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02 来源: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收藏本文
11月29日,由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UCSD电力转型实验室以及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电力现货市场与低碳转型”研讨会如期举行。此次研讨会聚焦”电力市场建设与低碳转型”这一核心议题,吸引了众多领域专家的参与。由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的Michael Davidson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陈新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魏文栋教授以及北京清大科越股份有限公司刘秉祺等多位专家,分别做主旨报告,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力波教授主持,共同探讨了电力市场与低碳转型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在闭门研讨环节“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情况和机制优化”中,聚焦2个方向,“电力现货市场机制设计与运行经验”与“现货市场促进电力低碳转型的机制与挑战”。此次研讨荣幸邀请到了来自国家电网、华东电力交易中心、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和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等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和领导,由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力波教授与Michael Davidson教授做主席,共同分享和讨论了电力现货市场的设计与运行经验。
在主旨报告中,Michael Davidson教授通过分析中外经验,深入探讨了电力现货市场对电力系统长期运行和规划的影响。他首先介绍了美国电力市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的情况及所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了中国现货市场化改革在长期规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Davidson教授提出,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现货市场,该市场在不设置过于严格的价格限制(但需要严格监控和市场力量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可调度资源在系统需要时运行。此外,他建议在中长期合同(各级)中,应从以实物能源为主的合同过渡到金融合同,如差价合约,以实现调度与结算的分离。
北京清大科越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刘秉祺,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电力市场容量机制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指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容量保障是新型电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行的补贴政策预期效果有限,无法满足系统优化配置的需求。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火电的收益预期和系统的可靠性面临着双重压力。提出,容量供需保障的核心在于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可以通过ISO-NE(独立系统运营商)考虑网间互联、多类型主体以及应急手段进行容量需求评估。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新宇教授详细介绍了我国电碳市场运行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他特别指出了我国电碳市场面临的六大结构性挑战:首先,数据结构的割裂导致了碳排放计算的溯源困难;其次,投资结构的剧变使得市场价格的稳定难以实现;第三,发电结构的集中导致了电碳市场价格的联动困难;第四,空间结构的割裂使得绿电跨省交易面临挑战;第五,管理结构的分散导致了电碳政策协同的困难;最后,产业结构的粗放使得我国电碳市场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融入难度加大。
上海交通大学的魏文栋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在研的电碳计量工作。他指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计量、统计、检测基础能力建设,是“双碳”体系(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保障。魏教授还深入分析了电力系统碳排放计量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并设计了一套在绿色交易背景下适用于企业的碳计量体系及检测平台。
来自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的周颖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目前电-碳-证研究工作及其衔接分析。她深入剖析了绿证与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衔接的主要考虑因素,探讨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周研究员还在绿证和CCER之间进行了“二选一”衔接的研究,并设计了一套绿证与CCER衔接机制。该机制旨在优化绿证主管部门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业务之间的协调,以促进电-碳市场的有效衔接。
来自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的施正昱博士后,针对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深入探讨了发电企业投资与生产决策行为的市场化趋势。她指出,中国电力行业的长期低碳转型将更加依赖于各发电企业基于市场与政策的分散式投资决策行为。然而,随着政府集中式规划控制的减弱,电力部门的减排责任分摊不确定性上升,这增加了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复杂性。随后分享了使用ABM(Agent-Based Modeling)自下而上建模电力市场的平台型路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模拟个体发电企业的决策行为,以分析电力市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趋势。
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就电力现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此次研讨会不仅为电力现货市场与低碳转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还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深入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