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25 来源: 长三角日报+收藏本文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大家的衣食住行,“十四五”期间,质量将如何继续深度融合上海的建设发展?6月20日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给出了答案。
根据《方案》,到2025年,上海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四大品牌”建设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上海将在绿色金融、数字化等多领域“放大招”。
提高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
“《方案》的发布是‘质量是上海的生命’和‘四大品牌’建设持续深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上海市重视质量发展、推进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凯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数字化”是《方案》的一大亮点。
《方案》指出,上海将加快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提高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计量基础设施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形成数字化转型与质量管理融合交互的“路线图”。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高标准打造一批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场景的上海质量标杆。
对此,姚凯分析,方案体现了“新”,提出加快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和集成应用,以数字化新技术打造上海建造新样板。
记者了解到,上海长宁早在2000年就打出了“数字长宁”品牌,在数字经济赛道上,长宁正释放出新的动能。
“我们瞄准的是国际中高端时尚领域以及数字零售市场,消费者平时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看到的品牌官方商城,很多都是由我们提供服务的。”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许云笛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国际品牌不具备在国内电商平台的运营能力,百秋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在线新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商,公司成立12年来,商品交易总额累计突破500亿元。
在许云笛看来,互联网经济进入“下半场”,电商比拼的早已不只是价格,还有良好的营销系统、创意体验、互动玩法等,这就需要大量零售、运营、数据等领域的创新。和拼多多一样,百秋在上海长宁搭建起自己的数字生态系统,围绕在线经济布局了数字科技公司、IT公司、直播中心、物流仓储、孵化器等。
而据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陈容介绍,目前松江区已经落实数字化转型或明确有意向提出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达到113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正按进度推进,截至5月底,松江区完成智能制造成熟度线上自评估628家,其中规上企业完成581家,按照全区规上企业数量1633家计算,占全部规上企业的35.5%。
据透露,正在制定的《松江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预计下半年完成政策发布。同时,2023年度工业互联网项目即将启动申报,围绕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创新应用等内容进行评优立项,形成一批标杆示范项目。
加快培育企业质量品牌优势
质量过不过硬,能否建立标准、品牌也是“试金石”。上海已累计评定“上海标准”31项,推动183项产品和服务通过“上海品牌”认证,促使更多上海质量的代表成为国际规则的参照系。
《方案》提出,加快培育企业质量品牌优势。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开展品牌能力、价值评价研究,探索发布地区性、行业性品牌价值评价指数。
此外,统筹开展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深化振兴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完善“上海标准”标识制度,打造对标国际水平、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的高标准集群。推动“上海品牌”认证。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支持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和境外维权活动。
记者获悉,第四届“五五购物节”期间,上海284家老字号共推出百余款国潮新品,15场主题促销活动。打造周周有新品,月月有活动的“上海老字号嘉年华”活动。如,南京路步行街将举办多场国潮优品集市,推动国潮新品、非遗技艺走进街坊社区、楼宇;淮海路全国土特产商店将结合各大节庆推出各类优惠促销活动;豫园亚一金店推出摩登乐园限时体验店等。
姚凯表示,《方案》通过深化振兴老字号,完善“上海标准”标识制度,打造高标准集群,推动“上海品牌”认证等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优秀品牌的典范,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形成具有上海示范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
供应链、产业链成焦点
产业链、供应链也成为《方案》的一大关注点。
《方案》提出,上海将增强中小微企业质量发展能力。实施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通过上游企业供应链质量管控,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装备改造、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引导中小微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的研发制造、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培育一批质量标杆,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姚凯指出,方案另一体现是“强”,提出上海将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通过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推进质量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重大颠覆性技术突破夯实上海产业链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强化上海质量核心竞争力。
《方案》指出,上海还将强化重点产业基础质量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不断提升高端和新兴产业集群质量优势。
以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三大先导产业为核心,上海正通过布局检验检测机构,助力产业提升赛道“领跑力”。作为构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集聚起这些专业服务,正是培育多层面的质量竞争优势。在《方案》中,特别安排了一批针对性、创新性举措,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全市高新基础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通过创新助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生巨大“乘数效应”。
记者注意到,位于上海嘉定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里,设有无人车道路实验室、仿真测试实验室,可以模拟无人车在驾驶中遇到的诸如超车、别车、行人横穿马路等任意场景,这也标志着上海率先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计量测试技术能力。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立,需要我们开展对这些新需求、新技术怎么样测试,找到一个公认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副主任申亚飞介绍,研究好方法以后,做相关的标准修订,统一实验方法,让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检测机构能够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来去验证这些功能,最终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最终得出一个真实可靠公认的试验结果。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表示,接下来,上海将着力推进制造新设施“提质增量”。上海将坚持以评促改,继续组织服务机构、行业专家为规上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评估服务。上海电信、上海移动等信息基础新设施工作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靠前、强化服务,助力企业实现网络、算力、数据和安全新设施改造与终端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