展示。作为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在2016年、2022年两轮教育部评比中连续获评优秀的基地,中心依托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以“数字城市传播”研究为聚焦点,力求不断创新开拓我国本土学术话语体系,积累了大量成果,并以城市传播为锚点汇聚澳洲、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国外研究者,定期开展学术对话,持续搭建论坛等优质且活跃的对话和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