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俞霏 杨霞 胡子微 尹思薇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老龄研究院+收藏本文
2024年12月7日下午,第四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之“AI向善与数智养老”专题论坛在复宣酒店4楼2号会议室举办。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旨演讲由江西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戴利朝主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申琦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含伟教授作点评。下半场围绕“科幻与数智养老”、“AI 向善与幸福经济:让更多可能的风吹向我们!”两个主题开展圆桌论坛,分别由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张峰和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主持。
在上半场的主旨演讲中,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等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分享的题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老年人终身学习”。他指出,当前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迅速,50、60后经历文革以及计划生育等多历史事件,导致其受教育机会少,晚年家庭空巢现象普遍。AI时代为老年人带来机遇,其终身学习变得更为便捷,且老年人更倾向主动学习。他呼吁社会各界需携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推动 AI 与老年人终身学习相结合,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左美云教授作题为“智慧养老中的适老化问题与建议”主旨汇报。他强调,在构建老年友好社会进程中,老年人有拒绝使用数智设备的权利,但政府和社会有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责任。当前适老化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适老化改造缺乏协调配合,如 APP中适老的术语、名称杂乱、适老版本切换方式不统一;二是交互过程改造不足,包括功能取舍不当、操作指引缺失、内容审核不严。在阐述适老化丰富涵义后,他提出不仅要做适老化改造,还要做适老化设计;未来应统筹规划,成立适老化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适老化改造的可持续机制,加强数字反哺,营造共建共享老龄友好的数智社会。
复旦大学邓勇辉教授发言的主题是“超灵敏智能气体传感器及其在康养领域的应用探索”。他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气体传感器在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其团队创制的介孔半导体敏感材料及超灵敏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等优势;其次,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人工嗅觉”系统,可赋能机器人处置化学品泄露,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实现人体健康感知,同时搭建的“护孝呼”系统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解决方案,未来将继续拓展功能与完善平台,为康养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复旦大学卢暾教授作题为“人智协同赋能数智养老”的主旨报告。他在发言中深入剖析了人智协同时代数智养老领域的核心要素与技术路径,为推动数智养老提供了以人为中心计算视角下的多维度设计思考。他首先介绍了以人为中心的计算/AI和人智协同的概念和内涵。接着,阐述了以老龄为中心的数智养老服务中的技术需求栈,并围绕异常行为识别与预警、服务风险监测与处置、系统生态可解释构建与维护等典型场景凝练了关键问题挑战,并介绍了团队在跨域异常检测、可控隐私保护、人智可信决策、价值观对齐和系统演化模拟等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参与式设计方法在人智协同数智养老新架构设计、意义性活动持续支持和包容性社会体验营造等方面的技术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张容南教授围绕“AI 护理机器人的应用及伦理考量”这一题目进行主旨发言。她指出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护理资源需求激增,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AI护理机器人应运而生,它们功能丰富,能够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然而,这些机器人在替代人类护理工作时,也引发了伦理上的争议,包括减少人类陪伴、客体化和失控感、隐私丧失、人身自由丧失、欺骗和婴儿化,以及谁享有控制权等问题。通过比较德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实例,她分析了护理机器人与人类护理者的不同,并建议将AI护理机器人视为人类的合作伙伴而非替代者。她详细阐述了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原则,并强调在AI护理机器人的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守伦理规范,确保其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陈积银教授发言主题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银发经济”。通过国内外大量实践案例分享,从银发经济定义、产业分类、发展现状、发展困境与差异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银发经济的发展内涵。他认为信息化手段在银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也要防范因资本无序扩张而导致相关负面效用的产生。
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张峰作了题为“垂暮之战:科幻中的老龄化与未来养老想象”的发言。他结合科幻与社会学视角,援引大量经典科幻作品生动地介绍了科幻对于老龄化的大胆想象,并进一步讨论了“老年人未来去哪里”“科幻中的数智养老”等问题。他认为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和权利,尊重与发挥老龄智慧,抓住“变化”,而不是把“隔离”作为出路,以构建一个更包容的未来养老社会。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申琦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含伟教授对7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点评。申琦教授表示,本次论坛体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解决老龄问题方面的魅力,践行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科研精神。各位嘉宾的研究既立足养老的现实需求,又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广阔前景,希望未来数智技术在老龄社会治理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让老年群体充分享受科技红利,实现 AI 向善,共创美好生活。
李含伟教授指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从前期的分析式人工智能到如今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具身智能,再到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更多养老新场景,各阶段相互并存且不断演进。这种发展态势不仅有助于技术落地,在养老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巧妙模糊了年龄、智商、专业知识的界限,但不会模糊情感与善良,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数智化养老的AI向善,源源不断为老龄事业蓬勃发展灌注鲜活能量。
在下半场的圆桌论坛一中,共有5位科幻作家之围绕“科幻与数智养老”主题依次作分享。《学术月刊》编辑朱颖、《治理研究》编辑游姣、《中州学刊》编辑时娜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
科幻作家、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赵海虹副教授以《格列佛游记》中的“永生人”为例,指出虽然永生看似美好,但实际上老年人将面临社会限制、亲情磨耗等问题。她提出,在《灵波世界》中部分老年人通过参与社会分工,做出社会贡献以找到价值,论证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存在。同时,她展望未来,认为AI或可助力养老,让老年人从“耻于向人求助”转变为接受机器的帮助。她强调老年人与AI互相成就扶持,书写生命史的新篇章。
科幻作家江波在探讨时,表示了对AI与养老结合的复杂看法。他指出,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希望数字技术能够缓解衰老的过程,让人类有尊严地离去。在讨论AI如何服务养老时,他提到了《绝对诊断》中AI误诊的问题,并探讨了数字向善的定义。他期望AI能提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甚至在老年阶段实现身体年轻化,同时关注AI在安乐死过程中的伦理责任。
科幻作者王诺诺分享了她创作的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科幻作品,关注老年人的现状和未来。在作品《漫长的死亡》中,她探讨了在养老生活质量中身心互补的共生关系,并构思新作主题“飞越养老院”的内容。她提出,未来应通过科技重新定义“人”的价值。对于AI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她希望AI能帮助老年人学习,弥补对新事物接受的不足,认为老年人的幸福感源自于能够接触和享受新事物,而不仅仅是财富和经历。
科幻作家吴楚基于十年民生新闻记者的经历,分享了他对养老现状的深刻见解。他指出养老机构间的巨大差异,并提到养老院的社会隔离现象,在作品《暮星归途》中设想了老年人未来在异星生活的理想状态。他强调老年人对生活的矛盾态度,即“每天的时间太多,但余生的时间太少”。他提出,为老年人设定阶段性目标可提升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同时,他探讨了AI在养老中的成本问题和责任规避,展望了AI在养老服务中的前景和实际应用。
科幻作家东心爰提出了独特的科幻丧葬观念。在她的作品《SN 0》中,她探讨了循环丧葬法,即人死后遗体被送往丧葬林,在其中自然腐烂,重归自然循环。以及在永生年代,人们对躯体的看法发生变化,将其视为生命的中转站,于是不再理解“离别”的含义。同时,她提出了“AI拔管”概念,强调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并展望元宇宙与脑机接口的结合,让垂死的老年人在梦境中用短短数日度过体感上的数年,实现AI向善的伦理实践。这些设想挑战了传统丧葬观念,并为未来养老和生命终结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圆桌论坛二以“AI向善与幸福经济:让更多可能的风吹向我们!”为题,来自大鱼社区、北京邮电大学、剪爱公益和老友青年的4位青年朋友进行了多元的思维碰撞与交互,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主持论坛。
大鱼社区营造中心的创始人何嘉提到,社区内生动力的孵化与支持对幸福老龄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应作为一个提供支持和赋能的工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不是将老年人视为弱势的“被服务”对象。通过有效引导和实施AI技术,结合社区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集体智慧与AI的赋能效果,从而更好地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老龄科技研究者、北京邮电大学讲师张为威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AI技术能够通过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和社交机器人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和社交支持。这不仅可以帮助老人根据具体需求获取相应的服务,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他们情感陪伴的质量。通过这些创新的科技手段,老年人将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在数字时代,这符合我们中国“尊老”的传统文化。
剪爱公益的创始人汤彬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升公益组织在资源配置和项目管理中的效率,比如,利用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AI能够精准识别人群与需求,实现精准帮扶。此外,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AI在情感支持和健康需求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促进老年人社交方面,通过提供无障碍的情感交流和技术赋能,帮助老人更好的自我实现。但在应用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对老龄化社会的认知局限以及如何在应用场景中将AI定义为第三人角色和如何处理好AI与人的关系等问题。
老友青年发起人郭贞祎肯定了人工智能在满足老年人情感消费和提供情绪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在社区中,AI可以有效地助力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他们与青年朋友的匹配。当现实中的青年好友无法及时提供反馈时,集合成熟语料库的AI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替代性的情感陪伴。但人机交互的边界仍需明确把控,以确保AI的使用不会取代真实的人际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质量。