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基辛格逝世:世纪巨人的回声

作者:李亚琦、何文翔 发布时间:2023-12-01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当地时间11月29日晚,美国前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其康涅狄格州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据基辛格事务所(Kissinger Associates,Inc)的声明,他将被安葬在家庭私人葬礼上,随后将在纽约市举办公共追悼会。截止完稿时间,协会并未透露基辛格逝世的更多具体信息。


从1923年到2023年,基辛格见证了近百年国际关系演化与国际体系变革,更深度影响了美国外交乃至全球进程,其猝然离世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各界回应。


01

百年生平回顾:

一个世纪的历程


29日晚,基辛格咨询公司官方悼文称基辛格是“国际政治专家”“终身学者”“高超的谈判者”和“持久和平、稳定、繁荣和全球秩序时代的‘建筑师’”。各界媒体纷纷对其悠久的政治履历、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称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掌控度是除了总统之外“难以比拟”的。从1923年到2023年,基辛格百年生平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地球之变。

 

1923年,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菲尔特(Fürth)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中,父亲路易·基辛格(Louis kissinger)是当地颇有尊望的中学教师。希特勒上台后受纳粹对犹太的迫害冲击,基辛格一家于1938年8月移民美国。1943年,基辛格应征入伍,曾于美军步兵师和情报部门服役。1947年退伍后,基辛格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资助下于被哈佛大学录取,并很快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界崭露头角。1951年,哈佛大学夏季国际研讨会由基辛格创办,次年开始出版季刊Confluence。1957年,基辛格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基辛格留任哈佛大学教员并继续写作生涯,发表《核武器与外交政策》《重建的世界》等著作引起学术界和美国政界广泛关注。1960年,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当选总统后,基辛格开始积极向政界靠拢。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当选总统后,在参议员亨利·洛奇(Herry Lodge)的推荐下,基辛格进入尼克松政府,次年担任国家安全顾问,而后又担任国务卿一职。1974年杰拉德·福特(Gerald R Ford)当选总统,基辛格继任国务卿直至1977年福特总统下台。在白宫任职期间,基辛格为美国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包括:


中美“破冰”与建交: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在北京逗留了48小时。期间基辛格同周总理进行了6次,共计17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尼克松访华安排等进行了友好磋商。11日,基辛格飞离北京。4天后,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正式访华。


中东“穿梭外交”: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缓和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紧张关系,基辛格于1974年始先后11次前往中东进行斡旋,其中最为人知的是长达34天的“马拉松式”外交:16次访问耶路撒冷城,15次访问大马士革城。基辛格穿梭中东漩涡所付出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东态势,还促成了埃及与美国复交。


结束越南战争:1973年1月,基辛格在促成越战停火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军同意撤兵。尽管基辛格在越战前中期落实的外交主张饱受质疑,但仍然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ce)。


离开白宫后,基辛格成为咨询业界的权威人士,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并就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撰写专栏评论。步入晚年,基辛格依然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曾多次回访中国,出版多本著作。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者,基辛格秉持实用主义和务实原则,帮助美国在冷战的漩涡中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但其外交理念也遭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抨击与批评,例如前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称其寻求与莫斯科方面的和解行为“出卖了美国价值观”,一些批评者称其外交政策为“冷血实用主义”(Coldblooded Pragmatism),认为他“没有道德”“没有原则”。尽管基辛格非议不断,但依旧不能否认其对当代美国外交的里程碑意义与对冷战缓和、冷战后国际关系向稳向好的重大意义。美联社(AP News)当天的社评认为他“既收获了诽谤,也赢得了诺贝尔奖”(earning both vilification and the Nobel Peace Price)。福特总统曾称“(基辛格)的内心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并在其离任白宫时给予基辛格“超级国务卿”(Super Secretary of state)的盛誉。


02

政界之声:

成绩斐然,值得铭记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发文,就基辛格对美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表达敬意。美国驻波兰大使布热津斯基(Mark Brzezinski)认为,基辛格是一代代美国外交官的榜样,将持续带领他们前进。国际政要也纷纷表示哀悼。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亨利·基辛格是历史上的巨人;他一个世纪的思想和外交对他的时代和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德国总理舒尔茨则特别强调了基辛格与德国的渊源,他表示,基辛格为美国和德国之间的跨大西洋友谊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始终与他的德国祖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强调基辛格与新加坡的缘分、以及他与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数十年的友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强调,基辛格博士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他的卓越才智和外交才能不仅塑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进程,而且对全球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人民党副主席白杰扬·潘达(Baijayant Jay Panda)先抑后扬,认为基辛格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经常与印度发生争执;但在他人生最后二十年里,接受了印度的崛起,并成为美印密切关系的支持者。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叶尔马克沃(Andrii Yermak)认为,基辛格是一个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杰出人物,他的领导力和对全球合作的承诺将被铭记。

 

图片

1973 年,亨利·基辛格与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出席巴黎和谈。

 图源:美联社


一批共和党人向基辛格表达敬意。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Mike Johnson)称,基辛格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全球外交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基辛格是一位毕生为美国服务的政治家,他为确保全球和平与海外自由所做的努力应该被人们铭记。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则表示,亨利·基辛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他的外交技巧以及他为国家服务的坚定意志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共和党籍众议员吉姆·乔丹(Jim Jordan)引用特朗普的评论,称基辛格是一个“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众议员迈克·特纳(Mike Turner)发文称,“最近,我有机会与亨利·基辛格共度时光,聆听他对美中关系、人工智能和核武器的想法”。他称赞基辛格“对问题和政策的知识和看法非同寻常。”


图片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总理亲切交流。 

图源:央视网


历届总统和外交界幕僚也对基辛格的逝世表达难过。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则认为,作为纳粹难民被任命为国务卿既体现了他的伟大,也体现了美国的伟大。另一位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表示,基辛格在美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美国前驻华大使、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表示,世界失去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和平使者,美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国家利益捍卫者,我失去了一位珍贵的朋友和导师。尼克松基金会在声明中表示,基辛格博士在对中国开放和推动与苏联缓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大胆举措开启了冷战的结束;他对中东的“穿梭外交”助力了这个动荡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乔治&芭芭拉布什基金会也表示,基辛格国务卿与中国建立关系的努力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历史性成就。特朗普执政时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Robert Charles O'Brien)除了肯定基辛格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的功绩,也称赞其在赎罪日战争中保护以色列的成就。

 

商界也对此表示哀悼。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创始人、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ke Bloomberg)评论指出,没有人比亨利·基辛格在更长时间内对全球事务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他的去世是我们国家和世界的损失。



03

学界之声:

理念争执、褒贬不一


美国学界则对基辛格及其代表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褒贬不一。著名专栏作家艾萨克·斯通·费什(Issac Stone Fish)宣称,基辛格是“中国影响力的代言人”。他指责基辛格通过创办咨询公司牟利:“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里,他是一个伪装成外交官的商人“。正如他在《美国第二》(America Second)一书中所宣称的,“他可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人之一,他自己也曾是一名情报人员,但他本应该更加小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孔诰烽则称,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其实都有“基辛格型”思维——认为只有大国关系才重要;小国小民都是可利用的边角料。他批评这种思维上的“大国傲慢”。


前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谈判特使马丁·因迪克对基辛格颇为熟悉,曾著《游戏大师:亨利·基辛格与中东外交的艺术》(Master of the Game:Henry Kissinger and the Art of Middle East Diplomacy)一书。他认为基辛格是“一个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针对基辛格的学术历程,他表示:“基辛格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他对历史的了解,他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欧洲19世纪历史的理解,影响了他对世界的整个看法。”“他对那些试图实现和平世界的人深表怀疑。他更专注于建立秩序,因为秩序比和平更可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教授、冷战史专家谢尔盖·拉琴科 (Sergey Radchenko) 则发现,在他即将出版的新书《统治世界》(To Run the World)中,提到基辛格整整300次。拉琴科惊叹,基辛格在冷战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能削弱苏联,在中东和中国都打败了对手。随后拉琴科回应对其称赞基辛格的不满声音:基辛格有很多缺点,可以回顾性地批评他的“许多罪过”,但他在美国外交非常关键的时期掌舵,并最终帮助美国赢得了冷战。


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议题对话项目研究员、美国国安会前东亚事务资深主任韦德宁(Dennis Wilder)对这位恩师致敬,感谢他在“中国外交方面的淳淳教导”。


04

中美关系展望:

延续“基辛格式”理念与智慧


北京时间11月30日,中国领导人就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对基辛格逝世致以深切哀悼,并对其家人表示慰问。30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图片

 2023 年 10 月 24 日,基辛格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晚宴上发表讲话。

图源:新华社


纵观基辛格博士的一生,中美关系始终是其百年历程的一大重要版图。2023年10月24日,基辛格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颁奖仪式的致辞中表示,“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中美关系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而基辛格显然始终站在中美关系研究前沿和维护中美友好的第一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韦宗友教授表示,基辛格具有理性、冷峻的现实主义思维和着眼全局的世界格局,对于当前以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则评价,许多中美关系研究者都缺乏基辛格式的智慧,缺乏一种从世界格局来看中美关系的大格局、大视野。


“基辛格式”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智慧,其实也是美国“知华派”的对华外交逻辑。如今,在中美战略竞争仍系拜登政府对华逻辑主线的当下,美国“知华派”不仅出现了代际差异,其生存空间也愈来愈小。当前美国的“知华派”由于经历的时代环境不同、缺乏在中国长期学习生活的经历,且大多是研究技术性而非战略性问题出身,新生代“知华派”在对华认知和政策主张上将会明显有别于老一代的“中国通”。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也根据在华府交流的体会称,明显地感觉到了新生力量的缺乏:老一辈的“知华派”,有的已离开华盛顿,而新一代“知华派”对华认识因缺少深入交流和调研而显得相对片面。正如《外交学者》(The Diplomat)一篇文章所指出的,现在美国对华政策的顾问和决策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到处都是自称专家的人。文章呼吁,美国应该培养新的专家,并把积累美中关系方面的研究和经验作为政府优先考虑的事务。日益复杂难解的中美关系是否能迎来新的“基辛格”,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基辛格式”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智慧,对于未来中美关系未来止跌企稳、友好互信之路仍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在基辛格博士的一个世纪之后,世界重归风云诡谲、危机丛生,我们以后学者的谦卑,谨以此文,向国际关系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基辛格博士致以至诚哀思;对创造和平、化解矛盾的外交智慧致以最高敬意。


作者|李亚琦、何文翔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