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AI+”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全新范式,复旦大学举行AI与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31 来源:文汇+收藏本文

微信图片_20231026205030.jpg

人工智能对科研的影响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做的更多,甚至用人工智能模拟微型社会可为家庭、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10月26日,复旦大学举办的“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暨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2023)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影响及融合创新的前沿成果。

当天,多位来自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跨学科、跨机构、跨范式的交流,人文社科研究将迎来飞跃。

微信图片_20231026205020.jpg

“AI+社会”孕育人文社科领域新突破

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利用人工智能平台、经66轮对话,创作了一部科幻作品《机忆之地》。他以此匿名参加了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获二等奖。沈阳说,不止文学创作,所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中文大模型的回答问题水平已达到普通研究生刚入学的水平。如今,人工智能对一些问题回答甚至超越一般研究者掌握的知识范围。

“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正使人文社科研究出现全新研究范式。改变过去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单一的视角,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科研究创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谢宇对人工智能给社科研究带来的影响感触很深。

谢宇认为,当人工智能与社会这两个“大课题”结合,社科研究将迎来巨大突破。他解释称,技术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积累性和公共性。基于这两个特点,一个社会的规模比如人口规模越大,就越有助于技术发展。中国的人口规模成为人工智能进行社科研究时的巨大优势。

他进而以大语言模型为例谈到,世界范围内,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者数量分列第一、第二。对需要大量数据训练的大语言模型来说,使用者多的语言具备明显优势。又如,从不同国家地区的十大App使用情况看,中国使用最多的十大App全部是本土的,这为技术积累带来了巨大优势,也是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的一大原因。同样地,AI用于社科研究,“重启”了中国的人口优势。

谢宇称,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国还具备一些独有优势。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因此,中国的文字语料库比很多国家都丰富。此外,中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也更多,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31026205025.jpg

“AI+”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新方案

人工智能也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的新方案。近十年,家庭研究越来越重要,养老、托育、婚姻等面临新挑战。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正尝试使用ChatGPT辅助家庭研究。

彭希哲谈到,人口老龄化形势下,中国的家庭如何变迁、“一老一小”的支持政策如何制订,成为学界热点。但是,过去囿于条件限制,人文社科学者只能根据有限的调查进行理论推演,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进行更科学的研究。彭希哲就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了微型社会,从而推测未来家庭的变迁模式。他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看到家庭变迁对人的生活、职业发展等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引入也使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水到渠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郭秀艳正利用人工智能解码人类认知心理。她表示,人类拥有目前已知最强的人工智能,但其生成机制依旧是谜,比如记忆能否被存储、操纵和转移。现在,认知心理学前沿正与脑科学、拟人智能等领域紧密联系,相关应用场景包括利用无创脑机接口,通过解码认知神经活动并连接人的肢体,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新方案。

多位与会学者表示,在广泛的人文社科研究中,AI能帮助人类及时快速收集大规模的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未来,基于海量数据,AI还将提高人对社会现象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人类或可通过AI模拟、认识政策干预的潜在影响,从而形成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